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渔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

庄平

季刊

1004-2490

haiyangyuye@tom.com

021-65680116、65684690-8048

200090

上海市军工路300号

海洋渔业/Journal Marine Fisheri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产学会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主办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部湾及其邻近海域棕斑兔头鲀7个地理群体形态差异

    徐浩黄亮亮王才广吴志强...
    401-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棕斑兔头鲀(Lagocephalus spadiceus)群体分布广泛、种群结构不明等问题,分别采集北部湾沿岸海域(北海市、湛江市、雷州市、儋州市、东方市)和邻近海域(茂名市、漳州市)共7个不同地理群体的棕斑兔头鲀278尾,基于14项可量性状和16项框架结构数据,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7个棕斑兔头鲀群体进行形态差异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仅尾柄高/体长(CPH/BL)和臀鳍基部末端至臀鳍基部起点/体长(G-H/BL)两个框架结构数据在各群体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散点图显示,茂名和漳州群体与北部湾海域群体差异较大,第1主成分反映头部的差异,第2主成分反映尾部的差异;聚类分析显示,北部湾海域5个群体聚为一组,邻近海域的茂名和漳州群体聚为另一组.判别分析构建了7个群体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为82.79%,其中漳州群体判别准确率最高(100.00%),儋州群体最低(68.42%).不同群体间头部和尾部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摄食和栖息地利用的差异造成的.研究结果可为棕斑兔头鲀资源养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棕斑兔头鲀形态差异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北部湾

    西北太平洋公海中上层游泳动物体内必需微量元素赋存特征

    冷甜甜王欣刘必林谢婧倩...
    412-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上层游泳动物具有较强的微量元素富集能力,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其体内富集的微量元素会传递到高营养级生物体内.为了解西北太平洋中上层游泳动物肌肉微量元素赋存特征,采集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三棘若蛇鲭(Nealotus tripes)、鳀(Engraulis japonicus)、北方拟黵乌贼(Gonatopsis borealis)、发光柔鱼(Eucleoteuthis luminosa)和日本爪乌贼(Onychoteuthis borealijaponica)等 6 种中上层游泳动物样品,测定其肌肉中必需微量元素B、Cr、Mn、Fe、Co、Cu、Zn、Se的含量以及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采用聚类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营养放大系数(trophic magnification factor,TMF)等方法揭示微量元素赋存的物种差异、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和来源以及微量元素与营养级相关性与传递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6种游泳动物体内必需微量元素含量都遵循Fe>Zn>Cu>Mn>Se>Cr>B>Co的规律,鱼类体内Cr、Mn、Fe、Co和Zn含量明显高于头足类;微量元素在中上层游泳动物物种之间的赋存差异明显(P<0.05),Zn和Mn两个微量元素在3种鱼类(远东拟沙丁鱼、三棘若蛇鲭和鳀)中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鱼类和头足类体内的Zn、Co、B、Cu和Fe主要是摄食获取,而Mn、Cr和Fe主要来源于栖息水体中;西北太平洋6种游泳动物的食物来源存在差异性(δ13C:-26.9‰~-17.8‰),营养级跨度大(1.7~3.7);Cr在西北太食物链存在生物放大效应(TMF>1),B、Co、Fe、Zn和Se在中上层游泳动物食物链存在显著生物减小效应(TMF<1),其浓度随着营养级的升高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研究结果可为该海域环境治理以及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参考.

    游泳动物必需微量元素食物链放大因子西北太平洋元素赋存

    塞内加尔近海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崔凤琛郭爱朱文斌许永久...
    425-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塞内加尔近海渔场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根据2018-2020年我国远洋入渔塞内加尔拖网渔船的渔捞日志数据,运用渔场重心分析及地统计插值方法研究了塞内加尔近海渔场的时空变化,并结合海洋遥感数据[海表温度(SST)及叶绿素a(Chl-a)],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探究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与时空、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18-2020年塞内加尔近海渔场主要分布于12°00′~16°00′N、16°30′~18°00′W的海域,每年1-6月渔场重心向北部渔场迁移、7-12月渔场重心迁移至南部渔场;2)GAM模型累计偏差解释率为17.8%.年份(Year)、月份(Month)、纬度(Lat)、经度(Lon)和SST对CPUE有显著影响(P<0.05);3)塞内加尔近海渔场最适SST范围为22~24℃,最适Chl-a浓度范围为2~3 mg·m-3.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塞内加尔近海渔场资源时空变化规律、指导过洋性远洋渔业科学生产提供参考.

