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陈焕春

双月刊

1000-2421

hnlkxb@mail.hzau.edu.cn

027-87287256

430070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属国家科技论文统计刊源之一。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报道,《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是被引频次最多的十大农林期刊之一。《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被国际著名的数据库CAB,AGRIS,AGRICOLA收录,是美国《CA》、俄罗斯《文摘杂志》、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dex》、英国《ZA》等文摘期刊的重要刊源,国内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和所有农业文摘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均收录本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添加微塑料和水稻秸秆对典型农田土壤CO2排放的影响

    胡思晗南倩茹温丽莲赵丽娅...
    219-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微塑料污染对水稻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采集3种典型农田土壤(水稻土、红壤和潮土),进行70 d室内培养试验,每种土壤设置对照(control check,CK)、添加微塑料(polyethylene,PE)、添加水稻秸秆(rice straw,RS)、添加微塑料和水稻秸秆(rice straw-polyethylene,RS-PE)4个处理,测定各处理土壤理化性质、CO2释放量、可溶性有机碳(soluble organic carbon,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含量.结果显示:3种土壤中PE和RS-PE处理下70 d 内CO2累积释放量大小为潮土>稻土>红壤.与CK处理相比,RS处理后3种土壤CO2累积释放量均显著增加,PE处理后红壤和潮土中CO2累积释放量显著增加.添加微塑料和水稻秸秆提高了3种土壤DOC和MBC含量,促进土壤有机碳矿化.3种土壤中平均相对分子质量(E2/E3)值依次为水稻土>红壤>潮土;且添加微塑料和水稻秸秆提高了土壤DOC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芳香性和疏水性.3种土壤有机碳矿化均与DOC E2/E3呈显著负相关,且水稻土和潮土有机碳矿化与DOC芳香性(SUVA254)和疏水性(SUVA260)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和水稻秸秆还田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矿化.

    微塑料土壤水稻秸秆有机碳矿化CO2排放

    一种新发大豆根腐病的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黄智星李月丁洁欣林海蔚...
    229-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在广东新发现的一种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该病的有效杀菌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罹病大豆植株的根部和茎基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并通过形态学和3个基因(rDNA-ITS,TEF-1α,RPB2)的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再将该病原真菌接种到原发病大豆品种桂夏2号的根部和茎基部,测定其致病性和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氮源、pH、光照、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结果显示,分离到2株具有不同特征的真菌,分别鉴定为新孢镰刀菌(Fusarium neocos-mosporiellum)和镰状镰刀菌(F.falciforme),后者是在我国广东大豆上的首次报道;接种试验显示,这2株真菌单独或混合接种均可引起与田间自然发生的大豆根腐病相似的症状;新孢镰刀菌(F.neocosmosporiellum)在28℃、pH 7条件下生长最快,可以有效利用多种碳氮源,乳糖和蛋白胨为最佳碳氮源,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1℃(水浴10 min);镰状镰刀菌(F.falciforme)在25℃、pH 7条件下生长最快,碳氮源利用能力强,以乳糖、蔗糖和麦芽糖为最佳碳源,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孢子致死温度为54℃(水浴10 min);不同光照处理对2个菌株的菌丝生长无影响;杀菌剂咪鲜胺对2个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强.综上,引起广东新发大豆根腐病的病原真菌为新孢镰刀菌(F.neocosmosporiellum)和镰状镰刀菌(F.falciforme),而这2种真菌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对咪鲜胺敏感,该药剂可作为防治新发大豆根腐病的首选药剂.

