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环境科学

马德毅

双月刊

1007-6336

bjb@nmemc.gov.cn

0411-84783126

116023

大连市303信箱(凌水桥凌河街42号)

海洋环境科学/Jour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唯一的海洋环境科学学术期刊,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中国海洋科学学会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内容有:海洋环境调查与研究、监测与监视、环境法学与环境管理、测试技术、综述和研究简报及学术动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渤海海洋油气区邻近海域水质时空分布特征

    李玉霞王晓萌孔令娜程嘉熠...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 2015-2020年渤海 14个海洋油气区邻近海域表层海水污染要素监测结果,结合主成分综合评价法、相关性分析及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分析了渤海海洋油气区邻近海域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贡献.结果表明:渤海中部油气区邻近海域水质状况优于辽东湾和渤海湾;位于辽东湾湾顶的油气区1号邻近海域海水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最差,位于辽东湾湾口的油气区 4号邻近海域结果最好,这可能与二者受陆源输入和水动力条件影响差异较大有关;此外,与汞(Hg)相比,化学需氧量(COD)、石油类、镉(Cd)含量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较大,油气平台排海污染物对海水中污染要素贡献较小,其携带COD、石油类的贡献率分别低于陆源输入的0.02%、6%,Hg、Cd远远低于陆源输入的7%、3%.

    海洋油气区海水水质分布特征污染贡献

    春季和秋季东海挥发性卤代烃的时空分布与海-气通量研究

    张逸青何真尹丽菁李磊...
    12-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中挥发性卤代烃(VHCs)的产生和释放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别于 2021年 4月 1日至 19日搭乘"向阳红 18号"科考船和 2021年 10月 9日至 30日搭乘"东方红 3号"科考船对东海海域进行了大面积调查,探讨了春季和秋季东海海水和大气中CFC-11(一氟三氯甲烷)、CH3Br(溴甲烷)、CH3I(碘甲烷)和CH2Br2(二溴甲烷)4种VHCs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海水和大气中VHCs的分布和海-气通量进行了季节对比.结果表明,受气团来源、海表温度、水团、生物释放和河流输入的影响,VHCs在大气和海水中的分布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表层海水中VHCs的浓度高值主要出现在闽浙沿岸和东部外海某些站位.CFC-11的分布主要受油气开采平台和陆源气团输送的影响.浮游植物释放是秋季表层海水CH2Br2 的主要来源,而CH3I主要受到河流输入和海表温度的影响.大气中CH3Br和CH3I在两个季节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性.春季CFC-11、CH3Br、CH3I和CH2Br2 的海-气通量平均值分别为-535.17 nmol/(m2∙d)、10.17 nmol/(m2∙d)、16.69 nmol/(m2∙d)和 24.18 nmol/(m2∙d),秋季分别为-1621.03 nmol/(m2∙d)、41.96 nmol/(m2∙d)、94.32 nmol/(m2∙d)和57.23 nmol/(m2∙d),表明东海是大气中CFC-11的汇,是CH3Br、CH3I和CH2Br2 的源.较低的海水温度导致春季CFC-11的海-气通量比秋季高,较高的风速和表层海水浓度是CH3Br、CH3I和CH2Br2 秋季海-气通量高于春季的主要原因.

