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魏于全

双月刊

1672-173X

scuxbyxb@scu.edu.cn

028-85501320

610041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原《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类学术刊物,以报道医学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为主。主要阅读对象为从事医药卫生工作的科研人员及高等医药院校的师生。现已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等检索系统收录。创刊以来,曾荣获各级部门颁发的数次荣誉称号。如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Piezo1介导基底硬度调控软骨细胞初级纤毛形态

    郭华庆兰敏华张强刘艳丽...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基底硬度如何调控软骨细胞初级纤毛的形态,并进一步探究Piezo1如何介导基底硬度调控初级纤毛的形态.方法 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固化剂和主剂分别以1∶10(硬)、1∶50(中硬度)和1∶70(软)的比例混合,制成厚度为1 mm且具有不同硬度的基底膜:硬基底(2.21±0.12)MPa、中硬度基底(54.47±6.06)kPa和软基底(2.13±0.10)kPa.利用3种不同硬度基底培养软骨细胞;再分别用Tubastatin A(Tub A)抑制组蛋白脱乙酰酶6(histone deacetylase 6,HDAC6)、Piezo1激活剂Yoda1和抑制剂GsMTx4处理细胞,基于免疫荧光技术分析HDAC6、Yoda1和GsMTx4对软骨细胞形态和初级纤毛长度的影响.结果 硬基底会增加软骨细胞铺展面积,免疫荧光显示与中等基底和软基底相比在硬基底上细胞骨架和细胞核面积显著增加(P<0.05),并且初级纤毛显著伸长(P<0.05),但是并不影响初级纤毛的出现率.软骨细胞HDAC6的活性随着基底硬度变软依次升高,抑制软骨细胞HDAC6的活性后,细胞骨架面积和细胞核面积以及初级纤毛长度在硬基底上增加更为显著(P<0.05).经测试,加入Piezo1激活剂和抑制剂可以调控软骨细胞HDAC6的活性,并且初级纤毛的长度在加入激活剂Yoda1后显著增加(P<0.05),而在经抑制剂GsMTx4处理后,初级纤毛长度在硬基底上显著缩短(P<0.05).结论 培养皿基底硬度和Piezo1可能都通过调控HDAC6活性进而影响软骨细胞初级纤毛形态.

    软骨细胞基底硬度初级纤毛细胞骨架HDAC6Piezo1

    流体剪切力调控血脑屏障的力学生物学机制研究

    杜聆语许博闻程琳岳红燕...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主要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组成.本研究以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BMECs)为模式细胞,探索正常生理、缺血低灌注和术后高灌注条件下的流体剪切力(flow shear force,FSF)对 BBB 结构功能的保护、损伤和破坏的力学生物学机制.方法 以1×105细胞/cm2的密度接种rBMECs培养48 h,对rBMECs分别施加0.5、2和20 dyn/cm2的FSF,模拟脑血管狭窄的低灌注、正常生理和搭桥术后高剪切力作用下BBB结构的受力情况;同时设置静态培养组rBMECs作为对照(不施加力).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细胞形态和骨架的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细胞紧密连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5、occludin、ZO-1)、黏着连接相关蛋白(VE-cadherin、PECAM-1)分布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强度FSF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5、ZO-1、JAM4),黏着连接相关蛋白(VE-cadherin)和Rho GTPases信号关键蛋白(Rac1、Cdc42、RhoA)的表达.结果 镜下观察发现:静态培养和低剪切作用(0.5 dyn/cm2)下细胞骨架排列紊乱,取向无规律;正常生理剪切作用(2 dyn/cm2)下,细胞骨架顺应FSF方向重排,胞间观察到有效的紧密连接结构;高剪切作用(20 dyn/cm2)下,细胞间间隙增大,未观察到有效的紧密连接结构.免疫荧光染色发现低剪切作用时,细胞间距减小,但胞间连接处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和黏着连接相关蛋白分布较少;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连接紧密,大部分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分布集中在胞间连接处;高剪切作用时,胞间距离显著增大,连接紧密和黏着连接的结构被破坏.Western blot结果发现:低剪切作用下,claudin-5、ZO-1和VE-cadherin与对照组相比均上调(P<0.05);正常生理剪切作用下,claudin-5、ZO-1、JAM4以及VE-cadherin与对照组相比均呈现高表达(P<0.05);高剪切作用下,claudin-5、ZO-1、JAM4以及VE-cadherin的表达与正常生理剪切作用组比较下调(P<0.05);生理条件下胞内的Rho GTPases(Rac1、Cdc42、RhoA)表达上调,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而低剪切和高剪切作用下的Rho GTPases表达均较正常生理剪切作用组下调(P<0.05).结论 正常生理条件下的FSF有助于维持BBB结构的完整性,而低剪切或高剪切均会损伤或破坏血脑屏障的结构,FSF对BBB的调控与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和黏着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和分布密切相关.

