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魏于全

双月刊

1672-173X

scuxbyxb@scu.edu.cn

028-85501320

610041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原《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类学术刊物,以报道医学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为主。主要阅读对象为从事医药卫生工作的科研人员及高等医药院校的师生。现已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等检索系统收录。创刊以来,曾荣获各级部门颁发的数次荣誉称号。如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静息态脑电信号可识别不同高原习服能力的脑功能差异

    李昊王琳刘晓彤吴怡璠...
    1494-1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静息态脑电活动的微状态和功能连接分析探究高原习服良好与习服不良者的脑功能差异.方法 在3 650 m海拔条件下共招募44名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高原习服指数(altitude acclimatization index,AAI)分为两组.高原习服良好组共22名,平均(20.48±2.09)岁,男10名,女12名;藏族10名,汉族12名.习服不良组共22名,平均(18.90±1.25)岁,男18名,女4名;藏族7名,汉族15名.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脑电微状态分为A~D四类,比较平均持续时间、覆盖率、发生频率及微状态间转移概率.通过相干分析(coherence analysis,COH)评估脑网络连接强度.结果 相对于习服良好组,习服不良组微状态C持续时间较长、发生频率与覆盖率均较高;微状态D的覆盖率较高;而微状态B的发生频率与覆盖率较低.习服不良组微状态B向A和D的转换减少,C向B和D、D向A和C的转换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α、β、δ、0频段,习服不良组的COH强度在额叶、枕叶等区域均较高,且左右脑功能连接对称.结论 高原习服良好者与习服不良者在微状态和功能连接上表现出不同的神经机制,在视觉信息处理、抗干扰能力、脑网络稳定性和连贯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高原习服微状态功能连接脑电图

    平原低氧模拟环境适应不良对急性高原病发病的预警研究

    柏雪烨紫黄学文马海林李尚师...
    1501-1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入高原前于平原吸入低氧发生器产生的低氧气体后受试者症状及相关生理指标改变,探索其对受试者进入高原后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的预警作用.方法 选择拟进高原人员50人,男性,平均年龄(22.00±1.52)岁,持续吸入低氧发生器产生的低氧气体(模拟海拔高度5 200 m,氧气体积分数为10.80%)30 min,期间观察记录指端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及不适症状.受试者进入4 020 m高原后第4天填写急性轻症高原病(acute mild altitude disease,AMAD)症状评分.受试者在平原进行低氧吸入时根据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包括嗜睡、头昏、胸闷、手厥冷出汗等)分为适应不良组(18例)和适应良好组(32例);在进入高原后根据是否发生AMS分为发病组(28例)及未发病组(22例).主要指标为AMS的发病率,包括AMAD和急性重型高原病(severe acute mountain sickness,SAMS)的发病率,适应不良组和适应良好组进入高原后的AMS发病率.次要指标为平原吸入低氧后指端氧饱和度变化与AMS发病、AMAD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 50名受试者同时乘坐飞机进入目标海拔4020 m高原,AMS发病率为56.0%(28/50),其中AMAD发病率为54.0%(27/50),SAMS发病率为2.0%(1/50),该重型病例为高原肺水肿.适应不良组和适应良好组进入高原后AMS发病率分别为88.9%(16/18)和37.5%(1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例受试者于平原吸入低氧后在前11 min内指端氧饱和度均快速下降,发病组较未发病组下降更为明显,第5、第9及第11分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受试者于第12~30分钟指端氧饱和度处于平台期,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差异无明显区别.50例受试者平原低氧气体吸入30 min内指端氧饱和度均值与进高原后AMAD症状评分呈负相关(r=-0.300).结论 平原吸入低氧气体后出现不适症状者更容易发生AMS,应警惕前11 min发生指端氧饱和度下降的情况.

