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魏于全

双月刊

1672-173X

scuxbyxb@scu.edu.cn

028-85501320

610041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原《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类学术刊物,以报道医学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为主。主要阅读对象为从事医药卫生工作的科研人员及高等医药院校的师生。现已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等检索系统收录。创刊以来,曾荣获各级部门颁发的数次荣誉称号。如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声响应型纳米材料在抗炎治疗中的分类与应用

    谢李欣杜哲菲彭秋霞张坤...
    793-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声波作为一种具有优秀的组织穿透力的高频机械波,因其无创性和高效性,近年来不仅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成像中,也被证实在疾病治疗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小尺寸和高反应活性是超声响应型纳米材料的独特优势.该类材料具有在超声刺激下精准控制药物释放的能力,为提升药物治疗效率提供了新途径,因而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炎症是机体为应对损伤而产生的一种防御性反应,然而,炎症反应过度可能会导致多种机体组织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许多研究已证实利用超声响应型纳米材料控制炎症反应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目前,超声响应型纳米材料在抗炎治疗中仍有瓶颈,如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过程复杂,纳米材料生物体内相容性与安全性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验证等.本篇综述针对抗炎领域常见的超声响应型纳米材料进行了归纳与分类,并系统介绍了不同纳米材料的特性.另外,对于超声响应型纳米材料在骨骼疾病、皮肤与肌肉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等不同疾病中的抗炎应用也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未来超声响应型纳米材料在抗炎领域的精准治疗、靶向递送、临床试验等方向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超声波纳米结构炎症治疗疾病

    纳米酶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曾佳黄颂雅杜方雪曹素娇...
    800-8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酶是指具备仿酶催化活性的纳米级材料,可以模拟自然界中酶类分子的作用机制,利用先进的化学合成技术,可以精确调控纳米酶的尺寸、形状和表面特性,从而定制所需的催化性能.纳米酶能够模拟包括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等清除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自然酶的功能.研究证实,纳米酶具有卓越的稳定性、较低的成本以及可调节的催化活性等优势,在疾病治疗的应用上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本文就纳米酶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展开综述.关节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及活动受限,严重者会导致关节破坏、畸形及功能损害,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ROS是氧化应激的产物,关节内ROS增加会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进而诱发和加重关节炎.因此,治疗关节疾病的关键在于清除ROS和增加氧气含量.纳米酶在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关节疾病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但如何确保其生物安全性、降低毒性并提高酶活性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瓶颈.精确控制纳米材料的化学组成、尺寸、形状和表面修饰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纳米酶关节炎活性氧应用进展

    本刊征稿启事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806页

    医用聚氨酯合成所用有机催化剂及其生物毒性研究进展

    赵代国张明杰李震兰婉玲...
    807-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用聚氨酯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生物医用材料之一.催化剂是医用聚氨酯合成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种添加剂,其可以提高合成效率和材料性能.然而,催化剂可能会影响聚氨酯的生物相容性,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医用聚氨酯材料合成中所使用的常见有机催化剂及其生物毒性相关研究的进展.首先,将回顾医用聚氨酯材料合成中常用催化剂类型及其特点;随后,将重点关注这些催化剂可能存在的生物毒性;最后,对未来医用聚氨酯材料合成中催化剂选择提出建议.通过深入了解合成医用聚氨酯材料中催化剂的性质和生物毒性,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这将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医用聚氨酯材料设计和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医用聚氨酯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推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聚氨酯催化剂有机锡有机铋生物毒性研究进展

