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四川大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四川大学

陈谦明

双月刊

1000-1182

hxkqyxzz@vip.163.com

028-85502414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14号华西口腔医学院教学楼8层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Journal 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口腔医学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反映我国口腔医学工作者在防病治病、科学研究及教学等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发表口腔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论文、调查报告、病例报告,报道研究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磁共振成像影像数据的单侧唇裂成人患者动静态鼻唇肌解剖研究

    王康喆李玉明夏春潮石冰...
    636-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不同程度单侧唇裂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动静态下多组鼻唇部肌肉解剖形态及变化规律.方法 纳入1例正常人及4例成年单侧唇裂患者,分别在静态(上下唇自然闭合)和动态(嘟嘴、咧嘴)下行MRI检查,使用3D Slicer软件对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绘制鼻唇肌肉的解剖形态.测量3种动作下裂隙侧和非裂隙侧提上唇肌、颧小肌、颧大肌的交界点(肌肉汇入口轮匝肌的位置)到正中矢状面、肌肉起始点到交界点、动静态交界点之间的距离及动静态交界点连线与水平面的角度,并做比值计算.结果 动静态下4例单侧唇裂患者的肌肉交界点到正中矢状面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距离比值均大于1,而肌肉起始点到交界点的该项距离比值均小于1.静态下同名肌肉的这两项距离比值均随唇裂程度加重呈梯度增加,且静态下同一患者中颧小肌的这两项距离比值更突出.3组肌肉从静态到动态的交界点连线与水平面所成角度,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比值均大于1.结论 单侧唇裂患者两侧肌肉插入口轮匝肌的位点对称性、直线距离均与肌肉类型、唇裂类型相关;裂隙侧肌肉收缩角度大于非裂隙侧.

    磁共振成像单侧唇裂面部肌肉三维重建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上颌后牙区施耐德膜增厚与根尖周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冯博李凤翔杜启涛
    64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患者上颌窦内衬黏膜上皮,即施耐德膜(SM)增厚的情况及其与上颌后牙区根尖周病变(PAL)的关系,以期为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301例患者554个上颌窦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学资料,以确定上颌后牙PAL与SM增厚的相关性.记录病理性黏膜增厚的病例数,并根据SM增厚的程度与类型进行分类.评估SM增厚与PAL的直径,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及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上颌后牙区,当患者出现PAL时,SM增厚的检出率高于无PAL,并且PAL与SM增厚之间具有相关性.PAL各项检测指标与SM增厚程度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BCT根尖周指数(CBCT-PAI)PAL直径与SM增厚程度呈现正相关性,而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3种不同波及关系、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与SM增厚程度不具有相关性.PAL各项检测指标与SM增厚类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与SM增厚类型之间具有相关性,而PAL直径和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3种不同波及关系与SM增厚类型不具有相关性.结论 上颌后牙PAL与SM增厚密切相关,PAL直径与SM增厚程度呈正相关;有PAL且进行过根管治疗的患牙常见出现SM息肉型增厚,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不影响SM的发展.

    施耐德膜增厚根尖周病变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乳磨牙牙髓切断术后预成冠修复的疗效评价

    邓舒曼牛姗姗高奇张莉...
    652-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金属预成冠(PMC)与全瓷预成冠(ZC)在儿童乳磨牙龋损中的修复疗效以及对牙周健康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0月—2021年12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科就诊的3~8岁患儿,下颌第一乳磨牙因龋损行牙髓切断术后进行PMC、ZC修复,共192例,包括PMC组96例(96颗龋齿),ZC组96例(96颗龋齿),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1年和2年进行临床检查,观察PMC组和ZC组的临床修复效果以及牙周状况,记录修复体是否完整、牙龈指数(GI)、探诊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和世界牙科联盟(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价指标.结果 PMC组与ZC组在修复后3个月、1年、2年的牙周健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修复3个月、1年、2年后,PMC组GI、BI、PLI高于Z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儿在2组修复后,GI、BI、PL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儿在PMC修复后的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ZC修复后的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中,女童评分高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MC组年龄与GI、BI、PLI、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均呈负相关,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ZC组年龄与GI、BI、PLI、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PMC与ZC可为乳磨牙龋损患儿提供较理想的修复手段.两种预成冠修复后的牙周健康状况趋于稳定,乳牙ZC组牙周健康状况优于PMC.患儿的年龄越大,PMC组牙周状况越好.

