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湖沼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湖沼通报
海洋湖沼通报

赵栋梁

季刊

1003-6482

hzxh@ouc.edu.cn

0532-82032650

266003

青岛市鱼山路5号

海洋湖沼通报/Journal Transactions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79年9月创刊,到2001年9月已出版89期。接受国内外的有关海洋、湖沼科学领域的首发论文及述评。尤其重视在生产实践和科研第一线青年作者的成果。本刊试图打破传统的权威束缚,不囿于某种学术观点,凡有一得之见的成果,甚至还会到起到的文章,特别重视、审稿严而且又不为成风所感,要由不同观点的审者参与审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波流作用下三脚架基础周围海床冲刷试验研究

    王仁刚朱成浩孙元刘红军...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风电基础在波流作用下会产生局部冲刷,基础悬臂长度增加,严重影响基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探究波流共同作用下海上风电三脚架基础的局部冲刷特性,在波流水槽中针对不同安装角度的三脚架基础开展了局部冲刷试验,研究了局部冲深历时特性、影响因素及冲坑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单独波浪作用时,中心立柱对下游桩起到了一定的掩护作用,减弱了冲刷的发展.在波流共同作用时,波浪提供了底床拖曳力,而水流提供了泥沙运输力,冲刷深度明显增加.当安装角度为30°时,三脚架双桩一侧的阻水效应更大,部分水流被导向单桩一侧,导致冲刷深度增大.随着流速、波高和KC的增大,基础周围冲刷深度逐渐增加.提出了采用KC预测平衡冲刷深度的经验公式,可较准确地预测三脚架基础在波浪作用和波流共同作用下的局部冲刷的平衡冲刷深度.

    波流作用三脚架基础局部冲刷最大冲刷深度平衡冲刷深度

    岸线变迁对莱州湾纳潮量和水交换的影响研究

    朱金龙孙伟陈少伟冯银银...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1世纪以来,由于港口用海、围海养殖等海岸开发活动使得莱州湾岸线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而引起了海湾水动力环境的改变.为了探究20年间海湾纳潮量和水交换对莱州湾岸线变迁的响应,本文选取2000年和2020年两个典型年份的莱州湾岸线数据,建立二维潮流与对流—扩散模型,研究20年间莱州湾岸线变迁对海湾纳潮量和水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20年间,滩涂围填导致海湾潮波势能增加,莱州湾最大可能潮差呈现增大趋势,潍坊港与广利港之间的湾顶增大尤为显著,增加最大值可达8 cm;莱州湾大潮期、小潮期和平均纳潮量分别减小了 2.91%、1.42%和2.33%,海湾面积减少是纳潮量减小的主要原因;由于纳潮海域面积减少,海湾自净能力和水交换减弱,海湾半交换时间增长了 15 d,从海湾局部水交换来看,受港口堤坝建设以及黄河口向海发育影响,海湾西部水交换减弱较为显著,导致西部海域半交换时间增长了 40 d.

    莱州湾岸线变迁纳潮量水交换

    底板角度对向海倾斜潜水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影响研究

    林国庆平雨薇黄卓雄李松...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水入侵是全球性的环境地质灾害,其入侵程度受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含水层底板倾斜是研究海水入侵不可忽略的地质因素,目前系统分析向海倾斜含水层底板倾斜角度对海水入侵影响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室内砂槽显色示踪实验,分析了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潜水含水层中向海倾斜底板角度对海水入侵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板倾斜角度与咸水楔长度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在定流量和定水位淡水边界条件下,随向海倾斜底板角度增大,海水入侵现象减弱,咸水楔长度及面积、达到稳态所需时间均减小,而淡水排泄口增大.当淡水边界流量为15 mL/min,底板倾斜角度由0°增加至10°时,咸水楔长度缩短32.4%,垂向剖面的入侵面积减小35.0%,淡水排泄口增大27.1%,达到稳态所需时间缩短40.7%.此外,咸水楔长度对地下淡水流量的响应最为敏感,其次是淡水水位和底板倾斜角度.研究成果可为定量评价与海水入侵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底板倾斜角度海水入侵室内实验潜水含水层

    孤东海堤堤前冲刷机制及冲刷极限研究

    孙健徐继尚李广雪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堤是沿海地区防御风暴潮的重要设施,但海堤建成之后,堤前海床常遭受侵蚀,威胁海堤安全.本文利用孤东海域近20年水深数据分析了堤前侵蚀过程,探讨海床冲刷机理,并计算极限冲刷深度.结果表明:(1)孤东海堤处于黄河水下三角洲废弃叶瓣侵蚀背景之下,堤前500 m以内海底侵蚀更严重,本文分别称之为背景冲刷和堤脚冲刷,堤前水深由2000年的2~3 m加深到当前6 m左右,堤脚最大水深已超过7 m.(2)背景冲刷主要是由于黄河改道及黄河入海泥沙减少造成的,波浪是其主要动力因素;堤脚冲刷是由于堤前波浪反射、波浪破碎、堤前湍流、沿岸流、离岸流等复杂水动力过程所致.(3)研究区背景冲刷极限深度为7 m,堤脚冲刷极限深度1.7~2.5 m,据此计算堤前极限水深为8.7~9.5 m.

