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魏于全

双月刊

1672-173X

scuxbyxb@scu.edu.cn

028-85501320

610041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原《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类学术刊物,以报道医学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为主。主要阅读对象为从事医药卫生工作的科研人员及高等医药院校的师生。现已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等检索系统收录。创刊以来,曾荣获各级部门颁发的数次荣誉称号。如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基线水平对干扰素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阎岩Davgadorj Chantsalmaa吕春燕陆忠华...
    383-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长效干扰素治疗核苷经治及初治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病例的血清标志物变化及对临床预后的评价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2022年4月411例慢乙肝加用长效干扰素病例的临床资料,对经治组及初治组病例的血清标志物进行比较,其中经治病例为HBV感染半年以后经核苷(酸)类治疗半年以上,初治病例为HBV感染半年以后未治疗或停止核苷(酸)类治疗半年以上.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基线HBsAg和HBV前基因组RNA(HBV pgRNA)对两组病例临床治愈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治组与初治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两组中治愈病例的基线HBV DNA、HBsAg及HBeAg水平均低于未治愈病例(P<0.000 1).在治疗48周时,经治及初治组治愈病例的血清HBsAb水平(mIU/mL)高于未治愈病例(经治:78.97±22.57 vs.0.99±0.38,P<0.000 1;初治:235.50±175.00 vs.1.32±0.88,P<0.000 1),初治治愈病例的血清HBsAb水平(mIU/mL)高于经治治愈病例(235.50±175.00 vs.78.97±22.57,P<0.000 1).治疗0~60周内两组治愈病例的HBV pgRNA水平比未治愈组低(P<0.000 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基线HBsAg是影响经治和初治病例干扰素疗效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指标,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42 3~0.861 5,P<0.000 1]和0.74(95%CI:0.628 3~0.860 4,P=0.007 9),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44.60 IU/mL和934.40 IU/mL.而初治病例的血清基线HBV pgRNA水平<1 340.00 copies/mL时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预判疗效,其基线HBV pgRNA的曲线下面积为0.964 9(95%CI:0.904 2~1.000,P<0.000 1).结论 经治和初治病例中获得临床治愈的患者其基线HBV DNA、HBsAg、HBeAg以及治疗期间HBV pgRNA水平更低,第48周HBsAb水平更高.基线HBsAg水平能有效预测经治及初治患者的临床治愈结局,基线HBV pgRNA水平对初治患者的治疗结局也呈现较高的预测价值.

    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HBsAgHBeAg预后

    血流感染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廖全凤袁余张为利邓劲...
    391-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西南地区某大型三甲综合医院血流感染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患者的临床特征和CRKP的分子流行病学.方法 收集2015-2019年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分离的131株非重复CRKP,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质谱MALDI-TOF进行菌株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值(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PCR检测常见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多位点序列分型对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全基因组测序方法检测不携带碳青霉烯酶菌株的基因组特征.结果 131株CRKP除多粘菌素B(耐药率1.6%)和替加环素(耐药率8.0%)外,对常见抗菌药物均耐药.105株(80.2%)CRKP携带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KPC)耐药基因,15株(11.4%)携带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NDM)基因,4株(3.1%)同时携带KPC和NDM基因,以序列(sequence typing,ST)11(74.0%)为优势序列类型,mrkD(96.2%)、fimH(98.5%)、entB(100%)等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检出1株高毒力CRKP.全基因组测序显示7株不产碳青霉烯酶的CRKP携带ESBL或AmpC基因,同时存在膜孔蛋白OMPK35和OMPK36的异常.结论 某大型三甲综合医院CRKP主要携带KPC基因,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同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具有高毒力特性的CRKP应引起重视.

    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基因毒力基因MLST分型血流感染

    1051例藏族唇腭裂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段世均郑谦石冰冯帆...
    397-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藏族人群先天性唇腭裂的临床流行特征,为开展藏族人群唇腭裂精准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3年8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收治的2月龄~51岁藏族唇腭裂患者(以四川省以及西藏自治区为主要来源)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051例患者,以小于12月龄患儿为主(460例),其中单纯唇裂383例(36.44%),单纯腭裂140例(13.32%),唇裂伴腭裂528 例(50.24%).单纯唇裂(0.99∶1)、单纯腭裂(0.54∶1)以及唇裂伴腭裂患者(1.67∶1)男女性别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按单双侧分组,在单纯唇裂、唇裂伴腭裂这两组中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侧唇裂患者中以女性为主,单侧唇裂以及单、双侧唇裂伴腭裂均以男性为主,单侧唇裂伴或不伴腭裂均以左侧为主.综合征型唇腭裂所占总病例数的比例为3.43%,伴发畸形中最常见的是先天性心脏病;3.81%(40例)的患者有家族史,在单纯唇裂及单纯腭裂患者中,对应亲代中存在相应表型的比例高于唇腭裂其他表型.出生于春季的患儿最多(311例,29.59%),冬季的患儿最少(231例,21.98%).结论 藏族唇腭裂患者发病以唇裂伴腭裂为主,单侧唇裂伴或不伴腭裂中以左侧为主.唇部疾病表型可能具有更强的遗传性.