    金属预成冠全瓷预成冠牙龈指数探诊出血指数菌斑指数

    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术后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探讨

    杨虎史芮雯刘月史一林...
    660-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颗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及术后种植体周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单颗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治疗的100例患者(100枚种植体)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当天和术后6个月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种植体唇腭侧颈部、中部和根部的骨板厚度,观察骨量变化的规律,并通过回归分析模型评估唇腭侧骨板厚度的预测因素.结果 术后6个月,种植体颈部、中部和根部唇侧骨厚度分别为2.35、2.29和3.28 mm,腭侧分别为0.00、2.40和6.05 mm;颈部骨吸收率最高,唇侧和腭侧分别为32.87%和62.20%;回归分析模型显示,种植体颈部唇侧骨厚度的影响因素为种植体颈部唇侧初始骨厚度、横断面上种植体中心与两邻牙中心连线夹角、种植体直径和愈合方式(P<0.05),而种植体腭侧初始骨厚度为种植体腭侧骨厚度的唯一预测因素(P<0.05).结论 单颗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临床效果良好,种植体周新生骨厚度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在制定即刻种植方案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即刻种植上颌中切牙锥体束CT回归分析

    青少年局限性海绵状牙龈增生1例

    杨靖梅曾昕吴亚菲赵寰...
    667-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少年局限性海绵状牙龈增生(LJSGH)是一种具有独特病理表现的牙龈过度增生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国内尚未有病例报道.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测,治疗后存在复发可能性,最佳治疗方法仍缺乏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文报道1例LJSGH,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和治疗进行总结,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青少年局限性海绵状牙龈增生牙龈牙周手术

    误诊为面部炎症的Rosai-Dorfman病1例

    陈雅琦马文聂根定黎明...
    671-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Rosai-Dorfman病是一种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发生在颌面部更为罕见,本文就1例首诊误诊为口腔疾病造成的面部炎症、终诊断为Rosai-Dorfman病的病例进行报道,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进行讨论,为今后诊断和鉴别发生在面颊部的Rosai-Dorfman病提供参考.

    Rosai-Dorfman病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颌面部

    以口腔颌面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儿童伯基特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武宏赵文慧杨小倩李秀丽...
    675-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B细胞淋巴瘤,是增殖最快的人类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晚期则预后较差.本病可发生于儿童和成人,包括地方型(非洲Burkitt淋巴瘤)、散发型和免疫缺陷相关型.散发型Burkitt淋巴瘤最常见的首发部位是腹部器官及淋巴结,以口腔颌面部为首发症状的Burkitt淋巴瘤少见.本文报道1例以面部膨隆、牙痛、牙齿松动等口腔颌面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散发型Burkitt淋巴瘤患者,同时对以口腔颌面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Burkitt淋巴瘤的发病情况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广大口腔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从而对以口腔疾病为表现的Burkitt淋巴瘤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疗成功率.

    Burkitt淋巴瘤面部膨隆牙齿松动

    一种扩孔钻刮骨结合种植体推膜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技术

    彭培钊王兰胥铭章郑紫阳...
    683-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是牙种植临床中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有效方法,但现行的骨凿法、剥离法、Smart钻法等都需要专门的手术工具盒.本文介绍了一种使用各个种植系统自带的扩孔钻去除窦底剩余骨并在种植体植入的过程中同时推起窦膜的上颌窦提升方法.本技术操作简便、省时、窦膜穿孔率低,对146人175颗种植体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在3 mm≤剩余骨高度(RBH)<5 mm和5≤RBH<8 mm两种情况下分别增加了5.00(4.70,5.30)mm和2.10(1.40,2.70)mm的窦内骨高度,可以满足临床种植体的稳定性要求,是一项适宜推广的牙种植技术.

    牙种植上颌窦提升术骨增量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