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外英语(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外英语(下)
海外英语(下)

杨小红

月刊

1009-5039

0551-3490391

230071

安徽合肥市政务区翡翠路1118号10楼

海外英语(下)/Journal Overseas English
查看更多>>《海外英语》(下旬 中考)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是一本初中生双语有声杂志。内容贴近《英语课程标准》,选材广泛,全面覆盖考点,同步配合复习。它集时尚、实用、趣味与知识性于一体,其目的在于激发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开阔视野,认识世界,顺利通过升学以及各种初级水平考试。 本刊为月刊,每月下旬出版。主要栏目包括:时文阅读、阅读训练营、美味英文、海外风景、文化博览、语法攻关、词汇加油站、洋腔洋调、策略点拨、中考题苑、快乐驿站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巴别塔与悲剧:乔治·斯坦纳研究评述

    梁悦
    195-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29-2020)是近代西方社会一位著名文艺批评家、比较文学家、翻译理论家,其思想关涉哲学、超验诠释学、存在美学、文学评论和艺术评论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期斯坦纳的作品逐步引入国内,为国内学者所重视,在哲学、诠释学、文学艺术以及翻译理论等方面,为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基于学术水平的宽度和广度,其作品和影响力在国内逐渐增加,在翻译阐释学理论领域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影响力。从语言文化思想、诠释学翻译理论、悲剧思想、文学批评等斯坦纳展现学术成就的领域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为国内斯坦纳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索引。

    乔治斯坦纳悲剧诠释学翻译文学批评

    兰斯顿·休斯诗歌中的民族文化意识

    林如馨
    198-199,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兰斯顿·休斯是新美国黑人文学起步与快速发展阶段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促使黑人民族迈出融入美国重要一步的领军者。美国黑人文化长期处于被泯灭的漩涡之中,美国黑人寻不到自己的根,被美国社会所摒弃,更不用提融入美国了。休斯的作品中常带有他个人意志与情感的融合,他立志于将黑人文化更好地融入美国,但黑人民族受到的排挤使他常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文章力图从休斯背后的时代背景,休斯自身的童年经历,以及休斯的艺术创新方面,探讨休斯在黑人民族文化融入美国中的推动作用。

    黑人民族文化布鲁斯民族自豪感民族意识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交错:《理想国》与《1984》的相似性对比

    刘嘉
    200-20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托邦思想的萌芽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构造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政治模式。人类在现代社会的危机感与焦虑意识又产生了反乌托邦小说,尤其以乔治·奥威尔的《1984》最为典型。尽管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是两种不同的文学类型,但如果将《理想国》和《1984》放在乌托邦文学这一维度相比,它们在国家统治方式、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方面有众多相似点。文章将以《理想国》和《1984》为分析对象,从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角度来比较这两部作品的相似性并从中找出它们的现实意义。

    《理想国》《1984》谎言老大哥哲人王

    《长日留痕》中史蒂文斯的拉康精神分析解读

    马玥
    202-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日留痕》讲述了达林顿庄园的管家史蒂文斯驾车前往英格兰西部旅行的六天时光。文章认为,史蒂文斯的一生是其自我追寻的过程。早期,史蒂文斯一直在将周围同等职位的管家——他者,作为镜子,寻求身份的认同。然而自己却始终与镜像存在差异,无法合二为一。在达林顿公爵去世后,史蒂文斯转而服务一个美国雇主。即使在六天的旅行后,史蒂文斯承认自己的失败,表示"自我"仍是外在于自身的他者。可在与海边的陌生男人聊天之后,又回头再次扎进寻求自身和理想之我整合为一的汪洋大海中,可以预料到他悲哀的结局。

    《长日留痕》拉康镜像阶段史蒂文斯自我追寻

    异化视角下保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邱佩
    205-206,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政府和人民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新形势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显得愈发关键,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作用不容小觑,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要求。因为这是大国形象构建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跨越性一步。基于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探讨在翻译异化视角下译者如何树立新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成为文化传播有效的桥梁。

    中国故事文化自信异化视角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的士兵身份危机

    吴倩
    207-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方登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摆脱战争小说传统的宏大叙事,将故事设置在以比利·林恩为代表的伊战士兵在因意外被媒体拍摄到而成为战争英雄,回国进行短暂的"胜利归来"的背景下,从另一角度刻画了全新的战争英雄士兵形象。比利作为士兵对自身价值的否定,与政客、石油公司老板、投资商人、啦啦队员、保安、家人、同伴等多种身份在利益、情感、阶级上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士兵面临的身份认同缺失、精神迷茫、狂躁、暴力倾向、情感孤独冷漠、被亲情与爱情抛弃等多方面的身份危机。比利对伊战以及士兵身份正义性的怀疑,民众把B班士兵当作商品进行消费的心理,以及大众媒体下英雄的产生过程,大资本家诺曼以及石油公司老板等对B班的利用与剥削都揭示了士兵身份危机的多重原因,包括个体缺乏精神信仰被身份裹挟,消费时代下民众的冷漠心理及媒体的娱乐化导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导致的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士兵的身份危机并不仅仅是个人危机,更反映出时代背景下,美国社会虚伪、异化、阶级撕裂的扭曲现状。

    伊拉克战争士兵身份危机

    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形象

    谢育任黄驰
    21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话反映了古代先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认识,因而神话的叙事结构极具想象性和象征性。九头蛇的神话便充满了想象和象征意义,世界各地多有相关神话,其中有些经过不断的演变流传至今。文章比较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九头蛇相柳以及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许德拉,探讨了其源头形象及流变发展,发现了不同民族的九头蛇神话存在相似的英雄除害和治理洪水的隐喻。

    九头蛇神话相柳许德拉

    生命的延绵与创造:解读思特里克兰德

    杨浩君
    214-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佳作,而文中斯特里克兰德这一角色更是塑造得让人又恨又爱,让我们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的同时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柏格森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的一些生命哲学理论,为如何看待生命提供了新的思考。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论出发探讨斯特里克兰德思想意识的延绵与变化对剖析斯特里克兰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月亮与六便士》柏格森生命延绵旅程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认同:外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赵桂英
    217-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急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言语交际能力和非言语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能力的作用与言语交际能力一样举足轻重。然而,非言语交际中通常存在着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导致交际失败。文章着重讨论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认同以便实现和谐的跨文化交际。首先介绍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继而分析这些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结论: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尽可能使用中外文化中的体态语,但必须坚守本族语文化的认同。

    非言语交际体态语文化认同民族中心主义定式与偏见

    浅析项目式教学在高职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王舒雯
    219-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项目的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核心目标就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文章结合学校"项目学习"与"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从学科能力培养这个维度来开展策略研究,以实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项目式教学高职英语专业教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