    唇裂腭裂唇裂伴腭裂藏族人群临床资料分析

    经内科胸腔镜肺大疱减容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巨型肺大疱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路慧李振华余耀华李国燕...
    403-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内科胸腔镜肺大疱减容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巨型肺大疱(giant emphysematous bulla,GE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的66例COPD合并GE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内科胸腔镜组(采用经内科胸腔镜肺大疱减容术治疗)30例和外科胸腔镜组(采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36例,所有患者在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肺功能、六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圣乔治呼吸问卷(St.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差异,评估手术时长、术后住院时长、手术和住院费用、术后24 h最大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内科胸腔镜组[(0.78±0.29)L vs.(1.02±0.31)L,P<0.001]和外科胸腔镜组术后6个月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较术前均有改善[(0.80±0.21)L vs.(1.03±0.23)L,P<0.001],两组6MWD、SGRQ评分于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也观察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与术前相比,P<0.05),且于术后随访期间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科胸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7.3±2.6)d]、术后24 hVAS疼痛评分[3.0(2.0,3.3)分]均低于外科胸腔镜组[(10.4±4.3)d,4.5(3.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科胸腔镜组手术花费和住院总花费低于外科胸腔镜组(P<0.05).内科胸腔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外科胸腔镜组(46.7%vs.5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内科胸腔镜肺大疱减容术能改善COPD合并GEB患者的肺功能、生活质量和运动耐力,减轻术后短期疼痛,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巨型肺大疱胸腔镜手术肺减容术

    追加外科手术治疗对高风险T1期结直肠癌内镜切除患者的预后影响

    罗鑫悦陈宇翔杨锦林邓凯...
    41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内镜下切除后追加外科手术对于高风险T1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高风险T1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据内镜下切除后是否追加外科手术分为追加外科手术(endoscopic resection+surgical resection,ER+SR)组和内镜切除(endoscopic resection,ER)组,收集患者基线信息及病变部位、大小、术后病理等资料,并通过病历系统及随访等获得患者生存相关信息,主要结局指标为总生存率以及结直肠癌特异性生存率.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分析筛选生存相关风险因素,计算风险比(HR),并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109例高风险T1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ER组52例,ER+SR组57例,ER组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ER+SR组(65.21岁 vs.60.54岁,P=0.035),ER组内镜下病变长径中位数略小于ER+SR组(2.00 cm vs.2.50 cm,P=0.026).ER+SR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0.00个月,最长随访119.00个月,共有4名患者死亡,1名为结直肠癌相关死亡;而ER组中位随访时间为28.50个月,最长随访78.00个月,共有4名患者死亡,1名死于结直肠癌.5年累积生存率比较中,ER+SR组及ER组总生存率分别为94.44%和81.65%,而5年累积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7.18%和98.06%.Kaplan-Meier分析显示ER+SR组及ER组患者累积总生存率、累积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复查次数为总生存率相关危险因素(HR=1.16及0.27,P=0.005及0.025),进一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为总生存率相关独立危险因素(HR=1.10,P=0.045).结论 对于内镜切除术后存在高风险因素的T1期结直肠癌患者,也不可忽视患者年龄、自身意愿等因素,在实际临床实践过程中更加慎重地选择追加外科手术.

    T1期结直肠癌高风险内镜切除外科手术生存预后

    患者门户系统在老年冠心病慢病远程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

    温方圆杜光会田丰赵小娟...
    418-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患者门户系统(PPS)建立的个人电子健康记录(PHR)和慢性病管理平台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应用及对自护能力、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某三甲医院收治的53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269例和对照组26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出院办理和随访,研究组患者基于PPS建立的PHR和慢性病管理平台进行出院办理和随访.管理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应用自护能力测评表(ESCA)、医学应对问卷(MCMQ)、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AQ)对两组患者的自护能力、应对方式、生活质量,分析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管理前,两组患者的各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管理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两组患者的ESCA量表评分均高于管理前(P<0.05);两组患者MCMQ量表中面对维度评分高于管理前(P<0.05),回避和屈服维度评分低于管理前(P<0.05);两组患者SAQ量表评分均高于管理前(P<0.05).管理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研究组的ESCA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回避和屈服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SAQ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服药依从率为83.27%,高于对照组的69.96%(P<0.05).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09%,低于对照组的10.27%(P<0.05).研究组急诊和再入院平均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PPS建立的PHR和慢性病管理平台可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就医便利性,有利于改善自护能力、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管理效果良好.

