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刘永平

季刊

1003-7721

wyhz@public.wh.hb.cn;wyhz@whcm.com.cn

027-88068303

430060

武汉市武昌解放路255号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Journal HuangZh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China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武汉音乐学院主办的学术性音乐理论刊物,在海内外音乐学术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组稿语

    毕明辉
    4页

    音乐海洋史研究人文转向的跨文化启示——兼评《早期现代英国航海中的海上音乐家和表演者:航海中产阶级的生活》

    毕明辉夏烨李蓓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自詹姆斯·赛斯(James Seth)的著作《早期现代英国航海中的海上音乐家和表演者:航海中产阶级的生活》入手,就其挑战传统航海史书写的学术史创新之处,反思音乐及其表演活动与海洋文化的关系.该书既强调音乐依水而动、依人而往、依商而换等互动过程中所发挥的文化符号和心理投射等重要作用,又以声音在场的方式揭示海洋生态对文化生态的特殊影响.该著作难得一见的研究视野,是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延伸,在结合全球史和微观史等新史学写作路径之余,也反映了作为个体的人与作为整体的历史,二者在文化因水而联通的全球进程中的多元联系,为跨文化研究如何将海洋人文的作用融入其中提供了启示.从中窥见海洋史研究的人文转向,为音乐学研究由传统陆地文化与江流文化为主体向以海洋文化为核心的扩大与转型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海洋音乐史蓝色人文全球史全球音乐史跨文化研究

    "声音山海经":探问音乐地理学研究路径的新可能——兼论水域与人类音乐关系的研究现状

    葛戈
    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将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与流动性的理论框架引入音乐学研究,不仅在探讨水域与人类音乐关系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亦深入探索音乐的地域性和区域性,拓展音乐学研究的视阈,发挥交叉学科的潜力.对音乐地理学的尝试构建,既是水域人文地理与人类活动紧密关系的整体论自生的实然状态,又具有历史地理学、历史流域学、流域人类学等跨学科的基本属性.基于流动性的理论框架,分析音乐作为文化现象在多文化语境下的流动性和适应性,揭示流动性理论为理解水域与音乐的关系所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对研究视角、研究场域、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面向新样态的音乐地理学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长江文化特征提出建构新"声音山海经"的愿景.

    音乐地理学水域音乐学海洋史人文转向

    海上音乐叙事诗——航船平民音乐家的故事

    詹姆斯·赛斯刘孟凡
    31-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詹姆斯·赛斯《早期现代英国航海中的海上音乐家和表演者:航海中产阶级的生活》一书第二章的重点是平民表演者,包括职业乐手和爱好者.平民表演者须适应不同的观众、表演空间和表演条件,他们在向政要和贵宾表演展示时,即是英国文化的使者.第二章既讨论了职业表演者,也涵盖了从事乐器演奏、歌唱和戏剧表演等船上更为休闲娱乐活动的船员.在勾勒海上平民表演者的身份、活动与行为的同时,传递出更为丰富的音乐文化与海上生活.

    平民表演者船上音乐海上戏剧船上演奏歌唱舞蹈

    频谱音乐:新模型、新思路

    聿格·笛弗尔斯特拉斯堡当代音乐研究团队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根据聿格·笛弗尔(Hugues Dufourt)于2024年4月在上海音乐学院"当代作曲家眼中的当代音乐"系列讲座所讲授的第一讲内容整理而成.作为"频谱音乐"(Musique Spectrale)这一术语的提出者,笛弗尔亲自论述了该流派在早期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具体的音乐实践.文章以频谱音乐发展初期的观念和技术条件为基本出发点,站在人类声音观念发展史的宏大角度上,说明了频谱音乐诞生的先决条件及其核心理念.文章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示出对声音与听觉的基本认识;随后,在依次论述了"确立新声音范式的三个连续阶段"和"作为声音建模先决条件的信息处理"后,整合并举例说明"频谱音乐"的具体意涵.

