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四川大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四川大学

陈谦明

双月刊

1000-1182

hxkqyxzz@vip.163.com

028-85502414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14号华西口腔医学院教学楼8层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Journal 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口腔医学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反映我国口腔医学工作者在防病治病、科学研究及教学等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发表口腔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论文、调查报告、病例报告,报道研究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种全数字化前伸髁导斜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研究

    周哲青王思谕袁泉岳莉...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一种全数字化前伸髁导斜度(SCI)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同时对获取的受试者左、右侧SCI值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招募10名咬合关系良好、关节状态正常的受试者,分别使用方法A(传统机械面弓+基于实体架的实体前伸咬合记录)、B(基于面部扫描数据构建的虚拟面弓+基于虚拟架的数字化前伸咬合记录)、C(电子面弓描记)测量受试者左、右侧SCI值.以传统机械面弓+基于实体架的实体前伸咬合记录组和电子面弓描记组作为对照组,基于面部扫描数据构建的虚拟面弓+基于虚拟架的数字化前伸咬合记录组为实验组,对3种方法获得的左、右侧SCI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基于面部扫描数据构建的虚拟面弓+基于虚拟架的数字化前伸咬合记录的全数字化方法用于SCI测量的准确性,同时分析同一受试者左、右侧SCI值之间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 方法A测量的左、右侧SCI值为41.70°±7.09°、42.80°±8.62°,方法B测量的左、右侧SCI值为35.09°±12.49°、37.63°±12.10°,方法C测量的左、右侧SCI值为39.43°±8.72°、38.45°±6.91°.3种方法测量的SCI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同一受试者左、右侧SCI值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虚拟面弓和虚拟咬合记录的全数字化SCI测量方法的准确性与基于机械面弓和实体咬合记录法、电子面弓描记法无差异,同一受试者左、右侧SCI值类似,临床诊疗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SCI测量和设置策略.

    前伸髁导斜度虚拟面弓虚拟架面部扫描电子面弓

    书讯

    74,81,110页

    4种机用镍钛锉根管预备后形成牙本质微裂的研究

    王梓薛明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micro-CT比较T-Flex、Reciproc Blue(RB)、ProTaper Gold(PTG)和ProTaper Universal(PTU)4种机用镍钛锉在体外根管预备后牙本质微裂形成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用根管弯曲度不大于10°的新鲜离体双根管前磨牙32颗建立体外根管预备模型.根据所用镍钛系统将其随机分为T-Flex、RB、PTG、PTU组(n=8).设置micro-CT体素大小为17.18 μm,扫描分析预备前后牙根横断面图像(n=56 940),观察牙本质微裂的存在.各组结果以存在裂纹的断层图像的数量及百分比来表示,McNemar检验用于比较预备前后牙本质裂纹的存在是否有显著差异,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结果 总体有11.04%的图像显示有牙本质微裂(n=6 288).T-Flex、RB、PTG和PTU组在预备后观察到具有牙本质微裂截面的比例各自为9.82%、10.79%、12.27%和11.25%.所有在预备后断层图像上发现的牙本质裂纹在相应的预备前图像中均已存在.使用上述镍钛系统预备前磨牙根管未出现新的微裂纹.结论 未经根管预备的离体牙中预先即存在牙本质微裂纹;T-Flex、RB、PTG和PTU 4种机用镍钛器械对前磨牙直根管进行根管预备均不会导致新的牙本质微裂纹形成.

    根管预备牙本质微裂镍钛器械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37例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自然转归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闫森乔永明段亮伟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自然病程的临床、影像学变化及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37例(45侧),男性4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23.5岁,平均病程14.4个月.收集初诊及复诊时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资料,测量关节盘的长度和厚度、关节盘前移角度、髁突高度,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临床及影像学的变化.结果 37例(45侧)患者复诊与初诊相比较:3例3侧自愈为可复性盘前移位;48.4%患者自觉张口受限未缓解或加重;58.3%患者张口疼痛无改善;54.5%咀嚼疼痛无改善;33.3%患者面部偏斜呈现加重趋势,仅1例缓解.关节盘前移角度从初诊时61.63°增长至67.81°,关节盘长度从8.20 mm缩短至7.27 mm,髁突高度从23.17 mm降为22.76 mm,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吸收比例上升.青少年组与成人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关节软硬组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自然病程中,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缓解;不同年龄段患者都会出现关节盘前移程度逐渐增大,关节盘长度逐渐缩短,发生折叠变形,髁突出现吸收,继发面部偏斜、下颌后缩等继发畸形.

