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魏于全

双月刊

1672-173X

scuxbyxb@scu.edu.cn

028-85501320

610041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原《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类学术刊物,以报道医学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为主。主要阅读对象为从事医药卫生工作的科研人员及高等医药院校的师生。现已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等检索系统收录。创刊以来,曾荣获各级部门颁发的数次荣誉称号。如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雄激素血症检测指标与子痫前期的遗传因果性研究

    林婵余陈静波赵晓苗
    56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wo sampl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2SMR)方法,揭示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检测指标与子痫前期的因果关联.方法 利用来自英国生物银行队列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数据,分析雄激素指数的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包括总睾酮(total testosterone,TT)、生物可利用睾酮(bioavailable testosterone,BIOT)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ex hormone binding globulin,SHBG)].同时,使用芬兰数据库中关于子痫前期和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的GWAS数据统计SNP位点.采用5种遗传因果性分析方法(包括随机效应逆方差加权法等)推测因果关系,并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异质性和位点多效性.结果 根据遗传变异工具变量筛选标准,筛选出与雄激素指标TT、BIOT、SHBG具有统计学显著相关的186、127、262个SNP位点作为遗传工具变量.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分析未发现TT、BIOT、SHBG水平与子痫前期及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发病风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中,SHBG在与子痫前期MR分析中显示异质性(Cochran's Q检验,P=0.01),BIOT在与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MR分析中显示位点多效性,其他工具变量未显示显著异质性或多效性.结论 MR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的遗传预测证据不支持TT、BIOT、SHBG水平与子痫前期以及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睾酮子痫前期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改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内膜及血流参数的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

    徐少蓉马黔红张耀安银华...
    574-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宫腔灌注对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内膜厚度、容积、血流参数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将2021年9月1日至2023年9月1日于绵阳市中心医院生殖中心行冻胚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分为实验组(行G-CSF宫腔灌注)和对照组(未行G-CSF宫腔灌注).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结局进行统计分析,将实验组患者G-CSF灌注前后的内膜厚度、容积及血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83例患者,实验组51例,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患者临床妊娠率(56.86%)高于对照组(50.00%),自然流产率(27.59%)低于对照组(37.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G-CSF宫腔灌注后的内膜厚度[(0.67±0.1)cm]大于灌注前[(0.59±0.09)cm],灌注后的子宫内膜容积[(1.84±0.81)cm3]大于灌注前[(1.54±0.69)cm3],灌注后的VFI(1.97±2.82)大于灌注前(0.99±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灌注G-CSF可改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内膜厚度、容积及部分血流参数.

    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薄型子宫内膜内膜容受性

    不同年龄段人群三种促排卵方案胚胎发育及临床结局比较

    范咏琪张文香章志国
    580-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GnRH)拮抗剂方案、GnRH激动剂长方案与早卵泡期长方案进行体外受精(IVF)过程中的胚胎发育及临床结局情况.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①在总人群中,对三种促排方案[拮抗剂方案组(4 173例),激动剂长方案组(2 410例)与早卵泡长方案组(341例)]患者的基本情况、胚胎发育情况及临床结局进行比较;②将总人群划分为三个年龄段[<30岁(2 576例),30~35岁(3 249例),>35岁(1 099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三种促排方案进行比较.分别比较<30岁、30~35岁、>35岁人群中使用三种促排方案的胚胎发育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 在总人群中,激动剂长方案组的获卵数高于拮抗剂方案组[(13.85±7.162)个vs.(13.36±7.862)个,P=0.022 4]与早卵泡长方案组[(13.85±7.162)个vs.(11.86±6.802)个,P<0.000 1];拮抗剂方案组的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启动量、Gn使用天数均低于其余两组(P<0.05);拮抗剂方案组的囊胚形成率高于激动剂长方案组(64.91%vs.62.35%,P<0.000 1),同时也高于早卵泡长方案组(64.91%vs.61.18%,P=0.000 1),而三种促排方案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30岁人群中,拮抗剂方案组的囊胚形成率高于激动剂长方案组(66.12%vs.63.33%,P<0.000 1)与早卵泡长方案组(66.12%vs.62.13%,P=0.009 4);在30~35岁人群中,拮抗剂方案组的囊胚形成率高于激动剂长方案组(64.88%vs.62.93%,P=0.000 9)与早卵泡长方案组(64.88%vs.60.39%,P=0.001 1);在>35岁人群中,拮抗剂方案组的囊胚形成率高于激动剂长方案组(59.83%vs.56.51%,P=0.009 3),而与早卵泡长方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个年龄段人群中,三种促排方案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胎儿体质量及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拮抗剂方案能减少促排时间、促排卵Gn剂量,增强患者就医依从性.高龄患者使用拮抗剂方案能提高囊胚形成率,但三种方案的活产率并没有明显差异.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胚胎发育