    急性高原病低氧环境适应不良预警指端氧饱和度

    心脏康复对心肺运动阳性的高原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车千秋赵丽明黄宝涛李洪卫...
    1507-1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心脏康复对心肺运动试验阳性的高原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通过随机对照方法,选取高原怀疑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将结果为阳性的患者纳入.心肺运动试验阳性患者根据数字表、完全随机被分为两组:一组(试验组)接受心脏康复(个体化制定运动方案)+常规治疗,另一组(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在入组时和随访3个月时进行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和36条简明健康状况(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调查表评分.通过分析两组数据,评估心脏康复对心肺运动试验阳性的高原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0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为50例.试验组平均年龄(55.0±6.8)岁,对照组平均年龄(56.6±9.1)岁.入组时,两组在SAQ各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在3个月随访时,试验组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75.6±5.0 vs.72.1±5.9)、心绞痛稳定状态(69.6±6.4 vs.62.5±9.6)、心绞痛发作情况(70.8±9.1 vs.65.3±9.3)、治疗满意程度(79.5±5.0vs.76.3±4.7)和疾病认识程度(84.9±5.2 vs.80.4±3.8)方面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人组时,两组在SF-36各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在3个月随访时,试验组在生理功能(27.4±2.4 vs.25.8±3.0)、生理职能(6.6±1.2 vs.6.0±0.8)、躯体疼痛(4.7±1.3 vs.4.1±1.0)、一般健康状况(20.2±2.2 vs.19.0±1.8)、精力(15.8±2.1 vs.14.5±2.1)、社会功能(7.2±1.3 vs.6.4±1.1)、情感职能(5.2±1.1 vs.4.7±1.2)和精神健康(22.9±2.7 vs.20.8±2.1)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脏康复有利于改善心肺运动试验阳性的高原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期间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初步验证.

    心肺运动试验高原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心脏康复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中国儿童口腔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邹静石四箴
    1515-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口腔医学是口腔医学中的一门独立临床学科,是以儿童和青少年为对象,研究其口腔疾病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口腔健康预防管理的学科.本文从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记载儿童牙病的施治到中国现代儿童口腔医学的起源、学科的创立,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口腔儿科学组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的建立,从儿童口腔学科教材及学科的建设,到目前儿童口腔常见疾病防治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与学科繁荣,进行了全面详细地回顾与阐述.

    儿童口腔医学中国学科起源学科发展

    血浆磷酸化-tau217等生物标志物对四川德阳地区人群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

    赖婉琳夏逸林傅宇童黄子介...
    1520-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谱,有症状的阶段包括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时期、痴呆时期(又称AD痴呆).本研究聚焦于MCI和AD痴呆的筛查,即AD疾病谱的筛查,分析血浆生物标志物对四川德阳地区人群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为认知功能障碍的早筛早诊提供证据.方法 2023年8-10月对四川德阳地区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病史信息、认知功能评估.将MCI患者纳入MCI组,将AD痴呆患者纳入AD组,其余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组.对部分抽样(所有AD痴呆患者、随机抽样的MCI患者及HC)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超灵敏数字免疫芯片技术检测血浆磷酸化-tau217(phosphorylated tau217,p-tau217)等4种认知相关生物标志物,采用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beta,Aβ)分子探针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检测受试者(所有AD患者及部分MCI患者)的Aβ沉积情况,评估上述血浆生物标志物对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受试者2833人,其中AD痴呆患者30人(1.1%),MCI患者437人(15.4%),HC2366人(83.5%).对30名AD痴呆患者、50名MCI患者、35名HC进行了4种血浆生物标志物检测.其中,血浆p-tau217区分AD痴呆与HC、AD痴呆与MCI的效果最好,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91~1.00]和0.93(95%CI 0.87~0.98).AD痴呆、MCI、HC三组血浆p-tau217水平分别为(2.32±1.27)pg/mL、(0.54±0.45)pg/mL、(0.42±0.1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共纳入36名患者进行AβPET检测,其中,p-tau217诊断Aβ沉积效果最佳(AUC:0.99,95%CI 0.96~1.00).Aβ沉积患者血浆p-tau217水平[(2.52±1.17)pg/mL]高于Aβ无沉积患者[(0.53±0.1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血浆p-tau217水平与额、颞、枕叶的多个脑区Aβ PET摄取值呈正相关(r>0.70,P<0.0001).结论 采用国产自主研发技术检测血浆标志物能较好地诊断AD痴呆,尤其是血浆p-tau217诊断价值最高,或可推广用于人群的AD痴呆筛查.