    血脑屏障流体剪切力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相关蛋白黏着连接相关蛋白

    不同刚度Ⅰ型胶原凝胶三维环境调控NK细胞免疫功能

    龙世棋吴翠芳曾柱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不同刚度Ⅰ型胶原凝胶并探讨其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培养环境对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形态、自由迁移能力以及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Sprague Dawley(SD)大鼠鼠尾Ⅰ型胶原蛋白并制备不同刚度的胶原凝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微结构,流变仪测量平台期的储能模量表征其刚度.将NK-92MI细胞培养于不同刚度Ⅰ型胶原凝胶中,倒置显微镜观察NK-92MI细胞的形态,高内涵成像系统记录NK-92MI细胞的自由迁移过程,分析迁移速度和距离.不同刚度的Ⅰ型胶原凝胶培养NK-92MI细胞24、48 h,再与人结直肠腺癌上皮细胞(DLD-1)共培养后,用CCK8法检测DLD-1细胞增殖率,分析NK-92MI细胞的细胞杀伤能力.结果 成功制备出刚度为(10.97±2.10)Pa的低刚度Ⅰ型胶原凝胶和刚度为(114.50±3.40)Pa的高刚度Ⅰ型胶原凝胶.与在低刚度Ⅰ型胶原凝胶中相比,在高刚度Ⅰ型胶原凝胶中,NK-92MI细胞呈现更细长的形态(P<0.05),细胞平均面积减少[(69.88±26.97)μm2 vs.(46.59±21.62)μm2,P<0.05],细胞圆度减小(0.82±0.12 vs.0.78±0.18,P<0.05),细胞迁移速度降低[(2.50±0.91)μm/min vs.(1.70±0.72)μm/min,P<0.001],迁移距离缩短[(147.10±53.74)μm vs.(98.03±40.95)μm,P<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低刚度Ⅰ型胶原凝胶相比,高刚度Ⅰ型胶原凝胶培养24 h的NK-92MI细胞可促进DLD-1细胞增殖[增殖率(46.39±12.79)%vs.(65.87±4.45)%,P<0.05],降低细胞杀伤能力,48 h的比较结果类似[增殖率(31.36±2.88)%vs.(74.57±2.1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刚度Ⅰ型胶原凝胶3D培养环境可改变NK-92MI细胞的形态、迁移能力以及杀伤功能.该研究为探索和理解生物力学微环境影响NK细胞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为优化免疫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Ⅰ型胶原细胞外基质力学杀伤细胞免疫应答

    矩形水凝胶微凹槽的空间约束调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排列

    江文丽钟健欧阳智沈钧怡...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拟构建微米级矩形水凝胶凹槽,探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在三维空间约束条件下的形态和排列规律.方法 使用四臂-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水凝胶制备宽度为60 μm、100 μm、140 μm的矩形微凹槽,检测其尺寸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黏附情况;在FN包被的微凹槽中接种HUVECs,培养48 h后检测细胞的形态和取向,利用鬼笔环肽标记细胞骨架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水凝胶微凹槽中HUVECs细胞骨架取向,以无微图案平面为对照.结果 构建的水凝胶微凹槽形态均一、结构完整,边缘清晰,宽度误差<3.5%,不同宽度水凝胶微凹槽的深度差异较小,FN黏附均匀,为细胞提供了微图案化的生长界面.对照组中细胞排列杂乱,取向随机,细胞取向角为(46.9±1.8)°,而水凝胶微凹槽中细胞取向角显著减小(P<0.001),但随着水凝胶微凹槽宽度增加而增大,60 μm、100 μm、140 μm水凝胶微凹槽中细胞取向角分别为(16.4±2.8)°、(24.5±3.2)°、(30.3±3.5)°;与对照组相比较(35.7%),不同宽度水凝胶微凹槽中取向角<30°的细胞数量增多(P<0.001),但随着水凝胶微凹槽宽度增加,取向角<30°的细胞数量逐渐减少(79.9%、62.3%、54.7%),而取向角60°~90°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加(P<0.001).微凹槽中细胞胞体变小、变圆,细胞沿微凹槽方向排列,细胞骨架排列发生相应改变,对照组中细胞骨架纤维丝排列方向随机,取向角为(45.5±3.7)°,各取向角内骨架纤维数量分布均匀,但60 μm、100 μm、140 μm的水凝胶微凹槽中的细胞骨架蛋白纤维取向角显著降低,分别为(14.4±3.1)°、(24.7±3.5)°、(31.9±3.3)°,不同宽度水凝胶微凹槽中取向角<30°的骨架纤维数量明显增加(P<0.001),但随着水凝胶微凹槽宽度增加,取向角<30°的骨架纤维数量逐渐减少,而取向角60°~90°的骨架纤维数量逐渐增加(P<0.001).结论 水凝胶微凹槽可调控HUVECs形态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可模拟血管内皮细胞的在体微环境,为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独特生理功能提供了更符合生理条件的实验模型,但三维空间约束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组装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微图案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形态细胞取向细胞骨架

