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渔业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渔业科学进展
中国水产学会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渔业科学进展

中国水产学会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唐启升

双月刊

1000-7075

liusl@ysfri.ac.cn

0532-85833580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106号(黄海水产研究所)

渔业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Fishery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载海洋生态、海水养殖病害防治、遗传育种、营养与饲料、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估、环境保护、水产增养殖工程、食品工程、海洋药物、水产品质量检测与质量控制、远洋渔业、海洋捕捞技术,渔船工程、渔业经济、海洋战略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研究简报等。多年来,该学报在主编唐启升院士和学报编委会的领导下,严格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始终把刊物的质量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出版行业标准,使《海洋水产研究》学报编排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中,密切关注水产事业发展的新动向,对本专业重大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研究论文及试验报告做到及时组稿报道,并能结合形势,针对反映当前水产领域的热点、前沿论文及时发表。从近年发表的文章看,绝大多数是国家和有关省、部委下达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攀登计划B项目、国家126专项,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计划项目(973)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繁殖期日本海螂的壳尺寸性状对重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徐筱琰杜美荣王庭豪蒋增杰...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繁殖期日本海螂(Mya japonica)壳尺寸性状和重量性状之间的关系,通过直观可见性状判断非直观性状,在苗种繁育中指导种贝挑选,本研究测定了 185只来自青岛胶州湾繁殖期日本海螂的壳尺寸性状[壳长(X1),壳宽(X2),壳高(X3)]和重量性状[总湿重(Y1),软体湿重(Y2),性腺湿重(Y3)],开展了壳尺寸性状对重量性状的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繁殖期日本海螂的6个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相关性系数为0.891~0.966.壳宽对总湿重、软体湿重和性腺湿重的直接效应最大,其值分别为0.462、0.519和0.537.单一性状中,壳宽对总湿重、软体湿重和性腺湿重的影响最大,其值分别为21.34%、26.94%和28.84%.壳宽和壳高对总湿重、软体湿重和性腺湿重的共同决定程度最大,其值分别为32.88%、24.93%和21.34%.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壳尺寸性状对重量性状的最优回归方程:Y1=0.295X1+1.73X2+1.128X3-72.554,R2=0.954;Y2=0.117X1+0.56X2+0.219X3-19.240,R2=0.927;Y3=0.055X1+0.362X2+0.082X3-9.402,R2=0.891.研究表明,在日本海螂苗种繁育中的种贝挑选阶段,以重量性状(总湿重、软体湿重和性腺湿重)为首要育种目标时,可以通过壳宽进行间接选择,同时考虑壳高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日本海螂的选择育种工作中的种贝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日本海螂壳尺寸性状重量性状通径分析

    温度和光强对海带新品系"黄官2号"幼孢子体的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宋桂漾梁洲瑞鲁晓萍袁艳敏...
    136-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黄官2号"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幼孢子体(3~4 cm)生长适宜的光、温条件及其生理生化机制,本研究开展"黄官2号"海带幼孢子体在不同光强和温度下相对生长速率(RGR)、叶绿素荧光参数、色素/蛋白含量、活性氧含量、抗氧化剂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RGR受光强、温度及二者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温度、光强、二者交互作用.在10~13℃、60~90 µmol photons/(m2 s)条件下,"黄官2号"海带幼孢子体RGR较高,高温(16 ℃和19 ℃)组的RGR则在30 µmol photons/(m2·s)下较高.在同一温度下,随光强升高,海带幼孢子体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抗坏血酸(AsA)含量呈上升趋势;在同一光强下,相对于10~13 ℃,高温组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显著升高,抗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活性和抗氧化物质(As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较高.高温和高光[120 μmol photons/(m2·s)]组的光系统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均显著降低,表明藻体在高温高光胁迫下光能转换效率降低.而高光组的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显著增大,且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a)显著降低,表明"黄官2号"幼孢子体的光保护系统对高光胁迫产生了积极响应,并通过降低光能利用效率降低了对光能的吸收,从而减少光损伤.高光、高温组的关键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均显著升高,表明"黄官2号"海带幼孢子体的抗氧化系统均对高光、高温逆境产生了积极响应以降低活性氧损害.低光[10 μmol photons/(m2·s)]组的F/Fm、a、光系统Ⅱ实际量子产量和叶绿素a含量均显著升高,表明"黄官2号"海带幼孢子体在弱光环境下的光能转换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均显著提升,从而增加对光能的吸收.上述对"黄官2号"海带幼孢子体在温度和光强条件下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为其海上栽培技术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海带温度光照强度生长生化组分叶绿素荧光参数