    基于Salphen结构的Fe-N2O2@C材料用于声动力协同化学动力治疗肿瘤

    容逍李哲轩左妍邱逦...
    813-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一种基于Salphen结构,具备高效仿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能力及声敏性的Fe-N2O2@C材料,用于声动力(SDT)协同化学动力(CDT)治疗肿瘤.方法 通过水热法合成Fe-N2O2,通过掺入科琴黑碳基底制备Fe-N2O2@C,并表征该材料的形貌、结构、成分、仿酶产活性氧(ROS)能力及声敏性.通过体外实验探索Fe-N2O2@C实现SDT协同CDT杀伤4T1小鼠乳腺癌细胞的能力与机制.通过构建皮下4T1荷瘤小鼠模型探索Fe-N2O2@C联合超声辐照杀伤肿瘤的能力.结果 Fe-N2O2@C与Fe-N2O2均为形貌不规则纳米球,平均粒径分别为25.9 nm及36.2 nm;经XRD、FTIR及XPS分析证实Fe-N2O2及Fe-N2O2@C具备M-N2O2配位的Salphen共价有机框架结构,且科琴黑负载对该结构无明显影响.相较于Fe-N2O2,Fe-N2O2@C具备高效的仿POD酶活性及声敏性,Km从19.32降低至5.82 mmol/L,vmax从2.51×10-8提升至8.92×10-8 mol/(L·s).Fe-N2O2@C协同超声辐照可实现细胞内大量产生ROS进而导致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从而诱导TEM可观测的线粒体损伤并导致细胞凋亡和死亡.体内实验表明Fe-N2O2@C协同超声辐照可以有效地抑制4T1皮下荷瘤鼠模型瘤体生长,且不具备明显的体内毒性.结论 本实验制备了一种基于Salphen结构的Fe-N2O2@C材料,该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可联合超声辐照实现SDT协同CDT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在多模态肿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共价有机框架肿瘤杀伤仿酶制剂化学动力治疗声动力治疗

    仿酶制剂ZIF-8@Pt用于清除活性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

    雷雪兰邱逦杜方雪
    826-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具备清除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能力的铂金属掺杂ZIF-8纳米仿酶制剂(ZIF-8@Pt)并探讨其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原位还原的方式得到ZIF-8@Pt纳米制剂并进行表征和仿酶能力测试后,使用RAW264.7细胞,分未处理组(untreated,UT)、阳性对照组(lipopolysaccharide,LPS)及治疗组(ZIF-8@Pt)进行细胞实验,探讨其清除胞内ROS实现抗炎的能力.使用胶原诱导大鼠建立关节炎模型(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分健康对照组(UT)、阳性对照组(Control组,注射PBS)及治疗组(ZIF-8@Pt,注射ZIF-8@Pt溶液),对膝关节进行局部注射治疗,通过大体评分、影像学观察、炎症因子检测以及病理学评估等探讨其针对RA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体外实验中,细胞内ROS水平及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1型极化,ZIF-8@Pt组与LP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内实验中,针对CIA大鼠血清及关节局部的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如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ZIF-8@Pt组与Contro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评估表明,与Control组相比,ZIF-8@Pt可缓解关节局部乏氧,抑制血管新生、破骨活动以及巨噬细胞M1型极化(P<0.05).结论 ZIF-8@Pt仿酶制剂能够通过清除活性氧ROS而抑制巨噬细胞炎性极化进而改善RA炎性环境.同时,其可改善关节腔乏氧环境,抑制血管新生及骨破坏,对RA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纳米材料仿酶制剂类风湿关节炎活性氧抗炎治疗

    双向冷冻法制备的取向多层MXene/PVA水凝胶的细菌屏蔽作用及对肠道缺损的修复

    张舒婷赵星杨伟
    838-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取向多层MXene/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纳米复合水凝胶对细菌的屏蔽作用以及对于肠道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传统冷冻法和双向冷冻冰模板法制备MXene/PVA纳米复合水凝胶.通过扫描电镜扫描以及Micro-CT重建观察不同水凝胶的结构,通过动态流变仪测定水凝胶的流变性能,通过万能材料实验机测定水凝胶的力学性能,通过爆破实验测定水凝胶的爆破压力,通过渗透法观察菌落生长情况以检测水凝胶体外的细菌屏蔽能力.制备大鼠盲肠穿孔动物模型,采用水凝胶进行肠道修复.通过革兰染色观察水凝胶体内的细菌屏蔽能力,通过HE染色观察肠道炎症情况,通过CD31、CD68免疫荧光染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染色观察水凝胶对肠道缺损的修复作用.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和Micro-CT重建结果显示传统冷冻法制备的水凝胶为无规多孔结构,双向冷冻法制备的水凝胶为取向多层结构.流变和拉伸结果显示取向水凝胶具有较优的力学性能,且取向多层水凝胶的爆破压力大于非取向水凝胶(P<0.001),达到27 kPa.通过渗透法观察渗透水凝胶的细菌生长情况,发现相比于非取向水凝胶,取向多层水凝胶在体外可有效阻挡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渗透;革兰染色结果显示,取向多层结构水凝胶在体内可有效屏蔽肠道细菌进入腹腔.HE染色结果表明取向多层水凝胶在体内可有效减轻肠道炎症,CD31、CD68免疫荧光染色和PCNA染色结果显示取向多层水凝胶在体内对肠道缺损有修复作用.结论 通过双向冷冻法制备的取向多层水凝胶可以有效阻挡细菌的渗透,并减轻肠道炎症.

