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环境科学

马德毅

双月刊

1007-6336

bjb@nmemc.gov.cn

0411-84783126

116023

大连市303信箱(凌水桥凌河街42号)

海洋环境科学/Jour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唯一的海洋环境科学学术期刊,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中国海洋科学学会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内容有:海洋环境调查与研究、监测与监视、环境法学与环境管理、测试技术、综述和研究简报及学术动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金枪鱼体内甲氧基多溴二苯醚类化合物的特征和来源

    涂淑仪谢婧倩吴峰卞志和...
    591-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枪鱼广泛分布于全球海域,处于海洋食物链顶端,具有很强的污染物富集能力,因此常被视为海洋污染的重要指示生物.甲氧基多溴二苯醚(methoxy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MeO-BDEs)类化合物属于多溴二苯醚衍生物,因其生物富集性和毒性而备受关注.本研究采集了全球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129个金枪鱼样本,旨在弄清其肝脏中MeO-BDEs类化合物的存在情况、特征分布、影响因素以及潜在来源.研究结果显示,金枪鱼体内存在两类MeO-BDEs,分别为 2'-MeO-BDE-68和 6-MeO-BDE-47,均为天然产生.进一步的单因素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揭示,金枪鱼体内MeO-BDEs含量与其生存海域相关,且各海域间MeO-BDEs来源存在差异.此外,还发现金枪鱼体内MeO-BDEs含量与δ13C(即食物来源)呈正相关关系,与δ15N和体长呈弱负相关关系.这些发现表明,在更高营养级和更大的金枪鱼体内,MeO-BDEs可能发生了生物转化.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全球金枪鱼体内MeO-BDEs类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并为揭示其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参考依据.

    金枪鱼甲氧基多溴二苯醚赋存特征影响因素来源

    海滩环境中微纤维的老化特征研究

    王昌伟褚晓婷张守锋何洁...
    601-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分布,其作为新污染物受到世界关注.微纤维是微塑料的主要类别,然而目前对微纤维老化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紫外光照和机械磨损老化对微纤维的影响尚不明晰.本文根据海滩环境常见的微塑料纤维类型,选取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和聚乙烯(polyethylene,PE)开展为期 8周的紫外光照和机械磨损老化实验,结合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探究微纤维在老化降解过程中的特征变化.结果显示,PP口罩在紫外光照和机械磨损下可以破碎释放小尺寸(<0.8 mm)微纤维.紫外光照促进PP微纤维氧化生成新官能团,PET和PE微纤维官能团无明显变化.在粗沙和砾石机械磨损下微纤维表面逐渐粗糙,且随着老化时间增加出现明显断裂,经粗沙磨损老化生成的PP微纤维(6.2个/mm2)显著高于砾石磨损(3.4个/mm2).该实验结果有助于弥补现有海洋微纤维老化行为研究和数据的不足,为微纤维来源归趋、环境行为及其风险评估等提供基础数据.

    微纤维海滩紫外光照机械磨损老化

    河北典型入海河口丰水期微塑料赋存特征及来源分析

    刘有才张蒨李林强曹为...
    612-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入海河口表层海水的微塑料赋存及来源,掌握微塑料分布基线,服务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预警监测工作,本研究选取河北省大蒲河口、大清河口、南排河口 3个典型河口进行微塑料污染调查.通过采样、预处理和鉴定研究发现,河北近岸海域表层海水微塑料丰度为(0.14±0.11)n/m³,粒径范围主要集中在 0.5~2.0 mm,聚合物类型主要为人造丝(Rayon),其次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经济结构、人类活动及河道汇水面积等因素对河口微塑料浓度产生影响,不同河口微塑料污染程度和来源存在差异,河北海域的表层海水微塑料丰度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微塑料入海河口表层海水赋存特征来源分析

    海南陵水潟湖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赋存、来源及生态风险

    张银天游俊杰王维支利文...
    619-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潟湖是天然的养殖场,具有保护海岸、防风避浪等生态功能,但区域内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可能会对环境产生健康威胁,因此,开展污染物赋存研究是维护潟湖生态平衡和保护渔业资源的重要举措.本研究运用高通量分析技术对海南陵水潟湖表层水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赋存状况进行分析,结合人类活动及潟湖环境特征探讨了表层水中多环芳烃(PAHs)、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氯联苯(PCBs)的来源及生态风险.结果显示,陵水潟湖表层水体中ΣPAHs浓度范围为 12.19~291.07 ng/L,ΣOCPs浓度范围为 17.40~80.79 ng/L,ΣPCBs浓度范围为 0.49~2.74 ng/L.ΣPAHs和ΣOCPs受人为活动干扰强烈,浓度呈现沿岸高于潟湖内部的分布趋势.表层水体中PAHs以低环为主(94%),主要来源为燃烧源;OCPs以六氯环己烷(HCHs)为主(42%),提示近期可能存在林丹的输入;PCBs以二氯联苯(37%)为主,可能来源于大气干湿沉降和非故意人为活动.风险熵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PCB206为主要生态风险单体.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潟湖赋存特征来源解析生态风险

