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魏于全

双月刊

1672-173X

scuxbyxb@scu.edu.cn

028-85501320

610041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原《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类学术刊物,以报道医学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为主。主要阅读对象为从事医药卫生工作的科研人员及高等医药院校的师生。现已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等检索系统收录。创刊以来,曾荣获各级部门颁发的数次荣誉称号。如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新进展

    罗川张莉冉力瑜尤炫合...
    243-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菌纤维素是一种微生物生长过程中分泌的胞外高分子纳米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三维纤维网状结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出色的机械性能而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备受关注.但细菌纤维素仍有不足,如低成骨活性、缺乏抗菌性能、孔径过小、降解速率和骨组织再生不匹配等问题,限制了其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单独使用.因此,通过改性细菌纤维素并制备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综述总结了细菌纤维素的生产-改性-骨修复应用的相互关系,介绍了细菌纤维素的制备及其改性的方法,还详细阐述了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新进展,同时也指出了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目前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细菌纤维素生物基复合材料骨组织工程生物医用材料综述

    氧化应激对线粒体功能及椎间盘细胞的影响

    周豪陈涛吴爱悯
    249-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椎间盘退变被广泛认为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椎间盘细胞是椎间盘的主要细胞组成部分,其功能包括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维持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稳定.此外,椎间盘细胞还参与维持椎间盘的营养代谢平衡、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等生理过程,因此椎间盘细胞在椎间盘退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当椎间盘细胞受到氧化应激影响时,线粒体可能会受损,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并加速退行性改变.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源,细胞内主要的能量生产机构,可以控制细胞内的几个重要过程,如细胞死亡.相反地,线粒体的紊乱可能与多种退行性病变的病理生理学有关.同时线粒体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场所,过量的氧化应激和活性氧物质可对线粒体功能造成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线粒体的损伤和功能受损,进而引发炎症反应、线粒体DNA损伤和细胞凋亡,从而在椎间盘细胞病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综述将突出探讨氧化应激与活性氧对线粒体的影响,并研究它们在椎间盘细胞的病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介绍在目前的前沿治疗中,线粒体抗氧化剂和保护剂作为减缓氧化应激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一种潜在方法.

    氧化应激活性氧线粒体功能椎间盘细胞综述

    RUNX1在骨发育及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潘子建周雪儿曹志炜潘剑...
    256-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RUNX1是一种与造血系统发生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其基因突变在血液系统肿瘤,特别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致病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RUNX1也参与调控骨发育以及骨相关疾病的病理进程.RUNX1能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分化,并调控软骨细胞成熟及细胞外基质的形成.RUNX1在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对于维持正常的骨发育和骨质与骨量有着重要意义.RUNX1还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及功能,且该过程可能存在性别二态性.此外,通过基因敲除鼠模型还阐明了RUNX1缺乏在骨关节炎、骨折愈合延迟、骨质疏松等病理状况中的促病机制.然而,RUNX1在调控软骨细胞肥大分化、调控破骨细胞功能中的性别二态性,以及在糖尿病、衰老、感染及慢性炎症等相关骨丢失中的作用等方面还尚不完全清楚.本综述系统总结了关于RUNX1在骨生物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为RUNX1作为治疗骨相关疾病,特别是骨关节炎、骨折延迟愈合及骨质疏松的潜在靶点提供思路.

    RUNX1骨生物学骨发育骨关节炎综述

    本刊征稿启事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262页

    circRNA-miRNA网络调控骨重塑的研究进展

    兰元辰余丽媛胡芝爱邹淑娟...
    263-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动态平衡是骨重塑的重要过程.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失调与多种骨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通过抑制mRNA翻译或降解mRNA,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对蛋白质的表达起调控作用.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非线性ncRNA,能抵御RNA外切酶的降解作用.circRNA和微RNA(microRNA,miRNA)可直接或间接调控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在骨重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证实circRNA-miRNA网络参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成骨细胞(osteoblasts,OB)谱系分化过程,也参与了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向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分化的过程,在骨重塑的成骨-破骨平衡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因此,充分了解circRNA-miRNA调控网络将有助于理解骨重塑过程中的成、破骨平衡的调节机制和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就circRNA、microRNA的功能及其作为circRNA-miRNA调控网络机制在骨重塑过程中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深入理解骨重塑调控机制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和思路.

    环状RNA微小RNA成骨分化破骨分化骨重塑综述

    距骨骨软骨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李永胜董傲铮铮黄泽祈李文翠...
    273-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 of talus,OLT)是由创伤等原因造成距骨滑车局限性的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包括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of talus,OCD)和距骨骨软骨切线骨折;可从无症状发展为软骨下骨囊肿伴踝关节深部疼痛,多发生在距骨穹窿内侧和外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甚至导致残疾.本文对OLT的治疗进展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根据不同分型或临床症状,OLT可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保守治疗大多短时缓解症状,仅延缓病情.近年来发现单一的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微骨折、带骨膜骨移植、距骨软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机器人导航下逆行钻孔等方法,都可取得不错的疗效,后期在微骨折结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微骨折结合软骨移植及各种治疗方式结合距腓前韧带修复,均展现出良好疗效.

