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环境科学

马德毅

双月刊

1007-6336

bjb@nmemc.gov.cn

0411-84783126

116023

大连市303信箱(凌水桥凌河街42号)

海洋环境科学/Jour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唯一的海洋环境科学学术期刊,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中国海洋科学学会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内容有:海洋环境调查与研究、监测与监视、环境法学与环境管理、测试技术、综述和研究简报及学术动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背景下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蔡悦荫张广帅李晴孙家文...
    657-663,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环法)第一次修订设置了专门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条款,但主要聚焦解决海洋溢油索赔,未能引领建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海洋生态环境权益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2023年海环法第二次修订,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条款针对损害情景、索赔主体、公益诉讼等做了三处修订,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了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构建历程和实施现状,总结了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借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总体要求,从科学界定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索赔启动条件、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能力、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执行监管机制、加强船源性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四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机制海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船源性

    陆海统筹的总氮污染治理研究进展及对策建议

    邓嘉辉王权明谢成磊
    664-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盘点了近年来针对入海总氮管控和治理的实践性、代表性前沿研究成果,旨在提炼出当前陆海总氮污染治理领域值得深耕的研究类别和方向.文献分析结果表明:治理措施的创新与落实以及政策制度保障研究是当下较为前沿和新颖的两个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亟待扩展和丰富.此外,本文基于文献分析面向陆海统筹的总氮污染治理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加强陆海总氮治理的统筹规划与落实、推动创新性治理手段的挖掘与应用以及完善政策制度保障.

    入海总氮治理陆海统筹生态修复治理措施实践

    河口和近海水体分类分区国内外研究进展

    李昭川张明兴康贤炜娄亚迪...
    672-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体分类分区是河口和近海营养物基准制定和水生态环境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对我国开展河口营养盐差异化精准管控以及陆海统筹的水质考核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美国、欧盟与我国的河口和近海水体分类分区研究进展,结合典型案例介绍了国际上的代表性技术方法,剖析了地形地貌、盐度、水深、水动力因素和底质类型等关键分类分区指标的生态相关性考量,并根据现有工作基础以及我国河口和近海生态环境特征,就总体思路、水体类型划分、指标选取等方面初步提出我国河口和近海水体分类分区框架,以期服务于河口和近海的营养物基准标准的制修订以及水生态环境管理.

    营养物基准分类分区河口近海

    基于改进YOLOv7的海滩垃圾检测方法

    朱道恒朱浛灵李志强刘润...
    684-695,7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滩垃圾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海滩垃圾监测和清理是一项繁重且复杂的任务.传统的人工调查存在监测效率低、检测范围小和时效性差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 YOLOv7的海滩垃圾检测方法.首先,YOLOv7与量化感知 RepVGG(QARepVGG)相结合,实现快速计算并降低模型参数量.其次,加入简单注意力机制(simple attention mechanism,SimAM),增强网络对图像感兴趣区域的特征提取能力.最后,结合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directional feature pyramid network,BiFPN)结构,改进原有路径聚合网络(path aggregation network,PAN),提高网络学习垃圾特征的效率,增强对不同尺寸垃圾的识别能力.在自建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1)改进模型对 8类海滩垃圾有良好的检测能力;(2)与YOLOv7相比,改进模型的总体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提升 5.8%,每秒传输帧数(frames per second,FPS)提高 17,改进模型对泡沫、塑料类和纸制品垃圾的识别精度最高;(3)与几种流行的检测模型相比,改进模型的识别精度和效率最高.实际场景中的检测结果表明,改进模型能满足海滩垃圾实时性检测需求.

    海滩垃圾环境污染目标检测QARepVGG注意力机制

    广东省海洋垃圾污染特征、来源及风险评价

    邓炜华唐俊逸罗育池陈辉...
    696-7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 2023年广东省 11处海域(岸滩)垃圾的采样调查结果为基础,将海滩垃圾、海面垃圾和海底垃圾分别划分为城市、乡郊、渔业;沿岸、潟湖;基岩、砂泥和建设等类型,分析了海洋垃圾密度、分布和来源,利用海滩质量指数评估了海洋垃圾风险.结果显示,海滩垃圾、海面漂浮垃圾和海底垃圾数量密度分别为 43178个/km2、5634个/km2 和 2747个/km2,丰、枯水期差异明显,海洋垃圾主要来源于人类海岸活动和航运/捕鱼活动,调查海滩的清洁度为"非常清洁",安全程度为"安全"或"适度安全",健康状况为"良好".

    海洋垃圾污染特征来源分析风险评估

    杭州湾海洋垃圾污染的调查与分析

    黄备罗韩燕王婕妤陈风帆...
    707-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垃圾除了对海洋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外,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经济问题.为了解和缓解海洋垃圾问题,海洋垃圾调查是必要的.2023 年 4月,利用专业海洋环境调查船对杭州湾海域开展了海面漂浮垃圾和海底垃圾同步调查,2022年 7月-10月完成了杭州湾口 4个断面的海滩垃圾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杭州湾海域大块、特大块海面漂浮垃圾的平均个数为 414个/km2,中、小块海漂垃圾为 8446个/km2,海底垃圾为 10301个/km2;杭州湾中、小块海面漂浮垃圾的平均密度为 0.56 kg/km2,海底垃圾为 70.22 kg/km2.杭州湾内各点位的海面漂浮垃圾个数和密度明显高于杭州湾外围点位;杭州湾外围点位海底垃圾个数和密度明显高于湾内点位.塑料类垃圾是杭州湾海洋垃圾中数量最多的垃圾类型,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杭州湾海面漂浮垃圾数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密度却远低于全国平均值,存在着"小块化、轻质化"特征.通过清洁海岸指数(clean-coast index,CCI)和塑料丰度指数(plastic abundance index,PAI)评估了调查海滩的清洁度和塑料垃圾污染程度,结果显示,4个调查海滩均属于非常清洁等级,PAI指数显示岱山县的九子沙滩和鹿栏晴沙属于塑料垃圾丰度非常低的等级,而舟山市的朱家尖沙滩、嵊泗县的基湖沙滩属于塑料垃圾丰度低的等级.

