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预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预报
海洋预报

王辉

双月刊

1003-0239

bjb@nmefc.gov.cn

010-62105776,6210577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8号

海洋预报/Journal Marine Forecast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办,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该刊为全国核心期刊,海洋学类核心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探讨海洋、气象学科的理论研究,交流海洋环境预防技术方法,总结预防服务经验,报道科研成果,科技信息及国内外海洋、气象界科技最新动态及展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SCHISM的中国近海潮汐二维数值模拟

    付慧卿吴伦宇季轩梁李云...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非结构半隐式跨尺度海洋模式SCHISM构建了中国及临近海域的二维潮汐模型,针对多源资料开展了模型验证工作并进行系列数值实验.经潮汐调和分析得到M2、S2、K1、O1的调和常数和对应同潮图,并将无潮点位置同前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与沿海114个验潮站和FES2014潮汐模型的调和常数进行验证,并与部分现场实测水位序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中国海域的潮汐特征.本文还定量评估了自吸-负荷潮对数值模拟的影响,其中M2分潮受其影响最大,其振幅在浙闽一带可达20 mm以上;提升区域分辨率与添加浅水分潮等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当局地分辨率由3km提升至100 m后,模拟精度可提高约30%,而添加浅水分潮后,部分区域的模拟精度最大可提高约8%.

    中国近海潮汐数值模拟底摩擦

    海洋灾害智防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洞头区"浙海安康"系统为例

    丁雪霖陈青松张则飞吴寿常...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要回顾了海洋防灾减灾领域应用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海洋防灾减灾管理决策支撑系统的现状和不足.针对现有海洋防灾减灾管理支撑的县级业务,分析不同灾害应对主体的海洋防灾减灾需求差异,创新性地提出立足县(区)需求的"浙海安康"海洋灾害智防应用系统的总体架构和主要功能,以及具体技术实现和系统应用.面向政府、管理员、公众等不同种类的用户,基于电脑和移动终端,设计了系统的指挥端、治理端和服务端,采用"四横四纵"整体架构,设计了"灾害智感""灾害智评""灾害智控"等业务模块,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管理决策和信息获取需要.通过系统应用,辅助决策部门快速掌握灾害态势,为民众提供便捷的专项预报服务.

    海洋防灾减灾信息化改革数字化改革海洋灾害应急管理

    海南岛历史台风浪模拟和评估

    杨志衡牛小静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历史情景数值再现的方法研究了海南岛附近海域的台风浪灾害.基于中国国家气象局热带气旋中心的1959-2021年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通过模型风场与欧洲中尺度气象中心的再分析背景风场叠加构造热带气旋风场,结合第三代波浪模型模拟台风浪过程.将数值结果与2016年台风"萨莉嘉"和2022年台风"暹芭"期间波浪台站的测波数据进行了对比,证明了模型模拟精度良好.本文模拟再现了682场热带气旋过程中的风浪,基于模拟结果统计绘制了海南岛周边海域不同重现期波高的空间分布,并初步对海南岛沿岸台风浪的波高、波向和波周期特点进行评估.

    海南岛南海台风浪SWAN模型数值再现

    基于浮标观测和ERA5资料的浙江沿海海浪特征分析

    姚日升涂小萍徐蓉周凯...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舟山、温州两个浮标观测和ERA5再分析资料,开展浙江沿海风浪和涌浪特征统计,重点分析了风浪及其有效波高、波周期和海浪危险等级.结果发现:ERA5再分析资料与舟山、温州浮标观测值表现基本一致.风浪发生时两浮标10m观测风和ERA5再分析风力均超过6级,涌浪多发生在风速小于4 m/s的弱风条件下.舟山浮标风浪主要出现在盛行风为NNW、NW和N风向时,而温州浮标风浪主要集中在N、NNE和NE风向.浙江沿海风浪多出现在冬半年的1-3月和11-12月,冷空气是造成该地区风浪事件的主要气象因子.海浪危险性月际分布显示,两浮标站均表现出5-6月危险等级较低,8-10月较高.风浪时的ERA5再分析资料表明:8月的风浪与台风密切相关,浙江沿海大范围地出现4m以上巨浪,冬季冷空气和9-10月浙江沿海风浪主要为中到大浪,且浙南沿海各风浪要素值均高于浙北.冷空气风浪事件造成的Ⅱ级以上海浪危险等级范围最大,而台风会在浙江沿海造成较大范围的Ⅰ级海浪危险等级.

    海浪浮标ERA5危险等级浙江

    基于潮位站水位数据的海啸波特征值拾取与分析研究

    吕忻丁骏秦涛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22年1月汤加海啸事件为例,采用高通滤波和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对日本父岛、上海芦潮港潮位站实测水位进行海啸波的特征拾取、分析与比对验证.结果表明:父岛站海啸波最大波高为0.88 m,主周期为12.2~20.5 min;芦潮港站最大波高为0.07 m,主周期为20.3 min;由不同采样频率的水位数据计算得到的海啸波不同,各站首波到形成最大波幅的时长也不一致.