    挥发性卤代烃分布海-气通量东海

    涠洲岛珊瑚礁区多介质环境中有机磷酸酯的污染特征、风险评价及来源解析

    史敬文张瑞杰王煜轩康亚茹...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磷酸酯(OPEs)是环境中新兴的有机污染物,其在珊瑚礁区多介质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尚不清楚.为此,本文以南海北部涠洲岛珊瑚礁区为研究区域,使用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GC-MS/MS)对该区域海水、沉积物和珊瑚中 11种典型OPEs的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涠洲岛珊瑚礁区多介质环境中 OPEs以氯代为主,占比为 77%~96%.海水和沉积物中OPEs总含量(∑11OPEs)分别为 43.2~51.7 ng/L和 7.09~20.5 ng/g,相对于我国其他海域,其污染水平较低.珊瑚共生虫黄藻中∑11OPEs(146~4048 ng/g)含量显著高于珊瑚组织(nd~334 ng/g)(p<0.01),共生虫黄藻在珊瑚积累OPEs时起重要作用.生物稀释效应强烈影响珊瑚共生虫黄藻中磷酸三异丁酯(TIBP)和磷酸三正丁酯(TNBP)的累积.海水中大部分OPEs的生态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仅磷酸三苯酯(TPHP)对所有站位藻类和部分站位鱼类构成低生态风险,有关OPEs对珊瑚共生虫黄藻的毒性效应仍需进一步探讨.海水和沉积物中OPEs可能主要来源于渔业活动中塑料制品以及装修活动的释放,少部分可能来自游船和渔船在运输过程中的释放.

    北部湾有机磷酸酯海水沉积物珊瑚生物富集

    海南核电工程取排水对邻近海域海水水质的影响

    代丽姜新舒张真张煜...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滨海核(火)电厂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发引起重视.本研究于 2016年至 2017年,以连续观测和大面观测的方式分别对海南核电工程取排水口和邻近海域48个站位的海水水质情况进行调查,并以此评价电厂取排水对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海南核电工程运行 1年内,取排水口水质较好,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未见富营养化;邻近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状况较好,绝大多数指标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个别站位秋季和冬季发生轻度富营养化,主要与季风造成的工业污染物输运和陆源营养盐的输入有关.本研究发现海南核电工程邻近海域海水水质整体较好,该工程运行期内对水质影响较小.

    水质富营养化营养盐调查评价

    雷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烃类有机物的分布、来源及风险评价

    郝连成代友旭胡延斌郑立龙...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雷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烃类有机污染状况,本研究于 2021年在雷州湾海域采集了2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了其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并对多环芳烃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雷州湾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正构烷烃的含量为 128~948 ng/g,PAHs含量为 4.63~28.66 ng/g,含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特征参数比值显示,正构烷烃来源以陆源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为主,混合部分海源输入;数据显示雷州湾可能存在一定石油污染的威胁;PAHs以高分子量多环芳烃(4~6环)为主;比值法结果表明,PAHs主要来源于煤和木材的燃烧,其次为石油燃烧;效应区间法分析结果显示,雷州湾表层沉积物PAHs负面生态效应风险较低.

    雷州湾沉积物正构烷烃多环芳烃风险评价

    海洋碳汇渔业低碳绩效测度与时空差异性分析

    郑鹏赵丽男刘永权贾文静...
    57-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海洋渔业固碳量与碳排放分别视为期望与非期望产出引入碳汇渔业生产绩效分析框架,以2007-2021年中国沿海九个省份海洋渔业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DEA-Malmquist模型评估我国沿海九个省份碳汇渔业低碳绩效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8-2021年沿海九个省份碳汇渔业低碳绩效指数呈现出明显差异,碳汇渔业低碳绩效指数的提高,主要是技术进步效率指数推动的;在研究时段内,沿海九个省份碳汇渔业低碳绩效指数得到持续改善,河北省和江苏省的低碳绩效指数相对较低;碳汇渔业低碳绩效水平有一定的波动性,其增长动力比较单一,需要进一步改善技术效率,实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双重驱动.

