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张训华

双月刊

0256-1492

gwzhang@qd-public.sd.cninfo.net

0532-85755823

266071

青岛市福州南路62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Journal 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道海洋地质学及海陆第四纪地质学及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具有前沿性、原创性和探索性的科研成果;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和专项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突出中国海区、大洋海洋地质以及“三极”地区研究报道特色;注重海区与大陆、区域性和全球变化对比研究。主要刊载内容:沉积与环境、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古海洋与年代地质、油气与矿产、第四纪地质、综述与评述、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学术争鸣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海主要断裂(带)与构造分区

    邱燕杜文波鞠东韩冰...
    13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造分区是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由于区域性构造分区的界线基本上都以深大断裂(带)为依据,因此在划分构造单元之前,研究区域内规模较大的主要断裂(带)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在分析南海主要断裂(带)的基础上,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完善了南海的构造分区.南海主要断裂(带)分为以俯冲带、碰撞带、大型逆冲带、大型走滑带为特征的一级断裂带;切穿沉积基底与上地壳、延伸至下地壳的二级断裂带;错断沉积基底的三级断裂.本区一级构造单元为"南海次板块",其边界基本以一级断裂带,个别以二级断裂带为界;二级构造单元有微板块、断阶带、隆起区、深坳带、深坳区、碰撞带等;三级构造单元在微板块之内划分为隆坳带和微地块.

    主要断裂(带)构造活动构造分区南海

    渤海湾盆地中部中生代多幕构造变形及其形成机制

    李金月黄志胡志伟赵淑娟...
    154-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渤海湾盆地中部印支期与燕山期多幕变形的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为潜山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基于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的详细构造解析,厘定了研究区中生代的地层划分、构造变形序列及晚期变形对早期变形的叠加改造过程,并探讨了各阶段构造变形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部在中生代期间主要发育三组断层,其中印支运动表现为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形成NW-近EW向叠瓦式逆断层,其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发生负反转活动,而该时期形成的NNE-近SN向的捩断层调节了不同块体之间的差异运动.燕山运动在研究区主要表现为中侏罗世末和晚白垩世的两幕NW-SE向挤压,形成了NE-SW向逆断层,其局部继承印支期断层面活动,而印支期捩断层在燕山期演变成压扭性的左行走滑断层,并约束了NE向逆断层的规模.

    叠加改造中生代印支运动燕山运动渤海湾盆地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西北洼原型盆地及迁移演化特征

    钟锴肖张波朱伟林黄鑫...
    168-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丰凹陷西北洼是发育在珠一坳陷惠陆低凸起上的古近系残留型洼陷,总体表现为古近系"北断南削"型箕状半地堑和新近系坳陷型洼陷的双层结构特征,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基于对研究区高精度三维地震的精细解释、平衡剖面恢复、洼陷结构和构造演化分析,揭示了研究区西段、中段和东段在原型盆地及其动力学机制、洼陷结构和构造演化、岩浆底侵期次及强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分段差异性,并表现出由东向西的迁移性演化特征.由东到西,洼陷变形机制由脆-韧性变形转变为脆性变形,洼陷伸展量、伸展率逐渐变大;岩浆底侵作用总体上东强西弱,强烈底侵期东早西晚;控洼断裂的滑脱作用东强西弱,滑脱时期东早西晚;早断陷期文下段沉积厚度总体上东厚西薄,晚断陷期恩下段西厚东薄;古近系地层翘倾、剥蚀作用总体上东强西弱,时间上东早西晚.结合研究区地温梯度及岩浆底侵作用的横向差异,提出了热机制是西北洼成盆机制及分段差异演化的主控因素,并导致了西北洼从东到西、由早到晚的迁移性演化特征.西北洼迁移性演化特征的新认识将对其石油地质条件分段差异性的深入研究及推动勘探进程提供科学指导.