    冠心病慢病管理患者门户系统个人电子健康记录自护能力应对方式生活质量

    藏药六味能消丸质量标准的建立与优化

    德吉兰钧巴桑央宗达娃卓玛...
    425-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六味能消丸的质量标准,对其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优化,为六味能消丸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不同批号的六味能消丸中的诃子、干姜和藏木香进行鉴别.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制剂中的大黄酚进行含量测定.并通过一系列方法学验证,包括线性关系考察、精密度考察、稳定性考察、重现性考察和加样回收实验来证明结果的可靠性.结果 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简便,专属性强,斑点清晰,分离效果好,且阴性对照无干扰.HPLC法准确度高,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大黄酚在0.06~0.80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2=1.0),精密度良好(相对标准偏差低于2.0%),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8%.结论 采用薄层色谱法及HPLC对药物进行质量检测,方法简便、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建立的六味能消丸质量标准科学合理,稳定可行,可为六味能消丸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六位能消丸质量标准大黄酚高效液相色谱法

    共载雷帕霉素和光克洛的纳米药物复合可溶解微针治疗鲜红斑痣的实验研究

    郝颖徐润壕陈茂陈雨文...
    43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鲜红斑痣是一种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的皮肤疾病,本研究结合鲜红斑痣的生物学特性和微针经皮传输药物的优势,拟构建共载抗血管生成药物雷帕霉素(rapamycin,RPM)和光敏剂光克洛(photochlor,HPPH)的纳米药物复合可溶解微针(RPM-HPPH NP@HA MN)实现抗血管生成治疗与光动力协同治疗鲜红斑痣.方法 首先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装载RPM和HPPH的纳米药物(RPM and HPPH co-loaded nanoparticles,RPM-HPPH NP),在660 nm激光照射下考察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能力,以小鼠血管内皮瘤细胞系EOMA为研究对象,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摄取行为,MTT实验法检测在有、无660 nm激光照射下,RPM-HPPH NP对EOMA的细胞毒性作用(游离RPM为对照).之后通过模板法将纳米药物与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可溶解微针体系复合得到RPM-HPPH NP@HA MN,通过扫描电镜和电子万能试验机考察其形貌特征和力学性能,通过台盼蓝染色和HE染色实验评价RPM-HPPH NP@HA MN对裸鼠皮肤的刺入能力.结果 RPM-HPPH NP粒径150 nm,在激光的照射下可产生大量的ROS.在细胞水平,RPM-HPPH NP可被EOMA摄取,且呈时间依赖性.无论是否光照,纳米药物RPM-HPPH NP的细胞毒性强于游离药物RPM;在光照条件下,RPM-HPPH NP展现出更强的细胞毒性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M-HPPH NP@HA MN针尖高度是600 μm,单针力学性能为0.750 48 N.台盼蓝染色和HE染色实验表明微针按压可使皮肤表面产生孔道并穿透角质层.结论 RPM-HPPH NP@HA MN可将RPM-HPPH NP经皮传输至病灶组织,实现抗血管生成治疗与光动力协同治疗鲜红斑痣,为纳米药物复合微针体系的构建及鲜红斑痣的治疗研究提供新策略.

    抗血管生成治疗光动力治疗可溶解微针鲜红斑痣

    壳寡糖的免疫佐剂效果及作为减毒活菌载体疫苗佐剂的可行性探索

    欧倩陈昭斌唐静陈梦蝶...
    441-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的免疫佐剂效果,包括免疫激活作用和引发溶酶体逃逸作用,并探索其是否可以作为减毒活菌载体疫苗佐剂.方法 ①以0(对照组)、0.1~4 mg/mL COS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24 h,利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的影响;以0(对照组)、1、2、4 mg/mL COS干预小鼠RAW264.7细胞24 h,通过RT-qPCR实验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10、TGF-β、TLR-4的mRNA表达水平.②RAW264.7细胞加入1 mL含有不同组分[钙黄绿素(Calcein)50 μg/mL,COS 2 mg/mL,阻断剂bafilomycin A1 1 μmol/mL]的PBS培养,分组为Calcein组、Calcein+COS组、Calcein+COS+Bafilomycin A1组.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RAW264.7细胞在有或无COS干预下对荧光染料Calcein的吞噬和胞内荧光分布情况,判断COS是否能够引发溶酶体逃逸.③用0.5、1、2、4、8 mg/mL COS包被减毒李斯特菌载体宫颈癌治疗性疫苗候选株LM∆E6E7和LI∆E6E7,测定Zeta电位变化,选择COS成功包被细菌的质量浓度.检测 2 mg/mL COS包被LM∆E6E7和LI∆E6E7前后,RAW264.7细胞对疫苗菌株的吞噬率.结果 ①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质量浓度COS干预RAW264.7细胞24 h后,对细胞无毒性,并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OS干预能够上调RAW264.7细胞TLR-4和IFN-γ的mRNA水平,同时抑制TGF-β和IL-10的mRNA表达水平,以4 mg/mL COS组最为明显(P<0.05).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发现在COS干预下,Calcein+COS组比Calcein组有更多的荧光染料从溶酶体内释放进入胞内,而这个过程可以被bafilomycin A1阻断.③Zeta电位结果表明COS质量浓度达到2 mg/mL时,能成功包被到细菌表面.疫苗株被COS包被前、后,RAW264.7细胞对LM∆E6E7的吞噬率分别为5.70%和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W264.7细胞对LI∆E6E7的吞噬率分别为1.55%和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S具有激活巨噬细胞免疫应答和引发溶酶体内物质逃逸溶酶体的作用,包被减毒活菌载体疫苗候选菌株可促进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可望进一步开发作为细菌载体类疫苗佐剂.