    塞内加尔近海渔场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广义可加模型时空变化环境因子

    不同盐度胁迫下大黄鱼肝脏转录组比较分析

    王永红曾霖吉群谢正丽...
    435-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盐度变化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肝脏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将体质量为(59.68±1.32)g的大黄鱼分别在盐度25(对照组)、盐度36(高盐组)、盐度10(低盐组)的水体中暴露24 h,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对肝脏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从高盐vs.对照组(H vs.C)、低盐vs.对照组(L vs.C)和高盐vs.低盐(H vs.L)中分别筛选出71个、180个和438个差异基因(DEGs).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发现,H vs.C中的DEGs显著富集在三羧酸循环、MAPK信号通路、内质网蛋白加工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L vs.C中的DEGs显著富集在FoxO信号通路、戊糖磷酸途径、mTOR信号通路、RNA降解、P53信号通路和内质网蛋白加工等,表明大黄鱼对高盐和低盐胁迫的响应均涉及到糖类代谢、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和自噬等生理功能.Hvs.L中的DEGs显著富集在内质网蛋白加工、FoxO信号通路、甘油脂代谢、糖酵解/糖异生、吞噬体和P53信号通路等,表明大黄鱼在高盐和低盐适应过程中,内质网应激、脂类代谢、糖类代谢、细胞凋亡和自噬等生理功能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鱼类对盐度胁迫的响应机制奠定基础.

    大黄鱼肝脏盐度胁迫转录组差异基因

    虾夷扇贝自交与杂交群体不同时期的生长比较和通径分析

    徐帅王晓梅赵春暖任利群...
    446-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杂交群体和虾夷扇贝自交群体数量性状间的差异以及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采用数量性状对比、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等方法对在4月龄和20月龄时的杂交群体与自交群体的数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杂交群体各数量性状的均值大于自交群体;4月龄时两群体数量性状间的差异小于20月龄时.4月龄时,对自交群体体质量性状(湿重、软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长,通径系数分别为0.673、0.831;对杂交群体体质量性状的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高,通径系数分别为0.452、0.574.20月龄时,对自交群体体质量性状(湿重、软体重和闭壳肌重)的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高,通径系数分别为0.630、0.547和0.523;对杂交群体体质量性状的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长,通径系数分别为0.836、0.934和0.933.在通径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主要形态性状对湿重、软体重和闭壳肌重的线性回归方程,总决定系数(R2)在0.690~0.939.研究结果可为虾夷扇贝不同目标的人工选育提供数据参考,有助于虾夷扇贝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提升.

    虾夷扇贝自交与杂交群体形态性状体质量性状通径分析

    高CO2浓度下经济海藻羊栖菜与附生石莼的光合特性比较

    曹聪马增岭吴明江徐丽丽...
    459-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大气CO2浓度升高和附生杂藻竞争对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影响,选择羊栖菜主要附生海藻石莼(Ulva lactuca)为对照,比较了在单独培养与共培养条件下两者的光合特性.结果显示,在单独培养条件下,高CO2浓度提高了羊栖菜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m),降低了羊栖菜的暗呼吸速率(Rd)与总光合速率(Pg)的比值,但对石莼的Rd与Rd/Pg的比值无显著影响.瞬时高温(25℃)对羊栖菜的最大量子产率(Fv/Fm)和rETRm的抑制作用均显著高于石莼.在共培养条件下,羊栖菜的光合活性受到抑制,并显著低于石莼,而石莼的rETRm受到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且在共培养时,羊栖菜的Fv/Fm、rETRm和净光合速率(Pn)在瞬时高温(25 ℃)时均明显下降,而Rd达到最大,且其Q10值要高于石莼;瞬时温度变化对石莼rETRm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高CO2浓度可以提高羊栖菜的光合作用,但是对石莼的影响不显著.羊栖菜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而石莼有较强的适应温度变化的能力,特别是在共培养条件下表现出种间竞争优势.

    羊栖菜石莼光合作用气候变化海藻养殖

    立式双曲面网板水动力性能优化研究

    初文华赵子静郭慧琴武树龙...
    473-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结构型式及尺寸对立式双曲面网板水动力性能的影响机理,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建立立式双曲面网板三维数值模型,计算分析其水动力性能,并通过设计制作缩比模型开展动水槽试验,验证数值结果的有效性.开展曲面板弯曲度、弯曲度位置、支撑板间距等不同结构参数对立式双曲面网板水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以探究最优化的结构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曲面板弯曲度的同步改变和单一改变均会对立式双曲面网板的水动力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只考虑扩张效果,曲面板A、B的弯曲度均设置为20%左右,或曲面板A弯曲度设置为15%、曲面板B弯曲度设置为25%左右,均可在一定范围内将立式双曲面网板的最大升力系数提高到最大值;但从网板综合性能考虑,后一方案可获得更高的最大升阻比.当曲面板弯曲度位置同步设置为50%时,网板升力系数可达到最大值,此时扩张效果最佳,而当曲面板弯曲度位置同步设置为20%时,最大升阻比达到峰值,网板综合性能相对更好.支撑板间距对立式双曲面网板水动力性能的影响不明显,将支撑板间距设置为420 mm左右,可在小冲角范围内提升其最大升阻比.