    大豆根腐病镰刀菌病原鉴定生物学特征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杀菌剂筛选

    不同抗性枣种质响应植原体侵染的差异研究

    王超许亚茹焦立军薄文浩...
    240-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抗病性枣种质响应植原体侵染的关键生物学途径,通过嫁接侵染法对324份枣种质进行枣疯病抗性鉴定.以筛选到的抗病种质'QS10''UU12''EQ15'和易感种质'中阳木枣''壶瓶枣''鲁枣5号'为材料,分别测定侵染后90、120 d时保存的叶片组织的植原体含量,并通过转录组测序揭示响应差异.结果显示,嫁接感染后抗病种质的植原体浓度水平低且逐渐下降,易感种质的植原体浓度高且逐渐上升.抗病和易感种质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都显著富集在植物病原体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等通路中,并在过氧化物酶体、光合作用途径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存在表达差异.WGC-NA分析发现,脂质磷酸酶、RNA编辑因子 MORF 3、LysM结构域受体样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ty13样等核心基因和抗病种质相关.研究表明,应对植原体入侵时,植物病原体互作、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MAPK信号途径的基因差异表达可能是抗病种质和易感种质响应差异的原因;抗病种质中过氧化物酶体相关的基因上调表达,光合作用的基因受植原体入侵的影响较小,可能有助于能量代谢的正常进行和氧化还原的平衡,增强其抗病性,黄酮类、萜类等次级代谢产物可能在消除活性氧的危害方面发挥作用.

    枣树枣疯病植原体互作次生代谢物WGCNA

    火龙果果实心腐病病原鉴定及初始侵染点研究

    王信入黄玉晴范雪婷秦永华...
    253-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有效防控火龙果心腐病,以田间果实心腐病分离菌株为材料,采用ITS基因序列分析以及室内、田间活体接种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确定初始侵染点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火龙果心腐病在田间导致部分幼果黄化脱落或幼果果皮提前转红,果实内部褐变腐烂.经分离、鉴定明确所获得的致病菌株为桃吉尔霉Gilbertella persicaria.病原菌的初始侵染点为雌花的柱头,孢囊孢子可直接或通过花粉带菌定殖在雌花柱头上,随着授粉授精、果实发育造成心腐.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5,光照不利于产孢.以上结果表明,桃吉尔霉可通过侵染柱头引起火龙果心腐病.建议在授粉后及时割除花瓣或进行药剂防治,减少初侵染源量从而减轻桃吉尔霉对火龙果果实的为害.

    火龙果心腐病桃吉尔霉侵染点定殖

    万寿菊花瓣叶黄素含量与颜色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吕桂芳臧运平彭逸陶正国...
    261-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一种快速测定万寿菊(Tagetes erecta)花瓣叶黄素含量的方法,利用色差仪测得万寿菊花瓣的亮度值L*、红绿值a*、黄蓝值b*,并计算a*/b*、(a*/b*)2、色度值、色调值和色光值等颜色系数,同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结合HPLC法测定花瓣叶黄素含量,分析叶黄素含量与这些颜色系数的相关性,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万寿菊花瓣叶黄素含量与a*、a*/b*、(a*/b*)2、色调值和色光值极显著相关;用三次函数模型构建的万寿菊叶黄素含量与a*值之间的回归方程拟合程度最高,且叶黄素含量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基于a*值构建的三次函数模型可以快速、无损预测万寿菊花瓣叶黄素含量.

    叶黄素万寿菊色差仪颜色系数回归分析

    日光萎凋对不同鲜叶嫩度与茶树品种加工红茶品质的影响

    曹诗雨吴转容廖凯丽王萍...
    270-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日光萎凋对不同鲜叶嫩度与茶树品种加工红茶品质的影响,对红茶适制品种、绿茶适制品种、红绿兼制品种等不同品种以及1芽1叶、1芽2叶等不同嫩度鲜叶进行日光萎凋处理.结果显示:日光萎凋对不同鲜叶嫩度与茶树品种加工红茶品质的影响不同.1芽2~3叶及以下嫩度原料萎凋过程叶片损伤较少,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分别降低1%、6%、8%和11%、19%、14%,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5%、13%和11%,茶黄素含量较高,其中1芽3叶和1芽4~5叶红茶茶黄素含量显著增加32%和10%.结果表明,日光萎凋对1芽2~3叶及以下嫩度原料处理效果明显,适合本身花果香较弱的茶树品种,加工红茶花果香浓郁的品种没有必要进行日光萎凋,白化和紫化品种不适合日光萎凋.

    鲜叶嫩度茶树品种日光萎凋红茶品质

    牛支原体冻干保护性物质的初步筛选

    张译升张森刘国兴刘希健...
    282-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求牛支原体冻干菌的有效保护性物质,利用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通过检测冻干后牛支原体HB150的活菌数,筛选并评价脱脂乳、蔗糖、甘露醇、葡聚糖、海藻糖、尿素、BSA、赖氨酸等物质对牛支原体冻干后活菌率的影响,并最终确定不同保护制剂的最佳浓度及配比.结果显示,最佳的冻干保护剂配比(m/V)为:脱脂乳15%、蔗糖4.0%、甘露醇4.0%、葡聚糖3.0%、海藻糖2.0%、尿素1.5%、BSA 1.0%、赖氨酸0.3%.该配方于-40℃、12 Pa条件下冷冻干燥20 h,能够保持牛支原体的最高活菌率,达到(55.2±2.1)%.结果表明,所筛选的动干保护剂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以应用于牛支原体的实际冻干操作.