    残留型洼陷原型盆地洼陷演化岩浆底侵热机制陆丰凹陷西北洼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细粒沉积岩层理沉积构造类型、组合特征及储集意义

    何吉祥陈轩李映艳赵秋霞...
    17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粒沉积岩中的层理是影响页岩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发育丰富的层理构造.基于工区内钻井、岩芯、薄片及物性资料,开展了层理构造特征、成因及储集意义分析.本文将 1cm厚度作为界限,小于 1cm的沉积层称为纹层,大于 1cm沉积层称为层理.研究表明:纹层与层理在形成沉积水动力条件及厚度规模上存在差异,识别出两类层理组合,第一类为厚层的层理-纹层组合,主要见于粉细砂岩中,垂向上依次发育对偶粒序层理、块状层理、交错层理、爬升波纹层理及不规则纹层,反映异重流水道成因;第二类为薄纹层为主的组合,通常见于泥质粉砂岩,垂向上为对偶粒序层理与不规则纹层,反映出异重流朵叶体成因特征.第一类组合指示了强水动力条件,如异重流水道,其单层厚度及累计厚度大,储集性好;第二类组合指示较弱水动力条件,如异重流朵叶体,其单层厚度及累计厚度较小,储集性相对较差.该研究可以为细粒沉积学及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沉积构造层理纹层异重流页岩油芦草沟组

    四川省旧石器—青铜器时期遗址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张海鹏刘维明赵慧敏叶哲隆...
    188-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前遗址作为研究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依据,了解其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古人类遗址点选址的规律和人地关系的演变特征.四川省地貌复杂,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以丘陵为主,研究不同时期遗址的分布,更能揭示不同生业模式下古人类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本文利用GIS对收集整理的四川省旧石器至青铜器时期共计 151 处遗址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建立各时期遗址分布模型,研究了高程、坡度、水系、地貌与遗址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四川省旧石器—青铜器时期遗址分布方向总体由EW向过渡到EN-WS向,核密度值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证明遗址分布呈现集聚现象.从旧石器时期至青铜器时期,遗址分布逐渐由分散的多核心布局演化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单核心布局.②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建立各时期遗址分布模型,其中距水距离是影响四川省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点分布的主要因素,坡度是影响四川省青铜器时期遗址分布的最大诱因.③四川省旧石器—青铜器时期,古人类生业模式经历了 3 次大的变迁.生业模式的变化促使古人类对生存环境做出不同的适应策略.

    生业模式古人类遗址时空分布四川省

    基于随机介质理论模拟水合物和游离气储层

    李灿苹鲍炳煌常亮张海荣...
    199-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研究水合物的成藏特点和赋存特征,基于随机介质理论模拟水合物和游离气储层,为水合物和游离气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研究提供地质模型,进而为水合物勘探识别提供理论方法指导.本文根据水合物和游离气在地层中的实际赋存状态和特点,建立水合物和游离气赋存区轮廓模板;然后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建立两类储层的随机介质模型;最后在赋存区轮廓模板基础上利用所建立的随机介质模型实现了储层中水合物区域和游离气区域速度的数值模拟,分别建立了水合物储层和游离气储层的速度模型.为更接近水合物所处实际地层环境,在水合物储层上和游离气储层下分别设置均匀速度层,并构建起伏地层分界面,从而建立四层介质起伏界面的速度模型.与富含水合物实际地层对比,模型可展现水合物储层中水合物和游离气分布的复杂非均匀性,也可较好地模拟富含水合物地层中大尺度的水合物和游离气赋存区域.

    天然气水合物游离气储层随机介质数值模拟

    CO2海底咸水层封存波及范围地震监测方法研究:以Sleipner CCS项目为例

    彭文睿邢磊李倩倩王旭...
    210-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咸水层封存占CO2 封存潜力的 98%,过去针对CO2 海底咸水层波及范围四维地震监测的研究多是通过时延地震资料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定性分析,缺少测井资料的约束.本文基于Sleipner咸水层CO2 封存项目采集的测井和四维地震资料,对CO2 海底咸水层封存波及范围地震监测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岩石物理建模,应用井控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研究CO2 注入过程中CO2-盐水两相介质变化引起的各向异性响应特征,优选对CO2 饱和度变化敏感的地震属性,通过地震正反演相结合的多属性分析实现对时移CO2 咸水层封存波及范围监测.研究发现随着CO2 饱和度的增加,饱和岩石的体积模量、体积密度、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均有所下降,正演模拟结果中总体振幅升高,且随着CO2 注入量的增加,其振幅变化幅度减小,均方根振幅属性对CO2 饱和度变化最为敏感.在注入期间,CO2 在层内主要沿SSW-NNE运移,并在构造高部位聚集;垂向上,CO2 从注入点向上层运移,下层达到最大波及范围的时间早于上层,结合储层性质和构造解释结果,CO2 在储层内的波及范围主要受各项异性渗透率和构造高低控制.

    CO2海底咸水层封存地震监测正演模拟属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