    环境浓度扑草净存在下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隐秘小环藻的毒性效应

    刘旻昊张振忠刘聪崔旭梦...
    627-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塑料(nanoplastics,NPs)与除草剂扑草净是海洋环境中的常见污染物,但是它们同时存在对海洋微藻的潜在危害尚不清楚.本文探究了环境浓度扑草净(500 ng/L)与聚苯乙烯纳米塑料(70 nm,20 μg/L、200 μg/L和2000 μg/L)对隐秘小环藻(Cyclotella cryptica)的联合毒性作用.结果表明,20 μg/L、200 μg/L和 2000 μg/L NPs能够显著降低隐秘小环藻的光合色素含量、损伤藻细胞结构、抑制隐秘小环藻的种群增长,而 500 ng/L扑草净单独暴露并未对隐秘小环藻的早期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在 500 ng/L扑草净存在下,NPs暴露对隐秘小环藻生长抑制作用会增强,尤其是扑草净与 2000 μg/L NPs联合暴露24h后的藻密度比 2000 μg/L NPs单独暴露组降低了 19.4%.环境浓度扑草净的存在还会加重NPs对藻细胞的损伤,使膜通透性增大至对照组的 1.6倍.细胞膜受损降低了藻细胞对NPs的抵御能力,从而加重了NPs对隐秘小环藻的毒性作用.与 2000 μg/L NPs单独暴露组相比,扑草净与 2000 μg/L NPs联合暴露下的藻细胞在暴露 144 h后的死亡率与异形细胞比例分别升高了 4.1%和 3.4%.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评估NPs和除草剂污染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危害提供参考.

    纳米塑料扑草净隐秘小环藻联合暴露细胞损伤

    氨基修饰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及其滤液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毒性效应研究

    崔修鑫李昭川曹硕张明兴...
    637-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塑料具有体积小、比表面积大等特点,能够对海洋生物产生潜在不利影响.然而,目前毒理学研究主要使用的是商品化纳米塑料悬液,其中的添加剂组分可能导致纳米塑料毒性效应出现"假阳性",对科学评价其真实毒性效应造成一定干扰.本研究以海洋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受试生物,采用长期暴露(24 d)的方式探究环境相关浓度(5.5 μg/L、55 μg/L和550 μg/L)的 50 nm氨基修饰聚苯乙烯(PS-NH2)及其滤液(含添加剂组分)对猛水蚤在存活、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方面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PS-NH2 及其滤液均能够降低猛水蚤的存活率和体长;550 μg/L的PS-NH2 延长了猛水蚤的发育时间和蜕皮时间间隔,而PS-NH2 滤液未产生以上影响.PS-NH2 及其滤液均会导致猛水蚤孵化时间延长以及孵化幼体数量减少;与PS-NH2 相比,PS-NH2 滤液单独暴露下的雌性猛水蚤卵囊脱落比例更高.总体而言,PS-NH2 对猛水蚤的存活和发育效应大于PS-NH2 滤液,对繁殖的不利影响小于PS-NH2 滤液,表明PS-NH2 微球与滤液中的添加剂组分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模式.相关研究结果对科学评估纳米塑料的生态风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纳米塑料氨基修饰聚苯乙烯浮游动物添加剂发育繁殖

    典型有机磷酸酯阻燃剂暴露下米氏凯伦藻生长及其抗氧化响应研究

    张虹周寒琳王涛马帅...
    649-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磷酸酯阻燃剂是一类对海洋微藻具有显著毒性作用的典型新污染物.本文选取两种典型结构的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和磷酸三苯酯(TPhP),研究不同浓度(0.5 μg/L、5 μg/L、50 μg/L、500 μg/L和 5000 μg/L)阻燃剂暴露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生长及其抗氧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TCEP和TPhP暴露均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暴露第 6d时,TCEP和 TPhP对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的平均抑制率分别达到 36.39%和36.69%.藻细胞内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as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均随TCEP和TPhP暴露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藻细胞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活性对TCEP胁迫的响应变化较敏感,而CAT活性则对TPhP胁迫的响应变化更敏感.同时,藻细胞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随TCEP和TPhP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高浓度(500 μg/L和 5000 μg/L)TCEP暴露下,藻细胞的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MDA含量仅在 5000 μg/L TPhP浓度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

    米氏凯伦藻磷酸三(2-氯乙基)酯磷酸三苯酯氧化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