    牛支原体冷冻干燥保护剂正交试验疫苗

    N-乙酰转移酶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毒力相关特性的影响

    马天雨石富强刘欣张永安...
    28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N-乙酰转移酶(NAT)在无乳链球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同源重组法构建野生株HN016的nat基因缺失株Δnat,并比较野生株和缺失株的生长、形态、黏附入侵细胞能力、抗吞噬能力、全血存活能力和致病力.结果显示,Δnat的溶血能力降低,并且nat缺失导致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脑细胞的黏附和入侵能力下降,并增加了细菌对血液杀伤和吞噬细胞吞噬的敏感性.罗非鱼感染试验结果显示,nat基因缺失株Δnat(2×108 CFU/尾,致死率为36%)对罗非鱼的致死力显著低于野生株HN016(2×108 CFU/尾,致死率为85%).罗非鱼感染12 h后,与野生对照株相比,Δnat突变株在血液、脾脏和脑组织中载菌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N-乙酰转移酶参与无乳链球菌抵抗宿主血液和吞噬细胞的清除,并协助细菌对罗非鱼组织的入侵和定植.

    无乳链球菌N-乙酰转移酶基因缺失生物学特性罗非鱼

    湖北省稻虾养殖模式下小龙虾农药残留与风险评估

    杨秋红皇甫鑫郑瑜董靖...
    297-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摸清湖北省稻虾综合养殖模式下小龙虾农药残留情况,调查了湖北省稻虾综合养殖区19种农药的残留水平,并根据残留结果分析小龙虾农药来源,对稻田小龙虾的生态风险和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选取的22个稻虾养殖采样点中,水体中共检出3种农药,分别是β-六六六,δ-六六六和异狄氏剂,其中7个采样点为生态高风险,但多是由早期环境残留所致.小龙虾样品中共检出4种农药,其来源与水稻施药有关,其次与小龙虾投入品饲料也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小龙虾膳食风险值排序,依次为六氯苯>HCHs>滴滴涕s>二甲戊灵,膳食摄入风险在0.002%~0.206%,因此调查的湖北省稻田养殖中小龙虾农药残留水平在安全范围内,但仍要持续关注农药的多途径暴露和长期暴露对小龙虾的潜在膳食风险.

    稻虾养殖小龙虾农药风险评估膳食风险

    无乳链球菌与小鼠巨噬细胞互作转录组测序分析

    杨岚张永安周洋
    307-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巨噬细胞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却能在巨噬细胞内存活并以巨噬细胞为载体入侵中枢神经系统.为解析无乳链球菌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机制,将无乳链球菌HN016与RAW264.7共孵育,提取胞内细菌RNA后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Gene Ontology(GO)及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于体外将HN016与罗非鱼原代巨噬细胞孵育,提取胞内细菌RNA,并利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验证目标基因(包括:sip、fbsA、cylB、cylD、cylE、neuA、cpsB和cfb)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无处理组相比,共筛选到1 215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其中896个上调基因,319个下调基因.GO富集结果显示,DEG在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和细胞组分3大类中均显著富集.KEGG富集结果显示,显著富集通路主要为ABC转运体、核糖体和群体感应等代谢途径.在DEG中,筛选到无乳链球菌毒力相关基因27个,包括fbsA(+8.65)、sip(+6.28)、cylD(+4.93)和cfb(-4.65)等,并利用qPCR验证RNA-seq结果,二者数据一致.而检测罗非鱼原代巨噬细胞内存活细菌的转录水平发现其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小鼠巨噬细胞的相似.因此推测,无乳链球菌在被巨噬细胞吞入后,巨噬细胞内的有害环境增强了无乳链球菌的信号传导机制,刺激了无乳链球菌的能量运输和对巨噬细胞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代谢的能力,并且提高了毒力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无乳链球菌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胞内存活次生代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