    母体年龄相关的卵母细胞老化对生育力的影响机制:斑马鱼模型的转录组学测序分析

    竹琳林子媛刘燕燕孙华钦...
    58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斑马鱼为模型,研究母体年龄相关的卵母细胞老化对生育力的影响,寻找随年龄增长的生育力下降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6月龄、12月龄、18月龄雌性斑马鱼各8条,均与6月龄雄性斑马鱼交配产卵.对各月龄组的结局指标进行比较.主要结局指标为胚胎受精率,次要结局指标为雌性斑马鱼单次产卵数量、胚胎死亡率和胚胎畸形率.收集不同月龄雌性斑马鱼的卵母细胞以及后代囊胚期胚胎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结果 18月龄组受精率(86.8±5.5)%低于6月龄组(94.9±3.6)%及12月龄组(92.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6月龄组相比,12月龄与18月龄组雌性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均升高(P均<0.05).各组单次产卵数量和胚胎畸形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体年龄相关的囊胚期胚胎差异性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MAPK信号通路以及脂肪酸降解等通路途径.母体年龄相关的卵母细胞差异性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黏附分子,蛋白质消化吸收等通路途径.结论 母体年龄可能是卵母细胞受精能力降低及早期胚胎死亡率升高的影响因素,母体年龄相关的卵母细胞老化影响生育力及后代胚胎的发育.

    斑马鱼母亲年龄受精生育力

    激素替代冻胚移植周期生殖道微生态变化与妊娠结局分析

    杨晓慧蔡雪芬唐洁玲黄译...
    596-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激素替代冻胚移植周期中不同时间点生殖道微生态变化及代谢差异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月首次行激素替代治疗冻融单囊胚移植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月经周期第2~5天、雌激素替代治疗7 d后、内膜转化日和胚胎移植日的阴道及宫颈分泌物进行16S rRNA测序及非靶代谢组学检测,按照临床妊娠与否进行分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阴道及宫颈微生物群α-多样性指数在月经周期第2~5天更高(P<0.01),在口服雌激素替代治疗7 d后、内膜转化日和胚胎移植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②妊娠组、非妊娠组阴道及宫颈分泌物在不同时间点存在多种具有显著差异的微生物及代谢物.③不同时间点微生物分析表明妊娠组阴道分泌物Peptoniphilus、Enterocloster、Finegoldia、Klebsiella、Anaerobutyricum、Agathobaculum、Sporanaerobacter、Bilophila、Prevotella和Anaerococc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不同时间点代谢物分析表明妊娠组阴道分泌物3-Hydroxybenzoic acid、Linatine、(R)-Amphetamine、Hydroxychloroquine和L-Altara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分泌物Isocitric acid、Quassin、Citrinin和12(R)-HE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不同时间点代谢物分析表明非妊娠组阴道分泌物Linatine、Decanoyl-L-carnitine、Aspartame、Sphingosine和Hydroxychloroqui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分泌物Isocitric acid、Quassin、Citrinin和12(R)-HE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微生物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表明,某些代谢物与微生物群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尤其是Klebsiella.结论 激素替代冻胚移植周期中不同时间点存在多种菌属及代谢的显著差异,有可能会成为预测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生殖道微生物16SrRNA代谢组学冻胚移植周期激素替代治疗

    高龄复发性流产患者体液免疫异常的单中心研究

    李国华邓胥晶鲍时华
    605-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患者体液免疫状态.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1月-2023年10月在本中心就诊的RSA患者,检测其多种自身抗体,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在控制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既往活产史、自然流产次数三个混杂因素的基础上,比较不同年龄分组(低龄组20~34岁,高龄组35~45岁)与多种自身抗体之间的关联,进而探讨高龄RSA女性与低龄RSA女性体液免疫状态差异.结果 共纳入4 008例RSA女性,其中高龄组1 158例,低龄组2 851例.高龄组和低龄组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的患病率分别为15.6%和14.1%、0.0%和0.1%、0.9%和0.9%、0.3%和0.0%、23.7%和2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组和低龄组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s)阳性率分别为19.1%和19.5%,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率分别为6.6%和6.6%,抗可提取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和10.5%,抗双链DNA(anti-double stranded DNA,dsDN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和2.0%,抗单链DNA(anti-single-stranded DNA,ssDN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和1.2%,抗α-胞衬蛋白抗体(antibodies against alpha-fodrin,AAA)阳性率分别为5.1%和4.9%,甲状腺自身免疫(thyroid autoimmunity,TAI)分别为17.8%和16.8%,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龄组中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阳性率为1.6%,低龄组为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的优势比=0.36,95%置信区间:0.17~0.78).4 008例RSA患者中aPLs谱中三种抗体累计阳性778例,其中抗β2糖蛋白Ⅰ抗体(anti-β2 glycoprotein Ⅰ antibodies,β2GPⅠ Ab)-IgG/IgM阳性者520例,aCL-IgG/IgM阳性者58例,LA阳性者73例,β2GPⅠ Ab-IgG/IgM与aCL-IgG/IgM同时阳性者105例,β2GPⅠ Ab-IgG/IgM与LA同时阳性者17例,aCL-IgG/IgM与LA同时阳性者2例,三种抗体均阳性者3例.结论 本研究未发现高龄RSA患者与低龄RSA患者体液免疫状态存在差异.