    刺参TRAF7基因克隆及其响应高温胁迫下的表达特征分析

    赵岩峰廖梅杰葛建龙王锦锦...
    149-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 7(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7,TRAF7)作为一种细胞内蛋白,参与信号转导,并介导宿主应激防御调控过程.为研究TRAF7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高温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克隆了刺参TRAF7(AjTRAF7)全长cDNA序列,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在基因组中的分布,并检测了该基因在刺参不同组织和高温胁迫过程中体壁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AjTRAF7 全长 2 576 bp,开放阅读框(ORF)长 1 770 bp,5'UTR 长 345 bp,3'UTR 长 461bp,编码589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65.6 kDa,理论等电点(pI)为7.52.蛋自序列包含1个RING finger结构域、1个Coiled coil结构域和6个WD40结构域,N端包含1个螺旋区域.该基因预测蛋白包含41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20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和3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蛋白N端具有3个天冬酰胺糖基化位点.刺参基因组中比对到2个AjTRAF7基因拷贝,第一个拷贝包含18个外显子和15个内含子,第二个拷贝包含17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系统进化学分析表明,刺参TRAF7氨基酸序列与蝠海星(Patiria miniata)和紫色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相似性较高,分别为40.58%和38.37%,刺参与蝠海星和紫色球海胆聚在一支.RT-qPCR结果显示,AjTRAF7在健康刺参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在雌性性腺中表达量最高,体腔细胞中表达量次之,在呼吸树、体壁、肠道、雄性性腺和纵肌中表达量依次降低,各组织间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在响应高温胁迫的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体壁组织中AjTRAF7基因表达量在第2天和第4天显著上升(P<0.05),第6天基因表达开始下降.综上,AjTRAF7基因可能参与刺参应对高温胁迫的表达调控过程,相关结果将为解析刺参应对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刺参TRAF7高温胁迫基因克隆表达特征

    生物安保保障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回顾与展望

    董宣黄倢
    161-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综述了生物安保在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生物安保作为一种基于风险分析的战略性综合方法,其核心目标在于防控疫病风险,保障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生物安保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讨论了这一概念与生物安全、疫病防控和健康养殖、动物卫生等概念的联系与差别,并提出生物安保、动物卫福和生态干预构成动物卫生三要素,探讨了生物安保体系构建的六大要素和生物安保计划的实施流程.随后,概述了生物安保概念所涉及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科技和政策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接下来,文章讨论了全球和区域性组织在推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战略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法规体系构建方面的实践,特别介绍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等国际组织重视运用生物安保理念来推动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水产养殖企业生物安保分级及其技术内容,以无特定病原(SPF)虾苗培育为例介绍了国外企业生物安保的发展,描述了水产养殖企业生物安保体系构建方法和在对虾育苗场的实践.最后,文章重点指出了中国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方面的挑战和机遇,展望了生物安保战略的发展方向,包括构建国家生物安保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路线图、强化生物安保相关的研究与教育普及,优先发展种业生物安保,构建高标准生物安保水平上的种业体系,以保障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生物安保水产养殖疫病防控绿色发展

    2022-2023年虾类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MNV)流行情况调查

    徐瑞东夏继涛李萍余星潼...
    183-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由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引起的虾类传染性肌坏死(infectious myonecrosis,IMN)首次在中国暴发,使对虾养殖产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掌握近年IMNV在我国的流行情况,2022-2023年间,本研究在全国主要虾类养殖地区开展了 IMNV流行病学调查,并利用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等方法对所采集的样本进行分析.在山东、江苏、浙江、海南、天津、广西、福建、河北等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样品829份,所采集的样品包括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日本对虾(P.japonicus)、中国对虾(P.chinensis)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等主要养殖虾类以及饵料、其他水产经济物种和养殖用水.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RT-qPCR)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了 IMNV检测.调查中发现,患病对虾腹节或尾节骨骼肌出现IMN感染样的典型斑块状或弥散性白色坏死症状,凡纳对虾、日本对虾、中国对虾等主要养殖虾类中均可检测到IMNV阳性,阳性样品主要来自环渤海地区的山东、河北、天津等省市;除养殖虾类外,采集的虾类鲜活饵料(主要是中华卤虫Artemia sinica)和养殖场抽滤的近海海水中也可检测到IMNV阳性.2022年所采集样品中IMNV阳性检出率为6.27%(23/367),2023年所采集样品中IMNV阳性检出率为15.80%(73/462).对TaqMan RT-qPCR检测呈阳性的样品进行组织病理与原位杂交分析,病虾腹节和尾节发白肌肉组织切片中可见IMNV感染特征性凝固状坏死,且发生病理损伤的肌肉组织中有明显的IMNV探针蓝紫色杂交信号.本研究表明,2022-2023年间我国多省市的养殖对虾、生物饵料及近海海水中存在较高的IMNV阳性检出率,虾类养殖过程中需加强IMNV检测与监测预警,以降低其进一步扩散与流行危害风险.