    本刊征稿启事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94页

    疾病控制优先的演进及应用

    潘杰王秀丽王朝辉徐东...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疾病控制优先(disease control priority,DCP)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健康干预策略.该策略首先依据疾病负担严重程度、疾病防治技术有效性、现有卫生系统的防治能力等一系列标准筛选出应作为优先防控的疾病,然后就这些疾病的防控技术展开定性(如面对面访谈、专家咨询、研讨会等)和定量(如成本效益分析、多准则决策分析等)评估,最终确定应作为优先推进的公共卫生举措.从理念的产生,到概念的正式提出,再到实践的指导,DCP历经70多年,为提高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效率,促进人群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研究系统梳理DCP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实现方法和实践应用,旨在探讨DCP在卫生治理中的应用潜能,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疾病控制优先卫生体系发展中国家健康中国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医学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分析

    赵一姣王勇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其应用已涉及口腔医学各个临床专业,"数字化"已成为口腔医学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口腔医学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如何?其在各口腔临床专业的应用情况如何?这些都是口腔医生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技术角度对目前口腔医学涉及的各种数字化技术进行梳理分类,重点展开介绍口腔医学三维数据获取技术、口腔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口腔计算机辅助加工技术和口腔手术实施技术,对其技术原理、技术特点、口腔二级学科应用情况和国产化技术发展现状进行详细阐述和评论,并简要介绍了口腔数字化材料、口腔虚拟仿真教学和口腔多源数据管理等其他技术,以期为口腔医生的临床和科研应用提供参考.

    数字化口腔医学三维扫描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

    人参皂苷Rg3与5-氟尿嘧啶联用对结肠癌小鼠肿瘤的血管生成与肿瘤生长抑制效果的实验研究

    赵娅菽邓丽聪曹玥马步云...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人参皂苷Rg3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联用对结肠癌小鼠肿瘤的血管生成与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建立CT26结肠癌荷瘤小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将4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人参皂苷Rg3组、5-FU组及Rg3与5-FU联用组.5-FU组按20 mg/kg剂量腹腔注射,0.2 mL/只,每天1次,连续注射10 d;Rg3组,按20 mg/kg剂量灌胃,0.2 mL/只,每天1次,连续灌胃21 d;Rg3+5-FU联合组用药剂量和方式同5-FU组和Rg3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d,连续注射10 d.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CD31的表达,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血流信号及肿瘤坏死情况;观测小鼠的生活质量、存活率、肿瘤体积、肿瘤质量及抑瘤率.结果 治疗21 d后,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肿瘤体积、肿瘤质量均明显减少,联合组减少最为明显.Rg3组、5-FU组及联合组抑瘤率分别为29.96%、68.78%及73.42%,单用Rg3对肿瘤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5-FU单用或与Rg3联用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更强,联合组抑瘤率虽然高于5-FU组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检测显示,Rg3组和联合组小鼠肿瘤内部可见明显的多局部、较大的肿瘤坏死区域,而5-FU组和对照组仅有较小的肿瘤坏死区域,联合组的肿瘤坏死率为(55.63±3.12)%,高于其他各组水平(P<0.05).CDFI检测小鼠肿瘤内血流情况显示,联合组肿瘤内血流信号多为0-Ⅰ级,对照组血流信号最丰富,多为Ⅱ-Ⅲ级,Rg3组和5-FU组肿瘤内血流信号丰富程度介于对照组和联合组之间.与对照组相比,Rg3组、5-FU组和联合组肿瘤组织MVD和VEGF表达水平均降低,其中联合组降低最为显著(P<0.05).HE染色结果提示,对照组小鼠肿瘤的坏死情况明显,血管较多;Rg3组、5-FU组血管较少,肿瘤内出现空隙状坏死;联合组的肿瘤组织血管最少,可见条索状坏死.自治疗开始后18 d小鼠开始出现死亡,对照组小鼠在42 d全部死亡,此时Rg3组、5-FU组和联合组分别还有3只、5只、7只小鼠存活,存活率分别为30%、50%、70%.治疗开始后60 d时,各组小鼠全部死亡.结论 人参皂苷Rg3与5-FU联用不仅能够显著抑制结肠癌小鼠肿瘤的血管生成,并且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提高了荷瘤小鼠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人参皂苷Rg35-氟尿嘧啶结肠癌肿瘤生长肿瘤血管生成