    高龄复发性流产体液免疫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从业人员现状和需求调查研究

    谭裕奇叶铮李函宇吕欣阳...
    612-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我国二级及以上医院放射科医学影像技术从业人员的现状和需求,为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的发展和卫生行政部门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制定的调查表,由各医院放射科推荐一位影像技师填写线上问卷.填写内容包括:医院基本信息、本院医学影像技术从业人员基本情况、日常工作、发展与晋升、科研现状及需求等.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技师配置人数上的差异,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地区或不同等级医院在需求选取人数上的差异.结果 本调查获取了全国31个省份总计5 403家医院的有效问卷,其中影像技师人数共计67 481人,各医院放射科技师配置人数为[中位数(四分位间距)]9(5,16)人;男女比例为1.41∶1;20~40岁占比77.5%;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中专及以下所占比例分别为:0.6%、3.3%、60.7%、30.8%、4.6%;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技士及以下所占比例分别为:1.0%、4.2%、22.1%、51.8%、20.9%;影像技师整体的职业满意度较好;"与外界学习交流机会少"是影像技师工作能力提升遇到的主要问题.近5年内,59.2%的受访者未发表过学术论文,以第一作者在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的技师仅占7.0%.结论 我国医学影像技术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较为年轻,且从业人数大大增加,现阶段应重视影像技术的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并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为我国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技师人员现状和需求人才培养

    催乳颗粒通过分泌Frizzled相关蛋白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大鼠产后缺乳

    薛秋云黄玉蓉李慧李辰...
    619-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分泌Frizzled相关蛋白2(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 2,SFRP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催乳颗粒(Cuiru Keli,CRKL)治疗产后缺乳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向分娩后第3天的雌鼠灌胃2 mL 1.6 mg/mL甲磺酸溴隐亭来建立产后缺乳大鼠模型.将产仔时间差小于48 h的雌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不造模,不给药);模型组;CRKL低剂量组(模型组+3 g/kg CRKL);CRKL中剂量组(模型组+6 g/kg CRKL)、CRKL高剂量组(模型组+9 g/kg CRKL);阳性药组(模型组+3 mg/kg多潘立酮);NC组(模型组+生理盐水);每组6只.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其余5组按分组药物和剂量连续灌胃给药,每天1次,共10 d.取7组大鼠,测量10 d仔鼠总窝质量变化、HE染色观察乳腺病理变化.取除阳性对照组之外的6组大鼠,HE染色观察垂体病理变化,检测血清中PRL含量(ELISA)、乳腺组织(mammary tissue,MT)中PRLR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MT中乳汁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RT-qPCR),然后以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CRKL对产后缺乳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特别是其是否通过SFRP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产后缺乳;再通过检测相关通路基因(RT-qPCR)和蛋白(Western blot)进行验证.然后进行细胞实验验证:取鉴定后的大鼠乳腺上皮细胞(rat mammary epithelial cell,RMEC),将RMEC分为4组:正常组(原代培养的RMEC,不处理)、SFRP2过表达组(原代培养的RMEC+SFRP2过表达载体)、SFRP2过表达+CRKL组(SFRP2过表达组+10%含药血清)、阴性对照组(原代培养的RMEC+空载体).RT-qPCR检测过表达SFRP2后CRKL对于乳汁合成相关基因FASN、CSN2和GLUT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的CRKL均可以提高仔鼠10 d体质量增加量(P<0.05或P<0.01),均能有效增加产后缺乳大鼠泌乳量(P<0.01),增加乳腺小叶的面积,增加腺泡腔的大小和填充量,并促进产后缺乳大鼠催乳素的分泌和表达(P<0.05或P<0.01),显著促进产后缺乳大鼠乳腺乳脂、乳蛋白和乳糖合成基因的表达(P<0.05或P<0.01).网络药理学表明,Wnt信号通路可能是CRKL治疗产后缺乳的关键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CRKL和CCND1、SFRP2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的CRKL均抑制体内SFRP2基因的表达(P<0.01),激活了产后缺乳大鼠乳腺中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CCND1、c-Myc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细胞实验表明,过表达SFRP2后,与正常组相比,乳汁合成相关基因FASN、CSN2和GLUT1的mRNA水平也降低(P<0.01).加入含药血清后,上述基因的表达上调(与SFRP2过表达组相比,P<0.01).结论 CRKL通过SFRP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产后缺乳,SFRP2可能成为产后缺乳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这揭示了CRKL治疗产后缺乳的新机制,并促进了其临床推广.