    海洋碳汇渔业低碳绩效评价DEA-Malmquist模型

    黄东海大气气溶胶数浓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何源鸿徐国杰陈立奇龚天骄...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根据 2022年 4月 10日至 26日我国东部海域大气气溶胶及走航气象的观测数据,对黄东海海域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的时空分布、粒径谱分布特征以及观测中发生的新粒子生成(NPF)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靠近陆地的江苏沿海地区海洋气溶胶总数浓度为 150.79~313.14 个/cm3,而远离陆地的远海海域气溶胶总数浓度仅为 70 个/cm3 左右;数浓度谱总体呈双峰分布,靠近陆地的海区峰值更高,且温度、湿度均未与气溶胶数浓度呈线性相关性.通过计算可知,本次航测中NPF事件的生成速率(FR)为 0.14~1.45/(cm3·s),生长速率(GR)为 2.84~17.00 nm/h.与陆地NPF事件对比,本次海上观测到的核模态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要低 1~2个数量级,但生成速率和增长速率并无较大差异,因此,核模态气溶胶数浓度及新粒子生成速率并不是新粒子增长过程的主导因素.对观测过程中的一次 NPF事件进行研究发现,相对于核模态气溶胶,积聚模态气溶胶数浓度的增加具有延后性.

    黄东海大气气溶胶海洋气溶胶气溶胶粒子谱分布新粒子生成

    海南马袅湾水动力状况及水交换特性分析

    王选志张美玲刘长根徐晓甫...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建立了马袅湾三维水动力模型,并用水位、流速和流向等实测资料进行验证,分析马袅湾不同特征时刻的流场特征,构建水交换关联矩阵模型,计算马袅湾海域与毗连外海的水交换周期.为弄清养殖区内的海水去向和来源,进一步将马袅湾划分为包括养殖区在内的 12个海区,计算湾内各海区的水交换周期.结果表明,马袅湾湾口流速明显高于湾内流速,最大流速约为 1.1 m/s,湾内流场在大潮落急和涨急时刻分别呈明显的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涡旋结构.马袅湾海域与外海交换的能力表现为大潮大于小潮的特点,大潮半交换周期平均约为 8.2 h,小潮半交换周期约为 21.1 h,且湾口海域水交换能力最强,半交换周期小于 1 h.养殖区与毗连琼州海峡的海水交换最为显著,与其邻近的湾内一侧海区有一定的水交换过程,但几乎不与马袅湾湾底海域发生交换,表明养殖区选址合理.

    马袅湾网箱养殖水动力水交换

    2021年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秋季营养盐分布特征和混合行为

    祝艳君张海波姚振童姚文君...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营养盐是构成海洋生物资源的物质基础,也是我国近岸海域最主要的污染因素.本文基于2021年 9月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的形态、结构和分布特征,探讨了营养盐污染的潜在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氮(total nitrogen,TN)平均浓度为 1153 μg/L,硝酸盐氮(NO3-N)和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是氮元素的主要形态,分别占TN的40.9%和 39.1%;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平均浓度为 112 μg/L,颗粒态磷(particulate phosphorus,PP)是磷元素的主要形态,占TP的 61.7%.在空间分布上,各形态营养盐整体上呈现由近岸向远岸浓度梯度降低的趋势;嵊泗海域表、底层浓度差异明显.除颗粒态营养盐比值(氮磷比)小于 16外,其他各形态营养盐比值远高于 16,调查海域呈现显著的磷限制.NO3-N、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溶解性总氮(dissolved total nitrogen,DTN)、TN与盐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757、0.736、0.693、0.710,呈现保守行为,浓度变化主要由咸淡水混合过程控制;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DON及磷的各种形态与盐度相关系数均小于 0.5,呈现非保守行为,其浓度变化受河流输入、陆源污染、海水养殖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杭州湾营养盐分布特征氮磷比

    有冰海区溢油的非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研究

    卢慧敏李颖刘丙新张立华...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有冰海域小油滴形成冰油混合物中油含量低的特点,本文提出了能够准确反演组成物质丰度的模型.该模型在多项式与三角函数混合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添加正则项并对光谱特征进行小波变换,在避免过拟合问题的同时还能突出低能量信息.应用渤海湾光谱数据进行拟合实验,该模型能够在溢油含量百分比低至 10-4 数量级的情况下实现精确反演,保持不同含量溢油的相应数量级.与经典非线性模型方法比较,本文提出的混合模型在溢油丰度的对数均方根误差及溢油分布图像上具有明显优势,可为高纬度地区的溢油响应提供技术支持.

    混合模型丰度反演冰区溢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