    IL-17信号通路在高原低氧诱导小鼠脾脏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

    永胜郭玉静陈晓晨许玉珍...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高原低氧环境诱导小鼠脾脏组织炎症反应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平原常氧组和高原低氧组,每组5只.其中,平原常氧组饲养于海拔400 m(氧浓度19.88%)常氧浓度环境,高原低氧组小鼠置于海拔4200 m(氧浓度14.23%)高原环境,构建高原低氧动物模型.第30天取脾脏组织检测脾脏指数,HE染色观察小鼠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脾脏组织白细胞介素(IL)-6、IL-12、IL-1β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使用RNA测序(RNA-sequencing,RNA-seq)技术进行高通量转录组学测序,将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KEGG富集分析,对关键通路中的DEGs进行RT-qPCR验证.结果 与平原常氧组相比,高原低氧环境下,小鼠脾脏指数降低(P<0.05),并出现白髓减少,生发中心扩大,边缘模糊,静脉充血等病理学改变;高原低氧组小鼠脾脏组织IL-6、IL-12、IL-1β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上调(P<0.05).经转录组测序,KEGG通路富集分析示,4218个DEGs共富集到178个富集通路(P<0.05),DEGs在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IL-17信号通路等多个与免疫、炎症相关通路中显著富集(P<0.05);其中,IL-17信号通路和下游炎症因子高度上调表达(P<0.05);与平原常氧组相比,高原低氧组小鼠脾脏组织IL-17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IL-17、IL-17R、MAPKs(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genes)等和下游炎症因子MMP9(matrix metallopeptidase 9)、S100A8(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8 gene)、S100A9(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9 gene)、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等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出现上调或下调差异表达(P<0.05).经RT-qPCR验证,DEGs的mRNA表达量与RNA-seq结果一致.结论 高原低氧环境可通过激活IL-17信号通路,促进下游炎症因子释放,诱导小鼠脾脏组织炎症反应发生.

    高原低氧转录组学IL-17信号通路脾脏组织炎症RNA测序生物信息学

    正常孕妇及妊娠糖尿病患者apoA1基因启动子区-75G/A多态性的研究

    李若雨白怀关林波刘兴会...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A1(apoA1)基因启动子区-75 G/A(apoA1-75 G/A)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与妊娠糖尿病(GDM)有关联,为探讨本病的分子遗传基础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022名正常妊娠对照者和626例GDM患者apoA1-75 G/A基因多态性.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糖(Glu),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胰岛素(INS).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A1(apoA1)和B(apoB)水平.结果 apoA1-75 G/A多态位点等位基因G、A频率在GDM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718、0.282和0.713、0.287.两组人群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apoA1-75 G/A多态性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G、A频率在GDM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GDM组apoA1-75 G/A多态性AA基因型者较GG型者、GA型者在TC、HDL-C和apoA1水平均增高(P均<0.05);GDM患者进一步划分为肥胖和非肥胖亚组后,apoA1基因型与apoA1水平的关系仅在肥胖亚组观察到,与TC和HDL-C的关系在非肥胖亚组观察到(P<0.05).与GG基因型者比较,正常妊娠对照组AA和GA基因型者的收缩压(SBP)和HDL-C水平均有所升高(P均<0.05);AA基因型者较GG型和GA型者Glu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人群按体质量指数(BMI)分亚组后基因型与SBP和HDL-C水平的关系仅在肥胖对照亚组观察到,与Glu水平的关系在肥胖和非肥胖亚组均存在.结论 apoA1-75 G/A多态性与GDM无关联,但该变异与GDM患者血浆apoA1、HDL-C和TC水平密切有关.该基因位点的变异在正常妊娠孕妇中与血浆HDL-C、Glu和SBP水平相关联.该变异在两组人群与血脂和血压水平改变的关系具有BMI依赖的特性.

    载脂蛋白A1基因糖尿病,妊娠多态性,单核苷酸血脂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