    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磁共振成像

    非综合征型多数恒牙先天缺失的临床表型研究

    束丽红唐子春汪海霞曹立...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和分析非综合征型多数恒牙先天缺失患者的牙齿缺失特征,为该类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78例非综合征型多数恒牙先天缺失病例,根据病史、口腔检查和曲面体层片等资料,研究分析牙齿缺失特征,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缺牙数目在性别、左右侧间无明显差异,上颌缺牙数明显高于下颌(P<0.05).缺失率最高的牙位是下颌第二前磨牙.上颌最常见的缺牙模式为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联合缺失,下颌为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联合缺失.左右侧对称性分布的缺牙模式高于上下颌对称性分布.16.85%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牙齿发育畸形.结论 非综合征型多数恒牙先天缺失患者存在数种常见的缺牙模式,而咬合和全口缺牙模式变异较大,临床上应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多学科合作的治疗方案.

    非综合征型多数恒牙先天缺失牙齿发育异常牙齿缺失模式曲面体层片统计分析

    Asher-McDade鼻唇评价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初步研究

    陈丽先曾妮石冰黄汉尧...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测Asher-McDade鼻唇评价量表汉化后的信效度,明确其在中国唇裂术后效果评价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翻译、回译、调试及预调查形成中文版Asher-McDade鼻唇评价量表,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收治的80例唇腭裂患者的术后照片,并由唇腭裂外科的手术医生、护理人员、研究生共10名等进行问卷调查,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 量表克隆巴赫系数为0.804,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95.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1.000,量表平均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95.量表Kaiser-Meyer-Olkin(KMO)值为0.706,巴特利球体检验显示χ2 值为962.260(P<0.01),累积方差贡献率为 63.095%.结论 中文版Asher-McDade 鼻唇评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且适用于中国唇裂患者术后照片的效果评价.

    唇裂鼻唇外观跨文化调适信度效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103页

    经口腔内窥镜在三维可视化及实时导航技术下切除咽旁及侧颅底良性肿瘤初探

    闫冰骆献阳胡妮婷洪志聪...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开展在三维可视化技术及术中实时导航辅助下,采取经口腔入路内窥镜下切除咽旁及侧颅底肿瘤的初步研究.方法 对8例咽旁或侧颅底区域的软组织肿瘤患者术前CT数据建模,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肿瘤与周围血管及其他重要结构的解剖位置关系,进行术前设计.术中采取经口腔入路,术中实时导航引导,内窥镜下切除咽旁及侧颅底软组织肿瘤,并评估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8名患者采用该技术进行手术,术中失血量均控制在150 mL以内,平均失血量约125 mL.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通过术后功能训练,患者均能够获得良好恢复.因采用经口入路,患者术后面部皮肤无伤口无瘢痕,对患者容貌无影响.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术中实时导航及内窥镜三者联合为咽旁肿瘤或侧颅底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美观、安全、微创的手术方式.

    三维可视化技术导航技术内窥镜咽旁肿瘤侧颅底肿瘤

    数字化技术在酸蚀症伴重度磨耗患者功能美学缺陷修复中的应用1例

    侯玮玮郑绪红陈晓玲蔡蔚靓...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牙磨耗、磨损、酸蚀症等多因素导致的非龋性牙体缺损在口腔临床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通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口腔美学缺陷及功能障碍.对其进行全牙列固定修复咬合重建时,不仅要恢复牙列的形态和美观,更要实现咬合关系与整体口颌系统的协调.本文报道1例酸蚀症伴重度磨耗的病例,利用多模态数字化数据(口内扫描、面部扫描、电子面弓、下颌运动轨迹描记等)构建4D虚拟患者,制定全面的修复方案,进行不同牙齿的个性化微创修复,采用唇贴面、颊贴面、贴面、高嵌体、嵌体、全冠等多种修复体,完成数字化全牙列咬合重建治疗,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可视化、可全程质控的全局观诊疗策略.

    数字化技术酸蚀症磨牙症咬合重建

    面部间隙感染为首发症状的区域性牙发育不良1例及文献回顾

    蒋子晨纪雅宁苏吉梅
    12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性牙发育不良(ROD)是一种局部乳恒牙发育异常,具有独特的鬼影样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为牙齿萌出延迟、形态异常,牙周软组织反复肿胀等,对患者影响深远.本文报告1例因面部肿胀就诊的2岁患儿,通过病史、口腔检查、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结合文献回顾,分析其病理特征、可能发病机制、多学科诊治特点,帮助临床医师深入了解这类罕见病,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临床样本.

    区域性牙发育不良面部间隙感染鬼影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