首页期刊导航|湖南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社会科学
湖南社会科学

周勇

双月刊

1009-5675

hnsheke01@163.com

0731-84213603

410003

湖南省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37号

湖南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Huna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反映改革开放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研究为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双百”方针,为两个文明建设,为繁荣社会科学,促进湖南经济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抓住"关键少数"

    李芳于丽娜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科学论断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领导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视域下,坚持抓住"关键少数"可理解为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即不断发挥领导干部的关键作用和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滥用权力.坚持抓住"关键少数"论断的产生与法治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社会公仆思想的理论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历史遵循以及我国法治建设的政治逻辑密切相关.在新时代条件下,坚持抓住"关键少数"具体可从强化法治素养考察教育、提升法治实践能力、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重视法治成效考核四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全过程地督促领导干部积极推动法治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关键少数领导干部习近平法治思想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质效提升探析

    杜艳艳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是根据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对宏大理念理论进行政策性解读,对文件理论语言进行"青言青语"转化,把故事讲生动、把逻辑讲明白、把理论讲透彻的过程.提升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质效须聚焦阐释过程中存在的内容零散、方式呆板、实践体验不足等突出问题,抓住痛点,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其原创性贡献阐释为重点,运用全程联动阐释法,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情里情外阐释的有机统一,并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强化理论认知,使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提升路径

    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体系建设研究

    王海英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体系建设以价值理念为逻辑起点,以制度体系架构为逻辑中介,以制度体系的实践机理为逻辑终点,价值理念体系、制度架构体系、实践机理体系前后呼应,共同构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运行体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体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构建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和具体制度有机衔接的完整制度体系,要创新党建引领机制,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主体之"能";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内容之"实";创新系统整合机制,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渠道之"宽";创新丰富发展机制,激发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方式之"活";创新科学评价机制,凸显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效能之"高".

    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体系建设

    从"一带一部"到"三个高地"——湖南区位发展优势叠加的历史演进及发展机遇

    王韬钦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部"和"三个高地"分别为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及2020年在湖南视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二者存在显著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三个高地"自提出以来,突显了在新发展格局下,湖南基于区位优势放大效应所带来的产业、人文生态、科技创新、开放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彰显了湖南在国家区域协同功能再升级、中部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中部开放崛起、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经济结构调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背景下的历史发展机遇,基于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湖南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以及更好地利用新的发展机遇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带一部""三个高地"产业梯度转移新质生产力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文化产业数字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刘玉拴贾世奇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我国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其中,文化产业数字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但也面临如何有效提高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问题.基于系统动力学,本文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模型,对全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协同创新实践进行模型仿真分析,发现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市场潜力大,增长潜能明显;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和创新绩效三个子系统协同联动,共同构成文化产业数字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组成部分;政府政策支持对创新主体的数量和能力,以及对创新产出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化产业数字化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机制,需要进一步在合作保障、合作育人、资金支撑、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等方面加强资源整合,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文化产业数字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机制系统动力学

    应急治理共同体的历史证成与路向诠释——以应急性对口支援为方法

    梅杰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突发公共事件的日益频发,使得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治理共同体成为风险社会中的新议题.回溯历史,传统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生发出跨域济急的制度实践,体现了酌盈剂虚的荒政思想.改革开放以降,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推动应急性对口支援以资源跨域定向调配的形式完成历史出场,并使其广泛应用于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之中,展示出了举世瞩目的治理效能.以应急性对口支援为方法,构建应急治理共同体也因此成为形塑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的新路向.故此,应从加强价值示范、强化科技赋能、深化多元协同、推进法治运行等方面入手,建设一个适应于"乌卡时代"的韧性国家.

    应急治理共同体应急性对口支援风险社会跨域协作

    人工智能的社会风险及其规避之道

    徐艳红罗敏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赋能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并逐步实现了技术与社会的"无缝连接".智能技术的更新迭代,驱动着"弱人工智能"走向"强人工智能",乃至迈向"超人工智能",衍生出一种与人类相似,甚至可能超越人类的全新"物种",它将彻底改变人类与其的关系,且极有可能操控人类,给人类带来不确定的社会风险.面对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人类需要回归"理性",阻断风险触发的源头,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维护人类主体身份地位,制定人工智能技术行业标准,加强人工智能设计者的价值引导、责任意识和思辨能力,并从人工智能程序语言、编码与转换等源头上嵌入人文伦理关怀,以包容性发展和情境式互动为核心,推动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和谐共生.

    人工智能社会风险智能技术风险规避和谐共生

    共同富裕视域下基层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研究

    刘春湘张玄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推动基层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当前,我国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面临诸多挑战,提升基层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成为破解这些挑战、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共同富裕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一致,都旨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国家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治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共同富裕的实现.因此,需要立足我国基层实际情况,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治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确保基层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使基层干部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面对共同富裕的目标,我国基层干部需要不断提高治理能力与治理理念,积极响应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确保与时代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

    共同富裕基层治理基层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儿童照顾政策变迁的阶段、特征与动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王亚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释政策变迁阶段、明晰政策变迁特征以及探究政策变迁动力,重构新时代中国儿童照顾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儿童照顾政策变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儿童照顾政策的变迁阶段可以划分为建构、分化和重塑三个阶段;变迁特征表现为三次关键节点引起的路径调整,以社会本位、卫生部门主管和城乡二元发展格局为特征的路径依赖以及渐进式的变迁路径;变迁动力表现为制度情景、相关理念与主体行动间的协同互动.回顾历史,聚焦当下,只为更好地展望未来.为实现"幼有所育"的民生目标,需要从明确以儿童本位的政策理念、完善儿童照顾政策的顶层设计、协调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博弈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儿童照顾政策.

    儿童照顾政策历史制度主义政策变迁

    大学文科"孪生式"课程思政的逻辑与实践论略

    魏饴晏昱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系根据大学不同课程实施有所不同的"立德树人"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学科专业不同,课程思政学理不同.文科重"道"、理科强"理"、工科讲"术",很有必要依据不同专业学理研究思政育人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及其方法与路径."孪生式"课程思政者,系喻指授教主体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两者向接受客体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场域所展开的课程活动.文科本就是研究人文社会的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属大文科,均偏重于"道"."课程"与"思政"不仅同向同行,且均在课堂,好似母体诞生出鲜活可喜的"双胞胎",这便是"孪生式"课程思政的根本肌理.其知识科学性和思政价值性相互浸润的依存之方略,实质上不过是对大学文科课程思政的一种深度掌握.这亦是开展"孪生式"课程思政的有利前提.探讨"孪生式"课程思政的概念、逻辑与瓶颈,渊源与拓展,目标与进路,对深化文科课程思政很有必要.何况文科包含文史哲、经管法和教艺八大学科门类,沟壑分明,课程思政难免出现单打独斗,甚至盲目创新,"孪生式"课程思政便为"新文科"课程教学改革规划路径.

    大学文科孪生式课程思政实践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