    催乳颗粒产后缺乳大鼠模型网络药理乳腺上皮细胞作用机制中医药

    三参通脉合剂通过上调microRNA-146a改善大鼠心肌细胞H9C2的氧化损伤

    李然王振裕王燕丽滕菲...
    630-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三参通脉(Sanshentongmai,SSTM)合剂调节微小RNA-146a(microRNA-146a)对大鼠心肌细胞H9C2氧化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心肌细胞H9C2,过氧化氢(H2O2)作为氧化剂制作H9C2氧化应激模型.通过三参通脉干预,观察H2O2诱导的H9C2细胞氧化损伤的变化以及microRNA-146a的表达,探讨三参通脉对H9C2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将体外培养的H9C2分为空白组、H2O2氧化损伤模型组(简称模型组)、H2O2模型+三参通脉药物(500 μg/mL,处理72 h)组(简称模型加药组).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系统检测microRNA-146a表达水平.结果 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发现在药物质量浓度为500 μg/mL时,细胞增殖改善达到顶峰,故选用此浓度为干预浓度.ELISA检测的心衰相关指标:Nt-proBNP、NO、Hs-CRP、angiotensin Ⅱ水平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加药物组中Nt-proBNP、angiotensin Ⅱ表达上调(P<0.05),NO表达下调(P<0.05),Hs-CRP与空白组比较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三参通脉可以有效改善大鼠心肌细胞H9C2氧化损伤.最后,RT-PCR法检测microRNA-146a在各组的表达可以看出,15 μmol/L H2O2处理可以明显降低microRNA-146a表达,而模型加药组中microRNA-146a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5),与空白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参通脉可以明显抵抗H2O2诱导的H9C2细胞氧化损伤,可能是通过上调microRNA-146a从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大鼠心肌细胞H9C2三参通脉合剂氧化损伤微小RNA-146a

    大鼠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迁移和微环境中免疫细胞表型变化规律的关系

    林容旭樊朝凤崔文耀冷静思...
    635-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eNSCs)及再生微环境的变化规律,观察eNSCs迁移与微环境免疫细胞极化状态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为临床神经修复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采用胶原酶注射法造模,在体质量为280~300 g的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脑组织注射Ⅶ型胶原酶(2 U)诱导脑出血,为模拟急性期(1周内)、亚急性期(1~3周)及慢性期(>3周)脑出血的时间点,在注射后第3天(3-day post injection,3 DPI)、10 DPI、20 DPI、30 DPI取脑组织评价造模效果.采用DCX抗体对脑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不同时间脑组织中eNSCs迁移变化规律;采用CD206抗体、CD86抗体对脑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观察脑组织促炎型(M1型)免疫细胞和抑炎型(M2型)免疫细胞在脑出血后再生微环境变化规律.结果 在SD大鼠脑组织内注射Ⅶ型胶原酶可成功诱导大鼠自发性脑出血,血肿体积自3 DPI开始逐渐增加,到10 DPI时血肿体积达到最大.此后血肿逐渐吸收,在30 DPI时全部吸收.对脑组织eNSCs变化规律分析显示,在3 DPI时有少量eNSCs被激活但很快便减少,在10 DPI时eNSCs逐渐开始增多,到20 DPI时有大量eNSCs迁移至脑出血部位,而在30 DPI时eNSCs又明显减少(P<0.01).对脑组织免疫微环境分析显示,促炎型(M1型)免疫细胞在10、20 DPI时明显增加(P<0.01),在30 DPI 时减少.抑炎型(M2型)免疫细胞在3 DPI 时开始逐渐增加,到20 DPI 时明显减少(P<0.05),而在30 DPI 时又出现增加.结论 大鼠脑出血后,向脑出血部位迁移的eNSCs先增多后减少,免疫微环境表现出先抑炎、再促炎、最后抑炎的变化规律.炎症对eNSCs迁移可能有刺激作用,但是过强的炎症激活对eNSCs的分化及进一步激活有抑制作用.脑出血后修复及脑保护早期(10 d内)及亚急性期(20 d内)可能是最佳的干预时机.

    脑出血微环境内源性干细胞脑组织修复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