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刘永平

季刊

1003-7721

wyhz@public.wh.hb.cn;wyhz@whcm.com.cn

027-88068303

430060

武汉市武昌解放路255号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Journal HuangZh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China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武汉音乐学院主办的学术性音乐理论刊物,在海内外音乐学术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中国音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栏主持人语

    喻辉
    4-5页

    编写诗乐大音乐史的理想与实际困难:我的个人体会

    林萃青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是作者基于在《牛津手册:中国与海外华人音乐》中发表的"中国人为什么、又如何唱《诗经》歌曲?"(Why and How Do Chinese Sing Shijing Songs?),以及正在写作的《孔子之歌:中国诗乐的大历史描述》(Confucius's Songs:A Global History of Chinese Shiyue)一书有关编写诗乐大音乐史的理论建构和相关思考.作者突破了对传统诗乐历史认知的框架,以"大历史"的理念观照诗乐和格里高利圣咏历史发展的异同,为当今理解诗乐提供了新路径.

    诗经诗乐大历史大音乐史格里高利圣咏

    中国音乐研究的新方向:多学科性、中间性与参与性

    施祥生喻辉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探讨了当代中国音乐研究的前景,并提出一种作为研究者们的交会点的中国音乐研究视角,这些研究者代表的位置和观点本质上是"中间的"(介于不同学科之间;介于研究顾问和读者之间;调解历史、文化或语言的鸿沟等),有时甚至是多重的.这意味着研究者面对着的是一种明确的"凌乱"现实,研究者们需要通过合作、跨领域阅读、翻译和咨询,积极构建桥梁,并不断地从更多的个体探究向共享焦点转变,然后再回到个体探索.文章还概述了一些为了加强研究者们的"中间性"所可能采取的具体步骤措施.

    中国音乐研究多学科性中间性参与性核心

    蜀派琴家张孔山生平及其琴学传承述考

    章华英
    2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孔山是晚清蜀派古琴的代表性人物,因所传七十二滚拂《流水》而声震天下.然因史料所阙,有关其生平及古琴传承等问题,长期以来含混不清之处颇多.该文依据相关史料,认为张孔山早岁曾师从浙人冯彤云学琴,为贡生,后因事逃名而出家入道.清咸丰初年寓汶川川主宫,后往都江堰城隍庙、青城山为道士,乃道教龙门派丹台碧洞宗传人.晚年寓成都康公庙,协助唐彝铭审订《天闻阁琴谱》.据地方志记载,张孔山于同治九年(1870)卒.其古琴传承主要有新都魏氏、华阳顾氏、成都叶氏及青城山道士群体,此外还有谭石门、欧阳书唐、唐彝铭等.其中尤以华阳顾玉成及成都叶介福一脉,影响尤深.张孔山因其独树一帜的琴风,蜀中从学者众,对晚清以后乃至现当代蜀地古琴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张孔山古琴蜀派顾玉成叶介福

    张孔山琴曲艺术发展管窥——兼辨《重修成都县志》张孔山卒年之谜

    丁霓裳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扼要论述了清代著名琴家张孔山之琴学贡献,并对《重修成都县志》中张孔山卒年之疑点进行了辨析.再以张氏传谱《高山》《流水》谱本之演变,探讨了张孔山卓越的创造精神以及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

    张孔山琴学高山流水

    "十通"乐类的分类沿革及其意义

    温显贵樊丹
    4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通"是中国古代有关典章制度方面十部政书的统称,共计2714卷,因为都分门别类地搜集、梳理了各有关典章制度的来龙去脉,清晰、连贯而又有层次,被视为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资料渊薮.就音乐史料来看,"三通典"系列的"乐典"、"三通志"系列的"乐略",记载了上古至乾隆中期的音乐发展线索,"四通考"系列中的"乐考",则又着重考证了上古至清末宣统的音乐发展过程.作者选择"十通"中所载的乐类分类沿革做比较研究,探讨了乐类史料的分类沿革及其意义,对于建立我国历代音乐发展流变的基本认识应当有所助益.

    十通政书乐类分类沿革音乐文献学

    "第三帝国"流亡上海的难民与中国音乐的关系

    索菲·菲特豪尔王刊
    59-70,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亡在上海"是许多学科的研究课题,各学科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它体现了"文化震惊"(Kulturschock)和陌生感,另一些学者则强调着犹太难民与中国人特别友好的关系.该文从第一种观点入手,解析了流亡上海的难民对日常生活中中国音乐的轻视态度、流亡音乐演奏家和音乐学家对中国音乐的重视与尊敬,及流亡作曲家对中国现代音乐的贡献,从而准确而详实地展现"第三帝国"时期难民音乐家在上海期间与中国音乐的关系.

    流亡音乐研究中西音乐交流史音乐上海学

    育才馆《雅乐讲义》的编撰及其理论倾向

    吴昊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雅乐讲义》是阎锡山所办地方行政专修学院"育才馆"雅乐专修科的教材,它的产生与地方政府的文化传播、政治需求及阎锡山的"尊孔复古"思想紧密相连,亦代表了20世纪上半叶民国时期一个区域对雅乐传承的官方态度.该文以对《雅乐讲义》内容的梳理为基础,明确雅乐科所传授的构成"雅乐理论"知识系统的主体框架,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溯源和文本撰述方式的解读,探寻讲义编撰者自身学养基础与思想倾向对特定时期雅乐建构方式的影响,进而对近代雅乐传承文本的成书宗旨、内涵实质、历史境遇和学术价值加以认知.

    雅乐讲义育才馆雅乐专修科祭孔雅乐邱之稑杨树森

    汉代音乐职官演变及其音乐制度史意义

    白少雄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承秦制是秦汉乐官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但由于秦代资料的缺失,致使该问题一直悬而未决.随着出土资料的不断问世,为此现象的梳理提供了可能.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汉代不仅沿袭了秦朝主要乐官的架构,还增设了新乐官.特别是武帝之后,乐官的音乐职能更为纯粹,同时,整合左乐、外乐等机构职能归入乐府,使之与太乐成为汉代的主要音乐机构.这种改造使汉代乐官成为后世乐官的渊薮,凸显了音乐娱乐生活的作用,对后世音乐职官设置及古代音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汉承秦制乐官音乐制度乐府太乐

    羌族传统器乐多声部音乐探析

    刘雯
    8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羌族传统器乐多声部音乐有羌管合奏、唢呐合奏、羌笛与口簧合奏等形式,作者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后认为:羌族传统器乐多声部音乐是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器乐化再现;乐手们先学基本腔调再学其他腔调,先学哼唱配合再学乐器配合,凸显出羌族人的有序传习理念;从羌族口簧乐曲《婆媳对话》中多声部思维的萌芽,羌笛的双管中隐射的"双音"思维,到羌管乐手明确的高低音相互交替的"波浪交替式"多声结构观念,及羌族唢呐乐手立足本族群的多声音乐观念去吸收、涵化外来音乐文化的历程,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羌族传统多声部音乐的发展历史;羌族与相关族群中的相近音乐观念、相似乐器、同宗音调等,正是各族群在长期的交融互动中形成的文化认同.

    羌族传统器乐多声部音乐羌笛羌管口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