    双向冷冻取向水凝胶细菌屏蔽肠穿孔

    改性聚醚砜微球在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研究

    邓宁越靳伦强苏白海
    845-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设计并制备一种具有良好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高效率胆红素吸附剂.方法 设计合成吡啶季铵盐,随后通过相转化法和静电喷雾技术制备改性聚醚砜微球PES/p(4-VP-co-N-VP)@6.通过核磁共振谱图、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研究聚合物组分及微球的形貌,测试微球的基本性能,以及胆红素的吸附效率,并深入探究其吸附机制.同时对微球的血细胞计数和凝血时间进行测试.结果 制备的改性聚醚砜微球直径约为700~800 μm.与原始PES微球相比,PES/p(4-VP-co-N-VP)@6的表面和内部结构并无明显变化,同样具备疏松多孔结构,除却不规则大孔外还散在分布一些微孔.与对照PES组相比,改性后的微球在胆红素PBS缓冲溶液中静态吸附180 min后胆红素清除效果为(94.91±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凝血时间检测中,空白血浆组、对照PES组及改性PES微球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分别为(27.57±1.25)s、(28.47±0.45)s及(30.4±0.872)s,实验组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红细胞、白细胞计数无明显改变.结论 制备的微球具有高效胆红素吸附性能、优异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以及良好血液相容性,有望应用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

    高胆红素血症吡啶季铵盐改性聚醚砜微球胆红素吸附剂血液灌流

    一种聚氨酯微孔薄膜医用补片表层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田晨旭罗锋李洁华何学令...
    853-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拟制备一种具有微孔结构的聚氨酯(polyurethane,PU)薄膜的医用补片表层材料,并对PU微孔薄膜的材料学特性和生物学性能进行评价,以期提升盆底修复补片材料的临床适用性.方法 采用PU预聚体发泡技术制备表面具有微孔结构的PU薄膜,通过调节最佳PU预聚体异氰酸根指数(R值)和发泡环境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制备PU微孔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PU微孔薄膜表面形貌,利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水接触角分析PU微孔薄膜的化学结构亲水性;体外评价PU微孔薄膜浸提液对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观察PU微孔薄膜对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黏附和形态的影响和对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影响;使用Sprague Dawley(SD)大鼠评价PU微孔薄膜的体内免疫反应和组织再生.结果 PU预聚体R值=1.5,发泡环境RH=70%时PU薄膜形成明显的微孔,且均匀致密;与PU薄膜相比较,PU微孔薄膜的化学结构无明显改变,其水接触角[(55.7±1.5)°]低于PU薄膜[(69.5±1.7)°]和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的水接触角[(104.3±2.2)°](P<0.05),显示出较强的亲水性;PU微孔薄膜浸提液具有良好体外生物相容性,可促进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增殖,同时PU微孔薄膜表面形态有利于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的黏附,细胞呈铺展生长,其表面形貌可以抑制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分泌,促进IL-10、IL-4分泌,与24 h相比较,培养72 h时PU薄膜组和PU微孔薄膜组TNF-α、IL-1β表达水平降低,且低于PP薄膜组(P<0.05);其中,PU微孔薄膜组TNF-α和IL-10表达水平降低最明显;而IL-10、IL-4表达水平增加,且高于PP薄膜组(P<0.01),其中,PU微孔薄膜组IL-4表达水平增加最显著.PU微孔薄膜植入体内后植入微环境炎症较轻,未见明显的纤维囊形成,植入后60 d,PU微孔薄膜部分降解,膜中央出现大量的胶原纤维生长和肌肉形成.结论 PU微孔薄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其表面形貌可调节增加细胞的黏附、调控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以及促进组织修复,为女性盆底修复重建补片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聚氨酯微孔薄膜表面形貌调控免疫微环境生物相容性