    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MNV)流行病学TaqManRT-qPCR组织病理组织原位杂交

    凡纳对虾parkin共调基因和parkin在抗白斑综合征病毒中的表达分析和SNP开发

    薛倩李旭鹏李洋栾生...
    194-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方法筛选到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候选基因:parkin共调基因(PACRG).PACRG与帕金森病相关基因parkin共用一个双向启动子,二者共同参与细胞自噬过程,从而在细胞保护方面发挥作用.本研究对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PACRG和parkin在抗WSSV中的功能进行探讨,对其mRNA和氨基酸序列进行特征分析,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对虾感染WSSV后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中PACRG和parkin的表达水平.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行空间定位.利用PCR和Sanger测序技术获得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并进行抗WSSV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PACRG开放阅读框(ORF)全长600bp,编码199个氨基酸,预测包含一个ParcG结构域.parkin ORF序列全长1 653 bp,编码550个氨基酸,预测包含UBQ、IBR结构域和一个信号肽结构.与多物种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发现,凡纳对虾PACRG氨基酸序列与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的同源性高达89.70%;凡纳对虾parkin氨基酸序列与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同源性高达 93.45%.PACRG 和 parkin 蛋白的保守性较高.感染WSSV后,PACRG和parkin在对虾肝胰腺、鳃、肌肉和眼柄中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眼柄中PACRG和parkin表现出极相似的组织表达模式.在肌肉中,PACRG mRNA和WSSV在空间位置上呈现高度重叠状态.结合上述结果,推测PACRG和parkin在凡纳对虾与WSSV的互作中发挥功能.在PACRG中筛选到2个SNP位点,在parkin中筛选到15个SNP位点,其中位于parkin非翻译区(UTR)的5个SNP位点与抗WSSV性状显著相关.本文为研究凡纳对虾抗WSSV的分子机制和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

    凡纳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parkin共调基因(PACRG)parkin基因SNP

    电晕休眠对卵形鲳鲹的生理应激和保活运输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刘思炜钟家美范秀萍秦小明...
    210-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电晕休眠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的生理应激指标的影响以及在保活运输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研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水产品保活运输诱导休眠新技术.采用脉冲直流电对卵形鲳鲹进行电击,以休眠率、休眠时间和72 h存活率作为评价指标,优化脉冲直流电晕休眠的最佳处理条件,并测定其血清、脑组织、肌肉和肝脏生化、氧化应激及代谢指标.结果显示,在20 ℃水温,140V电压、4 s处理时间的条件下,鱼体休眠率与保活72 h存活率达可达100%,保活时间为(165.6±42.7)h.经电晕休眠处理后,鱼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活性、葡萄糖(GLU)和皮质醇(COR)含量显著升高,在保活4~12h内恢复正常水平;肝脏、脑组织中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与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S)活性,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肝脏、肌肉乳酸(LD)含量显著提高,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在保活4~72h内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肝糖原(GLY)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鱼肉中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在保活过程中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粗脂肪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下降占比减少.研究表明,适宜条件的脉冲直流电能诱导卵形鲳鲹休眠,提高Hsp70的释放和抗氧化酶的活性以减缓保活胁迫下鱼体应激响应,减少组织的损伤,且保活后鱼体能维持较低的代谢水平,可提升保活运输过程中的效率与品质.

    卵形鲳鲹电晕休眠基本营养成分氧化应激

    杀菌条件对蓝点马鲛鱼脂质及风味品质的影响

    王善宇简冲薛勇赵玲...
    22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杀菌条件对蓝点马鲛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品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110 ℃、46.4 min(A 组),115 ℃、14.7 min(B 组)和 121 ℃、3.7 min(C 组)3 种杀菌条件对鱼肉感官品质、脂质组成及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杀菌后蓝点马鲛鱼的质地、滋味和气味的感官评分变化明显.样品中的总脂、甘油三酯和磷脂含量在杀菌后均显著降低(P<0.05),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不同杀菌组间脂质组成存在差异,C组样品的脂质损失程度最高.脂质氧化程度受杀菌条件的影响显著(P<0.05),过氧化值(POV)含量均显著升高、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值(TBARS)含量显著降低(P<0.05).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杀菌条件处理后鱼肉的气味特征明显不同.借助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从4组样品中鉴别出22种挥发性化合物,各组间的挥发性物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己醛、戊醛、异戊醛、3-戊酮、环己酮、3-羟基丁-2-酮和乙酸乙酯等是鱼肉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在B组样品中含量最高.综上,采用115 ℃、14.7 min(B组)杀菌的样品,其感官和风味品质明显优于其他组,且脂质氧化程度更低.研究结果可为蓝点马鲛鱼罐头产品加工提供参考.

    蓝点马鲛鱼杀菌条件感官品质脂质挥发性物质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