    海啸高通滤波最大熵谱分析监测预警海啸评估

    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最大值年代际变异机理研究

    朱婷婷王庆业陈丽丽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有研究表明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最大值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表现为盐度位置的变化,而对于调控该年代际变化的机制尚不清楚.利用1999-2022年的盐度数据,再现了盐度最大值位置的东北—西南向摆动,即2005年和2016年盐度位置偏东北,2011年和2022年偏西南.在此基础上,利用盐度收支分析与1.5层约化重力模式两种方法研究了1999-2022年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最大值的年代际变化机理,评估了淡水强迫、水平平流、垂直夹卷、水平扩散这4种因素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水平平流、淡水强迫的平均贡献最大,前者是驱动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最大值位置的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因素,而淡水强迫项主要是引起盐度量值大小的年代际变化;垂直夹卷项与水平扩散项在盐度最大值年代际变化中的贡献可能较小.

    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年代际变化水平平流淡水强迫

    全球海洋混合层深度和障碍层厚度计算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邢霄波贾永君王斌李亚文...
    6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2-2019年的Argo温盐数据计算得到海洋混合层深度(MLD)和障碍层厚度(BLT),利用阈值法在计算过程中设置不同的温度阈值ΔT1=0.2℃和ΔT2=0.5℃,并分别利用温度、密度以及由温度和密度计算得到全球海洋的MLD和BLT值,基于此描述不同温度阈值下得到的全球海洋混合层和障碍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论阈值是ΔT1还是ΔT2,基于温度和密度的计算结果较基于温度参数或密度参数的结果更为可靠.利用温度参数或密度参数计算得到的MLD值,不论是MLDT还是MLDD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全球海洋MLD的分布特征,两者在赤道附近和低纬度海域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在高纬度海域差异较大.基于阈值ΔT2=0.5℃的结果比基于阈值ΔT1=0.2℃的结果与现有MLD数据的相关性更高,但是均方根误差也更大,可能是由于不同海域适合的阈值选择不同,需进一步计算分析.全球海洋BLT较南北半球高纬度海域BLT值更大,BLT值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减小,空间分布特征在不同海域均存在明显差异,总体来说BLT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减小.

    全球海洋混合层深度障碍层厚度时空特征

    基于RGCN-SA算法的海上浮标观测数据插补

    彭德东梁建峰崔学荣岳心阳...
    7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海洋观测数据的缺失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卷积(GCN)和自注意力机制(SA)的残差网络插补模型(RGCN-SA),该模型由自注意力机制与图卷积构建,利用自注意力机制提取观测数据的时间依赖特征,通过图卷积获取不同位置浮标的空间依赖特征,并添加残差结构提高模型学习能力,结合自监督训练方式对模型进行训练,得到最终的海洋浮标数据插补模型.通过对比实验,证明该模型通过训练后能够有效获取浮标观测数据的时间与空间的关联特征,取得了比其他方法更好的插补效果.通过消融实验,证明模型的各个模块的有效性.

    自注意力机制图卷积网络插补浮标数据

    HY-2D卫星散射计海面风场产品在西北太平洋区域的适用性分析

    刘晓燕张萌林晓娟郝赛...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近海浮标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全球再分析资料ERA5和MetOp-B卫星散射计ASCAT海面风场数据,对HY-2D卫星散射计反演的风场数据在西北太平洋区域的质量进行了检验评估,用以分析其在该区域的适用性.统计结果表明:HY-2D风场数据与中国近海浮标数据、ERA5数据和ASCAT数据均有较好的一致性,3组检验结果的风速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8 m/s、1.23 m/s和0.58 m/s,误差都很好地控制在2 m/s以内;风向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8.8°、16.8°和12.8°,误差均控制在20°以内;HY-2D风场数据与ASCAT数据有着最好的一致性.对比HY-2D风场数据和中国近海浮标站点风矢量数据,未发现离岸距离和误差之间的明显规律.在HY-2D风场数据与ERA5和ASCAT的对比结果中,近9成数据的风速绝对误差≤2 m/s、风向绝对误差≤20°.由此可见,HY-2D卫星散射计反演的海面风场数据在西北太平洋区域质量较高,能够较好地满足业务化应用的精度要求.

    HY-2D卫星散射计海面风场西北太平洋适用性ERA5

    多源数据融合在台风登陆前后风速的识别应用

    方奎明谈志安陈莲李渊...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Pydda反演算法、三次方程内插法及典型相关分析法,利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反演风场、ERA5-Land再分析风场和气象自动站风场进行风场数据融合,并分析190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前后融合风场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融合风场结合了各类风场的独特优势,能够弥补高海拔地区观测资料缺乏的不足;融合风场既包含低层风场的大风速区特征,也包含反演风场中超强台风"利奇马"的北倾结构特征.融合风场通过低层风场的传导能够对下一时刻的地面大风区起到一定指示作用,结合地形可以进一步判断强降水发生的大致范围,有助于划定风雨灾害影响区域.

    多源数据风场反演风场融合台风风场风速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