    工程化细菌膜仿生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建立及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赵印震李玉林李娇倪明立...
    861-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工程化细菌膜仿生纳米粒Angiopep-2 E.coli membrane(ANG-2 EM)@PDA-PEI-CpG(简称ANG-2 EM@PPC),实现药物高效地靶向输送,治疗脑胶质瘤.方法 利用实验室构建inaX-N-angiopep-2工程菌表达,溶菌酶处理超滤离心获得ANG-2 EM;采用超声法包覆细菌膜制备ANG-2 EM@PPC;Western blot、琼脂糖凝胶电泳、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验证制备情况;检测粒径和Zeta电位以考察ANG-2 EM@PPC的稳定性.细胞水平研究:CCK-8法考察ANG-2 EM@PPC的对中性粒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设计并构建流动腔模型,流式细胞术测定中性粒细胞的摄取效率,以考察在炎症环境下ANG-2 EM@PPC搭中性粒细胞便车的效率.荧光显微镜表征中性粒细胞死亡方式,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考察中性粒细胞凋亡小体的产生.动物水平研究:颅内注射小鼠胶质瘤-荧光素酶标记(GL261-Luc)细胞,建立原位脑胶质瘤小鼠模型,并验证小鼠肿瘤组织炎性环境.将肿瘤模型小鼠分为3组(均n=3),分别尾静脉注射DiR、ANG-2 EM@PDA-PEI-CpG、EM@PDA-PEI-CpG(均10 mg/kg),荧光图像检测3种制剂在体内和脑内的分布情况;肿瘤模型小鼠分为6组(均n=4),分别尾静脉注射PBS、PDA、PC、PPC、EM@PPC、ANG-2 EM@PPC(均10 mg/kg),活体成像观察肿瘤消退状况并检测小鼠生存率、体质量以评价体内药效学,TUNEL染色(脑组织)、HE染色(脑、心、肝、脾、肺、肾组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TEM结果显示成功制备工程化细菌膜仿生纳米粒,PPC具有明显的壳核结构,壳厚约8.2 nm.由于ANG-2 EM的包覆,ANG-2 EM@PPC的壳厚度增加到约9.6 nm且其表面有1层边界明显的细菌膜覆盖.放置1周内,稳定性良好.细胞实验中,CCK-8法示,ANG-2 EM@PPC对中性粒细胞的活力没有明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示,ANG-2 EM@PPC在激活中性粒细胞中的摄取增强,在静止状态下搭中性粒细胞便车的效率比流动条件下高;与EM@PPC组相比,ANG-2 EM@PPC组搭中性粒细胞便车的效率增高(摄取效率24.9%vs.31.1%).荧光显微镜示,ANG-2 EM@PPC改变中性粒细胞死亡途径,从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相关死亡(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osis,NETosis)向凋亡转变;Western blot证实中性粒细胞凋亡小体的产生,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其产生比例高达77.7%.动物实验中,DiR组、EM@PPC组、ANG-2 EM@PPC组制剂在脏器(心、肝、脾、肺、肾)中分布没有明显差别(P>0.05),但在脑组织中,EM@PPC组、ANG-2 EM@PPC组高于DiR组(P<0.05),ANG-2 EM@PPC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到达脑实质,对脑部肿瘤处的中性粒细胞有很高的亲和力,并可以被其内化.与PBS、PDA、PC、PPC组相比,EM@PPC组生存率和小鼠体质量改善,肿瘤荧光强度减弱,凋亡细胞增加,ANG-2 EM@PPC组上述趋势更明显;各组HE染色均未见异常.结论 成功制备了具有炎症响应特性的ANG-2 EM@PPC纳米递送系统,该系统能跨越血脑屏障靶向聚集于肿瘤炎症微环境,提高抗胶质瘤疗效.该研究为胶质瘤治疗提供新的给药策略,也为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非侵入性炎症微环境靶向药物递送提供新的思路.

    中性粒细胞脑胶质瘤炎症血脑屏障工程化细菌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