    频谱音乐模型声音观念信息技术聿格·笛弗尔

    听觉悖论:聿格·笛弗尔的声音观念与创作实践

    王梦琦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作曲家聿格·笛弗尔(Hugues Dufourt)曾指出"听觉悖论"(paradoxe d'audition)是频谱音乐的第一个模型,强调了"听觉悖论"在频谱音乐创作中的首要性.文章所探讨的问题即围绕"听觉悖论"展开,论述了它对笛弗尔声音观念及音乐创作的影响.作者首先论述了"听觉悖论"的涵义:广义的"听觉悖论"指听到的声音与客观不相符合的普遍现象;狭义的"听觉悖论"指的是让-克洛德·里塞(Jean-Claude Risset)的"合成声音目录".接着论述了约翰·乔宁(John Chowning)对里塞"听觉悖论"的具体运用赋予其创作模型的意义,以及里塞、乔宁的科学研究发现及计算机音乐创作在何种层面影响了笛弗尔的声音观念进而对它的运用更加广泛.最后,文章对笛弗尔的音乐创作进行概述,并举例说明其作品中对"听觉悖论"的直接运用与艺术化处理.

    听觉悖论聿格·笛弗尔模型频谱音乐

    被书写的"当下史"——谈频谱音乐研究之英、法概况

    杨珽珽
    6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频谱音乐的诞生,音乐家对它的研究就一直被视为当代音乐研究的前沿.21世纪以来,中国对频谱音乐的关注与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多数学者还是以英文资料作为文献参考.实际上,由于频谱音乐发轫于法国,且其本身又具有物理学、计算机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背景,因此视角广泛且富有深度的法语文献是众多英语研究的基础.国内学界囿于语言,对法语类研究知之甚少,对英语学界的研究也缺少整体观察视角.文章对英、法学界的频谱研究概况分开进行介绍,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不同分类,在呈现频谱音乐研究英、法概况的同时,梳理出两大类研究各自的观察路径与特点,以及它们内在的相互关联与影响.

    频谱音乐英语类研究法语类研究

    重洋路远箫韵存——顾子仁与民国时期中国民间音乐域外之传介

    宫宏宇
    7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顾子仁作为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的创始人和主要推动者之一,不仅在1920至1950年代的国内学生界叱咤风云,在世界学生基督教界也享有极高的声誉.自1920年代起,他在全球近五十个国家巡回演讲达三十余年.出身于教会学校,但"酷嗜"中国民间音乐的顾子仁"每于公开演讲之先,出其袖中所藏的短箫,当众吹奏一曲".顾氏在域外吹奏的曲目均来自其1928年编辑出版的中英文歌(乐)曲集《民间音乐》.虽然顾子仁是民国时期最早将中国民间音乐传播域外者,也是最得力且最有影响者,但国内外学界无论对其人或其在海外传播中国传统及民间音乐之事工都没有专门的研究.文章拟通过稽查中西文档案文献,北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亚、新加坡及印度当时之新闻报道,搜罗海内外有关的研究来对顾子仁在海外介绍中国民间音乐之史实及其影响做一陈述.

    顾子仁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民间音乐海外中国音乐研究域外传介

    大胆质疑更需小心求证——与黄大同《曾侯乙编钟是否有"(甫)—曾体系"之验证》一文商榷

    金世余柴世敏
    9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大同先生在其《曾侯乙编钟是否有"(甫)—曾体系"之验证》一文中对"(甫)—曾体系"的存在提出质疑,认为黄翔鹏先生是采用拼接不同层组的钟体音列作为证据来论证"(甫)—曾体系"的律学涵义;黄翔鹏先生论证"(甫)—曾体系"的证据属于人为编创而非证据事实.文章认为,黄翔鹏先生的曾侯乙编钟律制研究是建立在对我国传统音乐理论进行长期思考与实践基础上的综合认识;"(甫)—曾体系"的提出是一个多重证据相互印证的综合论证结果.黄大同先生存在曲解黄翔鹏先生列出"曾侯乙钟每钟两音(甫)、曾关系示意图"的真实用意;混淆"(甫)—曾体系"律学层面的"理论十二音结构"与乐学层面的"钟体十二音位结构"之间的关系;主观臆断曾侯乙编钟"理论十二音"生律方式等方面问题.

    曾侯乙编钟黄翔鹏(甫)—曾体系理论十二音结构钟体十二音位结构

    画外有音:《申报》收音机商业图像研究(1923-1949)

    林媛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认为,《申报》中的收音机商业图像记录了一种来自西方的、作为媒介的"物",是如何进入中国社会,并逐渐渗透至中国文化体系内部,通过迎合与操弄具有传播势能的文化符号、社会性别期许、家庭革命理想等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思想资源,实现了社会生命的增量与扩容.收音机商业图像记录了广播是如何参与并形塑女性从"听者"到"歌者"的转变,预示了中国家庭的"原子化"走向.在观察者的视野中,"物"犹如"棱镜",通过其美丽的"光谱",可以观察人、时代、社会..

    申报收音机商业图像女性家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