    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障碍痴呆Aβ分子探针免疫芯片

    液-液相分离调节免疫细胞活化和关键信号传导的研究进展

    李静怡周陈晨
    1527-1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LLPS)是指在细胞内某些蛋白质或蛋白质-RNA复合物通过多价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组分和性质的相分离液滴的过程.近年来,LLPS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相比于其他领域的相分离相关研究,对LLPS与免疫系统的研究仍有限.本文首先介绍与免疫系统相关的LLPS的基本特征,其次探讨了LLPS在先天性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和适应性免疫细胞中的功能.LLPS在免疫信号传导、免疫细胞活化和抗原呈递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促进信号分子的聚集、调节信号传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状态.LLPS的发现为解释免疫系统的激活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有望为了解细胞防御机制带来新的视角.深入研究LLPS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免疫应答过程,还为开发新型免疫疗法和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潜在的靶点和策略.

    液-液相分离生物分子凝聚体免疫系统综述

    circ_0084043/miR-31-5p调节HMGA1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机制研究

    王克华李颖任小璐王磊...
    1533-1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circ_0084043/miR-31-5p调节HMGA1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用的具体机制.方法 收集2020年9月-2023年9月49例AS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及血管组织与对应斑块旁正常组织,qRT-PCR检测circ_0084043、miR-31-5p和HMGA1表达.通过CCK-8、克隆形成、划痕、Transwell实验检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迁移、侵袭能力,通过生物信息学、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circ_0084043、miR-31-5p、HMGA1之间的靶向调节关系.建立AS小鼠模型,通过油红O、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变情况,生化检测静脉血血脂指标,qRT-PCR检测miR-31-5p、HMGA1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检测主动脉HMGA1、α-SMA表达情况.结果 AS患者斑块、病变血管组织circ_0084043、HMGA1表达水平升高(P<0.05),miR-31-5p表达水平下降(P<0.05).circ_0084043与miR-31-5p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385 5,P=0.006 2),HMGA1 与circ_008404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317,P=0.0199),与miR-31-5p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3351,P=0.0186).miR-31-5p与circ_0084043、HMGA1 存在靶向结合位点.与对照组相比,sh-NC组、scramble组、circ_0084043+miR-31-5p mimics组、miR-31-5p inhibitor+sh-HMGA1 组、circ_0084043+sh-HMGA1 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侵袭能力升高(P<0.05);与sh-NC组相比,sh-0084043组则降低(P<0.05);miR-31-5p mimics组、sh-HMGA1组较scramble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侵袭能力下降(P<0.05).与sh-NC组相比,sh-0084043组主动脉脂质斑块、坏死核心面积减小(P<0.05),TC、TG、LDL-C、HMGA1 mRNA及蛋白、α-SMA表达水平下降(P<0.05),HDL-C、miR-31-5p表达水平上升(P<0.05).结论 circ_0084043通过抑制miR-31-5p提高HMGA1表达促进VSMCs增殖、迁移,推动AS进展.

    circ_0084043miR-31-5p高迁移率族蛋白A1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

    人参皂苷Rg3对脂多糖诱导的胶质细胞-神经元互作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蔡星宇杨道锋卓雪瑞孙一鸣...
    1543-1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人参皂苷Rg3对脂多糖诱导的胶质细胞-神经元互作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 培养原代小胶质细胞及HT-22细胞株,实验分为对照组(Control,CON)、100 ng/mL LPS组(LPS)、炎症模型组(CM)、人参皂苷Rg3组、炎症模型组+人参皂苷Rg3(CM+Rg3),其中Rg3剂量分别为2.5、5、10和20 μmol/L.CM组和CM+Rg3组制备胶质细胞-神经元互作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原代小胶质细胞纯度,CCK-8检测各组HT-22细胞活力,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样本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IL-10]的水平变化.ROS试剂盒检测细胞氧化损伤程度,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表达,Caspase-3酶活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Caspase-3酶活性.结果 培养的小胶质细胞纯度达95%以上,可用于后续实验.不同剂量的人参皂苷Rg3刺激后HT-22存活率与CON组相差不大,100 ng/mL LPS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存活率为98%,表明Rg3和LPS对神经元细胞的存活率无影响.与CON组相比,CM组HT-22细胞存活率降低(P<0.01),与CM组相比,CM+Rg3组神经细胞存活率增加(P<0.01),表明胶质细胞-神经元互作模型制作成功.其中Rg3剂量为10 μmol/L时,CM+Rg3组HT-22细胞存活率最高(P<0.05),因此选择 10 μmol/L Rg3用于后续实验.100 ng/mL LPS刺激后,HT-22细胞中IL-1β、IL-6、TNF-α、IL-10浓度与CO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 ng/mL LPS刺激后,小胶质细胞IL-1β、TNF-α的浓度高于CON组(P<0.05),但LPS+Rg3组IL-1β、TNF-α的浓度低于LPS组(P<0.05).CM+Rg3组活性氧浓度比CON略高,但低于CM组(P<0.01).CM+Rg3组Bax的表达比CON高,低于CM组;Bcl-2表达比CON组低,高于CM组(P<0.01).CM组Caspase-3酶活性高于CON组(P<0.01);CM+Rg3组Caspase-3酶活性低于CM组(P<0.01).结论 人参皂苷Rg3可能通过调控胶质细胞损伤,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发挥缓解神经元凋亡的作用.