    距骨骨软骨损伤逆行钻孔机器人导航软骨移植骨移植微骨折综述

    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策略识别骨关节炎炎性衰老生物标志物与临床验证

    周巧刘健朱艳汪元...
    279-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识别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中炎性衰老生物标志物.方法 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获得年轻OA和老年OA微阵列基因谱,人类衰老基因组资源数据库(Human Aging Genome Resource,HAGR)获得衰老相关基因(aging-related genes,ARGs).筛选获得年轻OA与老年OA的差异基因,再与ARGs取交集得到OA衰老相关基因.富集分析揭示OA衰老相关标志物的潜在机制.3种机器学习方法识别OA核心衰老标志物,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其诊断OA炎性衰老的能力.收集临床O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验证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SASP)因子和衰老标志物的表达.结果 总共获得45个衰老相关标志物,主要参与对细胞衰老、细胞周期、炎症反应等的调控.3种机器方法筛选得出5个核心衰老标志物(FOXO3、MCL1、SIRT3、STAG1和S100A13).纳入20例正常组,40例OA患者,包括年轻组和老年组各20例.与年轻组相比,老年组OA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上升,IL-4水平下降(P<0.01);FOXO3、MCL1、SIRT3 mRNA表达下降,STAG1和S100A13 mRNA表达上升(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选定的标志物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IL-1β、IL-4、CRP、IL-6指标相关.5个核心衰老基因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8,列线图预测模型中校正曲线的C-index为0.755,模型校准能力较好.结论 FOXO3、MCL1、SIRT3、STAG1和S100A13可作为OA炎性衰老的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

    骨关节炎炎性衰老衰老相关分泌表型机器学习生物标志物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程进超王其福李陈荣军...
    290-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到脑干侧方的显微解剖结构,为脑干侧方、环池、岩斜区域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8例(16侧)发育正常成人尸头标本上进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解剖学研究,尸头偏向一侧以颧弓根部为最高点,耳廓上方行马蹄形切口,以颧弓中点为切口前端,后缘达横窦中外侧三分之一处,皮瓣翻向颞部.去除骨瓣后,在显微镜下剔除蛛网膜及软脑膜,观察手术入路的暴露范围,明确途径中相关神经及血管的位置关系,对重要结构进行拍照及测量相关参数.结果 颧弓根部上缘可准确定位中颅窝底,10例成年人颅骨标本的星点至乳突尖部、星点至外耳道上脊、顶乳突缝前角至外耳道上脊、顶乳突缝前角至星点的平均距离分别为47.23 mm、45.27 mm、26.16 mm、23.08 mm.颞下入路在切开小脑幕后可充分暴露上至后床突下至岩骨脊、弓状隆起的区域,可以处理中斜坡、环池、中脑和桥脑腹侧面或外侧面的病变,并可通过颧骨切除扩大幕上的显露区域,岩骨磨除技术扩大幕下的显露范围,其中滑车神经全长、距小脑幕缘的距离、在小脑幕夹层中走形长度、穿入幕下处距离岩骨脊的距离分别为(16.95±4.74)mm、(1.27±0.73)mm、(5.72±1.37)mm、(4.51±0.39)mm.通过后床突或弓状隆起作为定位安全打开小脑幕,动眼神经可作为解剖标志定位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结论 通过显微解剖学研究,可明确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的暴露范围、术中的难点,有利于临床医师精准安全地规划手术方式,降低手术并发症.

    颞下入路小脑幕中颅窝滑车神经显微解剖

    改良后的关节镜翻修松解术对开放术后有残留症状的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

    陈锟高鹏方潇翔唐科兴...
    297-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对传统开放手术后效果不佳的臀肌挛缩患者进行改良后的关节镜翻修松解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2022年12月因传统开放手术后有臀肌挛缩残留症状而接受改良后的关节镜翻修松解术的患者.通过评估具体症状(包括患者双下肢假性不等长程度、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度、双膝能否并拢下蹲、仰卧时双腿能否交叉等)的改善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臀肌挛缩功能量表得分情况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和术后测量值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6例患者取得了系统性随访,平均随访(22.4±4.9)个月.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的臀肌挛缩功能量表评分均高于术前,从术前的(40.2±5.5)分升至(78.4±4.9)分(P<0.05).在随访中,所有患者的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度都比术前有所改善,而且都能双膝并拢下蹲,但有1例患者在双腿交叉时仍有困难,27例(75%)术前存在双下肢假性不等长情况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所有患者(72髋)中,有8髋出现皮下血肿和切口瘀斑,均在热敷等保守治疗后痊愈.有3髋出现髋外展肌力减弱,但经过术后锻炼和康复治疗,肌力逐渐恢复.没有患者出现皮下渗液、神经血管损伤或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后关节镜翻修松解术适用于传统开放手术后有残留症状的臀肌挛缩症病例.

    臀肌挛缩症关节镜翻修松解术

    腰椎后路融合术中皮质骨轨迹螺钉和传统椎弓根螺钉的临床效果比较

    张学磊顾祖超张宇李果...
    303-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皮质骨轨迹螺钉和传统椎弓根螺钉在腰椎后路融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经过手术治疗的腰椎退变患者,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123例,按不同术式分组,按照年龄、性别、融合节段数进行匹配,其中传统椎弓根螺钉(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s,PS)组63例,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s,CBTS)组60例.对两组的结局指标进行比较.主要结局指标为围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住院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椎体间融合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首次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1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评估VAS评分和ODI评分.术后1年、2年和末次随访时评估椎体间融合率.结果 CBTS组与PS组相比较,手术时间[(142.8±13.1)min vs.(174.7±15.4)min,P<0.001]、住院时间[(9.5±1.5)d vs.(12.0±2.0)d,P<0.001]和术中估计失血量[(194.2±38.3)mL vs.(377.5±33.1)mL,P<0.001]均减少.两组间比较,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CBTS组腰痛的VAS评分低于PS组,术后1个月CBTS组的ODI评分低于P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点两组下肢痛的VAS评分、椎体间融合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内比较,相比于术前,CBTS组、PS组术后各时点的背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BTS组与PS组相比较,术后首次活动时间、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腰椎后路融合手术中,CBTS技术在椎体间融合率、疼痛缓解、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取得和PS技术同样效果,且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失血量.

    皮质骨轨迹螺钉椎弓根螺钉后路腰椎融合术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