    黄河三角洲孤东海堤冲刷

    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潮位缺测值填充方法研究

    苗庆生刘玉龙韦广昊杨锦坤...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潮位数据反映了沿海海平面变化,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潮位数据的缺测给使用带来不便.本文基于2017年崇武和晋江海洋站潮位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LSTM模型(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的数据缺测值填充方法,同线性插值、样条插值等传统插值方法相比,LSTM方法表现稳定,精度较高,实现方便.尤其是在缺测时间较长时,LSTM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插值方法,同时该方法同样适用于海洋站其它要素如水温缺测数据的填充.

    潮位缺测LSTM填充

    台风"利奇马"在山东半岛沿岸引起的台风浪数值模拟研究

    叶祖超马欣付玉成李庆杰...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风引起的强风和巨浪等灾害对山东半岛近海区域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使用第三代海浪模型SWAN,以Takahashi和Fujita.t公式嵌套计算得到的台风模型风场与ERA5背景风场合成后的风场作为模型的驱动场,对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过程中的台风浪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台风浪的有效波高、平均周期、波龄的分布情况进行数值分析,初步探索了台风"利奇马"过程中台风浪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山东省开展台风浪预警及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台风浪SWAN合成风场数值分析

    科伦坡港口城游艇码头设计方案的波浪研究

    项印玉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MIKE21 BW模型对科伦坡港口城游艇码头的4个设计方案进行了波浪研究.研究表明,游艇码头防波堤近口门段的平面形态对港池的波浪掩护效果影响显著.近口门段为直线形态的防波堤对港池的波浪掩护效果最差,不能满足50年一遇有效波高小于0.4 m的要求;近口门段为向内环抱形态的防波堤对港池的波浪掩护效果良好,其中向内环抱曲率0.005 9的掩护效果优于曲率0.005;堤头为向外挑流形态的防波堤对港池的波浪掩护效果最优.

    数值模型有效波高BW模型游艇码头

    基于Faster-RCNN的海洋牧场鱼类识别与分类

    矫萌璐张海燕李欣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海洋牧场观测视频色彩失真和鱼类传统识别方法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Faster-RCNN 的海洋牧场鱼类识别与分类方法.首先,由于海水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观测视频图像品质差,采用SDI(Serial Digital Interface)信号色彩补偿系统来提高视频品质以此制作不同质量数据集;然后以Faster-RCNN为深度学习模型并提出优化特征提取网络与区域建议网络(RPN)来实现海洋牧场鱼类识别与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达到81.63%,与传统机器学习目标检测算法相比,显著提高了识别的准确率.

    鱼类识别SDI信号色彩补偿深度学习Faster-RCNN算法

    万宁日月湾近岸海域悬浮泥沙输运特征及沉积动力环境分析

    林纪江王平张卓唐灵...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实测悬浮泥沙和同步观测的海流数据,利用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计算各站潮平均单宽输沙量,分析研究区海域的悬沙输运机制及主要的力学控制因素.依据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数据,分析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并利用Flemming三角图示法对研究区进行沉积动力环境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悬浮泥沙输移主要受拉格朗日平流输运控制,垂向净环流影响次之;潮平均单宽净输沙量输运方向为SW向,与研究区余流方向基本一致;外侧站位潮平均单宽输沙量呈现自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减趋势,而内侧站位却相反,潮平均单宽输沙量呈现自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增趋势,表明近岸有沙源供给,近岸侵蚀或河流输沙;研究区整体被砂覆盖,局部区域为粉砂质砂、砾质砂、砂质砾,存在少量贝壳或珊瑚礁;水动力环境可划分为S区、A区和B区,表层沉积物由推移、跃移、悬移三类运动方式的物质组成,其中以跃移物质为主,随着水动力环境变弱,表层沉积物的跃移组分含量降低,悬移组分含量升高.

    悬浮泥沙沉积动力环境输运机制余流

    天然海藻场中大型海藻有机碳含量及碳汇能力估算研究——以浙江枸杞岛潮下带为例

    赵旭王霄李训猛程晓鹏...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声学侧扫和SCUBA Diving水肺潜水,对浙江枸杞岛潮下带大型海藻种类、分布面积、单位面积生物量等进行调查,同时检测了不同大型海藻体内有机碳含量,并基于单位面积海藻生物量,对枸杞岛潮下带海藻场生物量及碳汇能力进行初步估算.结果表明:枸杞岛潮下带大型海藻场分布面积约22.33 ha,分布大型海藻3门19种,不同海藻有机碳含量范围为29.11%~36.85%,褐藻因含有一种特殊的蓝光效应,其有机碳平均含量最高(32.94%),红藻门(31.75%)次之,绿藻门最低(29.39%).基于单位面积生物量估算海藻场碳汇能力为176.15 g·C/m2,该海域海藻场总固碳量约为38.28 t,相当于减排CO2约129.07 t.该研究结果可为近岸海域海藻场碳汇能力研究积累基础数据,也为海洋负减排路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大型海藻碳汇有机碳枸杞岛潮下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