    人参皂苷Rg3胶质细胞-神经元互作损伤模型脂多糖凋亡

    基于乳腺癌筛查队列的超声BI-RADS分类进展影响因素分析

    冯琬婷滕屹霖杨会芳许彬...
    1550-1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乳腺超声BI-RADS分类是评价乳腺病灶特征的重要结果,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可能导致BI-RADS分类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2015-2021年成都市双流区两癌筛查队列,收集超声及问卷结果,BI-RADS分类从1~2达到3类及以上,或初筛3类及以上,后续筛查类别上升者定义为进展.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进展可能的影响因素,运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探寻变量与进展风险的非线性关联.结果 最终7069人纳入分析,共随访23580人年.相较于其他年龄段,40~44岁人群中检出BI-RADS 3类及以上的人数占比最高(24.83%).Cox回归分析发现,已绝经的女性比未绝经女性BI-RADS进展风险低[风险比(hazard ratio,HR)=0.6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44~0.97];在已绝经的女性中,绝经晚(HR=1.16,95%CI:1.03~1.30)是BI-RADS进展的危险因素;绝经前女性肥胖(HR=0.43,95%CI:0.21~0.88)与进展风险负相关.结论 乳腺超声BI-RADS进展的危险因素与乳腺癌危险因素存在重合.可根据BI-RADS进展的高风险因素构建风险评分,优化高危人群筛查方案,提高乳腺癌筛查效率.

    乳腺癌筛查超声BI-RADS分类队列研究

    代谢综合征组成部分与子宫内膜癌的因果关系研究

    杨敏胡颖郭伟杰杨帆...
    1557-1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的研究方法,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组成部分与子宫内膜癌的因果关联.方法 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库(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进行数据挖掘,暴露因素为MetS组成部分(血脂、血压、血糖和肥胖),结局因素为子宫内膜癌.借助MR-Egger法、加权中位数法、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ing,IVW)等回归模型进行MR分析,以比值比(odds ratio,OR)评价MetS组成部分与子宫内膜癌的因果关系.对正向MR分析中发现的与子宫内膜癌有因果关系的MetS组成部分进行反向MR分析.结果 IVW结果经Benjamini-Hochberg校正试验后显示多个MetS组分(肥胖、血脂、血压及血糖)均与子宫内膜癌存在因果关联.其中,肥胖的3个组分体质量指数、超重及体脂率均与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具有因果关联(P<0.001,OR>1);血脂中高胆固醇水平(P<0.001,OR<1)、高甘油三酷水平及高磷脂水平等与子宫内膜癌风险降低有因果关联(P<0.05,OR<1);血压中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卒中等与子宫内膜癌风险降低有因果关联(P<0.05,OR<1);血糖中低空腹胰岛素水平、1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子宫内膜癌风险降低有因果关联(P<0.05,OR<1),2型糖尿病及高空腹胰岛素水平与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有因果关联(P<0.05,OR>1).在反向MR分析中,没有证据表明上述阳性的MetS组分与子宫内膜癌存在反向因果关系.结论 MR研究提示肥胖和2型糖尿病是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而MetS的其他组分,如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合并症等是子宫内膜癌的保护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以阐明MetS与子宫内膜癌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探索其中的潜在机制.

    子宫内膜肿瘤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代谢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