    壳寡糖巨噬细胞李斯特菌逃逸溶酶体

    3DGE-UNet磁共振成像的脑胶质瘤全自动分割算法:对不充分全局特征提取的改进

    田恒屹王瑜计亚荣Rahman Md Mostafizur...
    447-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脑胶质瘤及其子区域的全自动分割是计算机辅助肿瘤临床诊断的基础,卷积神经网络在脑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分割过程中,小卷积核只能提取局部特征而无法有效融合全局特征,缩小了对影像信息的感知范围,从而导致分割精度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利用膨胀卷积,针对三维(three-dimensional,3D)-UNet不能充分提取全局特征的问题进行改进.方法 ①算法构建:本文提出一种带有三条全局上下文特征提取通路的3D-UNet模型,即3DGE-UNet模型.使用脑部肿瘤分割挑战赛(Brain Tumor Segmentation Challenge,BraTS)2019提供的公开数据集(335例患者),设计一种全局上下文特征提取(more global contextual feature extraction,GE)模块,并将该模块引入到3D-UNet网络的第一、二、三条跳跃连接处,利用该模块充分提取图像的不同尺度全局特征,并与上采样得到的特征图叠加,扩大模型感受野,实现不同尺度特征的深层融合,从而完成端到端的脑肿瘤全自动分割.②算法验证:图像数据来源于BraTs2019数据集(335例患者术前MRI图像,包括T1、T1ce、T2和FLAIR四种模态图像和一张医生标注的肿瘤标签图像),将数据集分别按照8∶1∶1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以医生标注的肿瘤标签图像为金标准,使用Dice系数(综合评价有效性)、敏感度(病灶区域的查全率)和95%Hausdorff距离(肿瘤边界的分割精度)在测试集中评估算法对完整肿瘤区域(whole tumor,WT)、核心肿瘤区域(tumor core,TC)和增强肿瘤区域(enhancing tumor,ET)三种区域的分割性能,分别使用无GE模块的3D-UNet模型和有GE模块的3DGE-UNet模型进行检测,内部验证GE模块设置的有效性.使用3DGE-UNet模型、ResUNet、UNet++、nnUNet、UNETR检测上述性能指标,并比较5种算法模型的收敛性,外部验证3DGE-UNet模型的有效性.结果 ①在内部验证中,改进的3DGE-UNet模型在测试集中分割WT、TC和ET区域的Dice均值分别为91.47%、87.14%和83.35%,与传统的3D-UNet模型相比(89.79%、85.13%和80.90%),综合评价达到了最优值,对于三个区域的分割精度都有提升(P<0.05).3DGE-UNet模型与3D-UNet模型相比,ET区(86.46%vs.80.77%)具有更高的敏感度(P<0.05),在查全率方面表现更为优越,在面对病灶区域时,3DGE-UNet模型更倾向于正确识别并捕获更全面的阳性区域,更为有效地避免漏诊发生.3DGE-UNet模型在肿瘤WT区域边缘分割的出色性能,其95%Hausdorff距离均值优于3D-UNet模型(8.17 mm vs.13.61 mm,P<0.05),但在TC区(8.73 mm vs.7.47 mm)和ET区(6.21 mm vs.5.45 mm)的性能表现与3DUNet模型相似.②在外部验证中,其余4种算法仅TC的Dice均值(87.25%)、WT的敏感度均值(94.59%)、TC的敏感度均值(86.98%)和ET的平均95%Hausdorff距离(5.37 mm)优于3DGE-UNet模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GE-UNet模型可以在训练阶段快速收敛,速度优于其他外部模型.结论 3DGE-UNet模型可以有效地提取和融合不同尺度的特征信息,提高脑肿瘤分割的准确性.

    脑胶质瘤核磁共振成像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