    立式双曲面网板水动力性能数值模拟水槽试验结构参数

    两种金枪鱼不同等级肌肉质量特征比较分析

    彭頔李智贤曹珠程起群...
    487-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评判金枪鱼不同等级肌肉的品质差异,满足市场对其分级消费需求,以国内市场流通中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大目金枪鱼(T.obesus)两种主要金枪鱼的腹部肌肉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经验质量分级(A、D级)为标准,对其新鲜度、营养、色差、质构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金枪鱼A级的挥发性盐基氮数值(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显著低于D级(P<0.05),A级新鲜度更高.两种金枪鱼不同等级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均含有较高的蛋白质(22.29%~23.77%).氨基酸组成上,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在12.14~14.44 g·100g-1,占氨基酸总量的38%以上.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和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均在国际规定水平之上. A级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D级(P<0.05),黄鳍金枪鱼A级显著高于同等级的大目金枪鱼(P<0.05),为大目金枪鱼的2.39倍.在色差指标上,两种金枪鱼A级与D级的肌肉色差差异显著(P<0.05).大目金枪鱼A级的肌肉弹性和咀嚼性最高,黄鳍金枪鱼A级肌肉的胶粘性和剪切力显著高于其他指标(P<0.05).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粗脂肪、色差、弹性、咀嚼性及TVB-N作为金枪鱼等级划分的重要判定指标,为金枪鱼质量等级的精准划分及产品精深加工利用的分类指导提供了科学依据.

    黄鳍金枪鱼大目金枪鱼TVB-N营养成分色差质构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气候变化对大洋性鱿鱼影响的研究分析

    刘金立陈新军
    496-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洋性鱿鱼是海洋中重要的经济类群,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获取的文献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与CiteSpace软件的共现分析、聚类分析与突变检测等分析方法,对该主题1991-2021年的年度发文量分布、作者及研究机构组成与合作、研究主题演变及热点展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总体呈现动态递增趋势;主要作者间合作密切,形成分别以中国上海海洋大学CHEN X J(陈新军)等、美国缅因大学CHEN Y(陈勇)等、西班牙海洋研究所PIERCE GJ等以及葡萄牙生物资源研究所PEREIRA J等为核心的4个合作关系密切的作者群,并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主要研究机构中,英国南极调查局、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阿伯丁大学、西班牙海洋研究所、戴尔豪斯大学等机构的国际合作能力较强;主要研究国家或地区方面,美国、德国、日本、中国大陆、英格兰等为该主题的主要研究力量.当前该主题的研究热点共分为5个方面:1)气候变化对大洋性鱿鱼资源种群动态的影响;2)基于生态系统的鱿鱼渔业管理策略研究;3)气候变化对大洋性鱿鱼的生活史影响;4)气候变化对大洋性鱿鱼栖息地影响;5)气候变化对大洋性鱿鱼海洋环境适应性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大洋性鱿鱼气候变化文献计量学知识图谱研究热点

    鱼类低温适应性机制与抗冻蛋白的研究进展

    王彤陈生熬刘一萌隋智海...
    509-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度对调节鱼类的生物功能至关重要,长期生活在极端寒冷环境中的鱼类通过发生适应性进化而存活下来,抗冻蛋白的产生是其中最重要的适应性特征之一.为全面了解鱼类的低温适应性机制研究进展,首先从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和免疫系统3个方面阐述了低温水环境对鱼类的基因表达和激素分泌的影响,以及对机体代谢过程的整体影响;其次,从鱼类的生理适应和进化适应两部分综述了鱼类的低温适应性机制;最后,详细阐述了抗冻蛋白的研究起源与结构特性、克隆与功能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现状表明,利用组学方法可以研究低温胁迫下鱼类的代谢途径和分子信号通路,在生物整体水平上分析低温适应机制;利用该方法,已经挖掘了多种低温耐受功能基因.由于不同鱼类及其温度适应性存在差异,未来还需要开展更多基础性研究工作.

    低温适应性抗冻蛋白克隆功能鉴定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