    海面漂浮垃圾海底垃圾海滩垃圾杭州湾

    基于InVEST和GIS模型的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碳储量时空演变研究

    周姣娣鲁栋梁许玉萍梁生康...
    715-72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InVEST和GIS模型探究了 2000-2020年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碳储量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面积减少了 5.94%,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 103.58%,林地面积增长了 1.2%,20年间土地转移面积增长了 13.65%.(2)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碳储量分别为 21.66×106 t、21.71×106 t、21.77×106 t、21.67×106 t、21.75×106 t,呈现波动增长趋势,累计增长 9.22×104 t.碳储量的变化主要受到不同土地类型之间相互转换的影响,而林地则是主要的碳库.(3)从全局空间相关性可知,5个时期碳储量呈现出一定的空间趋同集聚现象;根据局部空间相关性可知,高-高集聚区域占研究区域面积的 27%~38%,主要分布在防城港十万大山区和钦州五峰山周边,低-低集聚区域占研究区域面积的 5.5%~8.9%,主要分布于人口众多、建设用地面积大的钦州、北海、防城港主城区.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测算现有的碳储量和碳汇量,以及促进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数据支撑.

    InVEST模型碳储量时空变化北部湾沿海地区

    基于海洋健康指数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以辽东湾为例

    张煜珩马新东姚文君侯旭林...
    723-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目前海洋健康研究的核心,海洋健康指数(ocean health index,OHI)作为一个开放性的量化综合评价体系,可以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预测提供科学有效的抓手.本研究以辽东湾为例,在OHI框架基础上,结合沿海实际环境特征,对模型、指标和参考点进行了优化,并对 1996-2020年的健康指数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OHI指数得分为 55.38~77.12,平均值为 64.79,并且随着年代变化整体上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和略微下降的趋势.OHI框架中 10个不同指标的得分差异显著,其中清洁水域和旅游休闲的平均得分相对较高,平均值分别达到 89.34和 89.00;食物供给和海岸防护的整体得分相对较低,平均值分别为 32.65和 39.07.辽东湾海洋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传统渔民捕捞机会、碳汇、食物供给、生物多样性和海岸防护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贡献率分别为 18.1%、15.7%、14.5%、13.3%和 12.1%.趋势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产品、物种、捕捞渔业、海岸防护及碳汇等指标的未来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以海盐、海化产品为代表的自然产品指标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海洋健康指数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趋势预测辽东湾

    西北太平洋黑潮-亲潮延伸体海域的沉积有机碳来源及储量

    崔咏晖丁杨陈朝晖肖晓彤...
    73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北太平洋是全球CO2 的重要汇区,在海洋气候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其海洋生态系统的固碳和储碳过程对生产力的输出和储存有重要意义.本文测定了西北太平洋黑潮-亲潮延伸体海域沉积柱的总有机质参数(TOC、C/N和δ13C)和海源生物标志物含量(菜籽甾醇、甲藻甾醇和长链烯酮),并通过端元混合模型估算出该海域的有机质以海源贡献为主,平均可达 80%以上.此外,本文估算了沉积物的有机碳储量来评估研究海域的储碳能力,结果显示,位于黑潮延伸体、混合海域和亲潮延伸体沉积柱的碳储量分别为 14 t/ha、28 t/ha和 21 t/ha(1 m深度),尽管这个结果远低于全球海洋平均碳储量,但和其他深海区域(如北大西洋中部和北太平洋中部)相比碳储量较高.因此,了解并重视该海域的有机碳埋藏情况对于缓解大气中日益增加的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太平洋黑潮-亲潮延伸体有机碳来源碳储量

    调水调沙对黄河口邻近海域沉积环境的影响

    赵玉庭孙珊王立明苏博...
    743-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依据 2020年黄河口邻近海域调水调沙过程中的沉积物现场调查结果,分析了主要沉积环境指标及分布特征,评估了重金属生态风险并解析了污染源.结果表明,黄河口邻近海域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砂次之,粘土最少,调水调沙中期粉砂含量增高,砂和粘土含量降低;调水调沙过程中硫化物含量基本稳定,Cd、Cu、Zn含量增高,中、后期有机碳含量升高明显,受调水调沙影响显著;生态风险评估显示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以Cd为主,受调水调沙影响,中期、后期Cd污染较前期严重;Cd、Cu、Zn含量受沉积物粒径和有机碳含量影响,Pb、As含量影响因素较多;Cd、Pb、Cu、As、Zn主要来源于陆源径流输入、自然风化和化石燃料开采,Hg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受调水调沙影响不明显.

    调水调沙黄河口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生态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