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忠云

双月刊

1008-3456

hnwkxb@mail.hzau.edu.cn

027-87287129 87287002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倡导学术创新,坚持高标准的学术质量与出版质量。本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与农村、农业和农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碳"目标下的农业转型路径: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

    何可汪昊张俊飚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市场演进的视角,结合传统生态智慧、数量型经济增长理论和生态文明思想,文章揭示了"双碳"目标下农业转型的理论渊源,进而分析了农业转型面临的"薄市场"挑战及其成因,提出了依托市场机制驱动农业转型的可行路径.研究认为,按照"双碳"目标要求,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农业既要通过减排和增汇减缓气候变化,又要增强自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尽早关注农业转型可以防范"吉登斯悖论",并降低"双碳"目标实现的社会成本.然而,农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功能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存在价格生成困境,需要通过构建多元市场交易体系,推动农业低碳生产的成本投入与收益获取在边际上维持均衡,并使得以低碳农业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部门的价值与经济社会其他部门的"价值"相均衡.

    经济增长低碳农业交易机制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畜牧业碳减排政策演进——基于452份政策文本的分析

    陈秋红张园园
    1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方法,运用文本分析工具Rost Content Mining 6.0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52份畜牧业碳减排政策文本进行量化研究,探析中国畜牧业碳减排政策的演进过程和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中国畜牧业碳减排政策总体上经历了孕育期、萌芽期、徘徊期和发展期四个阶段,逐渐形成了集生态理念、操作要点、控制手段于一体的畜牧业碳减排政策体系;纵观其演进过程,碳减排政策呈现出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空间特征,政策定位多集中于回应现实的减碳需求,政策工具的应用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政策内容逐渐从模糊向具体演变.今后应精准识别畜牧业碳减排政策的地区适应性,构建健康的畜牧业碳减排制度环境,完善畜牧业碳减排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畜牧业碳减排政策实效.

    畜牧业碳减排政策演进政策文本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定位和政策建议

    高鸣张哲晰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农业力量不断引发各界的关注和思考.围绕"双碳"目标下如何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认为,要充分发挥"双碳"目标导向作用和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作用,针对当前耕地数量质量压力较大、要素减量增效有待加强、科技创新潜力仍需释放、生产经营方式需要转型、相关制度规范亟待健全等重点问题,在思路上,统筹考虑供给安全和减排效果、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在具体措施上,通过提高耕地质量、推动要素减量增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低碳科技供给基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深化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强化部门区域协同、加速形成农业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举措,从要素、产业、制度层面综合发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双碳"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减量增效产业协同制度建设

    低碳视角下农业集约化、绿色化与资源再生化的实现机制研究

    郑玉雨葛察忠于法稳
    3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推动实现农业集约化、绿色化和资源再生化,构建资源节约型、绿色低碳型、生态循环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8年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刻画资源消耗、农业产出、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动态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东部农业"碳达峰"节点出现较早,东北、西部相对较晚;2018年农业碳排放居前三的省份为湖南、黑龙江、河南,居后三的为北京、天津、上海;(2)资源消耗和农业产出之间呈现"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集约化生产模式,但影响力微弱;农业产出和农业碳排放之间"高产出高排放"的情形长期面临农业绿色化的严峻考验;农业碳排放与资源消耗之间呈现"低排放低投入"的资源再生化现象,影响力短期微弱长期较强;(3)推动实现农业集约化、绿色化、资源再生化的关键在于探索降低农业碳排放的多重路径.因此,应强化农业集约化生产,充分发展资源再生化模式,探索形成农业绿色化格局新路径,以此来加快实现碳减排目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碳排放集约化绿色化资源再生化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及协同推进路径

    张明皓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已经成为国家顶层设计和理论关注的重点主题.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包含部分和整体维度、时间和空间维度以及功能和价值维度的统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的实践误区体现在政策制定中的偏向化和分散化、政策执行中的非连续性和强制性以及政策目标设置中的非均衡性和人本性缺失.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的"最优解"必须从政策制定协同、执行协同和目标协同三个层面联合发力,以系统化的协同路径推进新发展阶段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城乡融合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法治"进路

    徐婧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乡村振兴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法治法治建设

    劳动力禀赋、非农就业与相对贫困

    宋嘉豪吴海涛程威特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现实背景,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农村家庭样本,探讨劳动力禀赋对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非农就业在影响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表明:22.8%的农村家庭样本存在收入上的相对贫困;劳动力禀赋对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禀赋特征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其中劳动力数量对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质量特征变量表现出了显著的负向影响;非农就业在劳动力禀赋对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机制中起到中介作用.提出应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适度增加非农就业机会,鼓励农村家庭人力资本开发,建立农村弱势群体的相对贫困识别体系及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

    劳动力禀赋非农就业相对贫困中介效应

    双层经营体制与中国农业现代化

    夏柱智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体制,确保了粮食生产能力的现代化,这突出地表现于国有农场的农业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基于东北建三江垦区国有农场的经验研究表明,该地区历史形成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持续发挥作用,满足了寒地水稻大规模经营所需要的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及资金密集等条件.其内在机制是:在土地租赁制基础上,国有农场作为利益攸关方,有义务、有动力为家庭农场提供发达的社会化服务;同时由于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农业收益的密切关联特征,从事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有自觉服从的内生动力.

    国有农场双层经营体制规模经营寒地水稻

    自我效能感、资源拼凑与农民创业绩效分析

    王雨濛衣晓祺孔祥智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农村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农民创业行为日渐活跃.基于安徽泾县和宁国市多个案例,采用差别复制与逐项复制的方法,从资源基础理论出发,将资源拼凑作为中介变量,建立并探寻创业者自我效能感、资源拼凑与农民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从创业者自身来看,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确会影响创业者的创业行为,并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从企业发展来看,创业者会更多地采取多重措施推动企业成长,实现企业绩效和创业绩效的提升.从多案例对比来看,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创业者,能采取多重举措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且效果显著;创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创业者,虽然采取了若干措施,但达到的效果并不明显,仅能维持企业现有的规模或企业绩效提升缓慢.由此,建议采取培训、引导、政府扶持等措施,积极为农民创业者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创业绩效的提升.

    创业绩效创业自我效能感资源拼凑农民创业者多案例分析

    LCA和DEA法相结合的农业生态效率研究——兼顾绿色认知和环境规制的影响

    黄玛兰曾琳琳李晓云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湖北省单季水稻为例,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水稻生产边界内的相关环境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并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农户农业生态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Tobit和OLS模型分析绿色认知、环境规制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季水稻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2.099.2)农业生态效率均值为0.64.低效率组农户占比为81.08%,均值为0.55;中效率组农户占比为4.86%,均值为0.85;高效率组农户占比为14.05%,均值为1.11.3)农户绿色认知能够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环境规制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影响农户农业生态效率的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市场因素中,家庭人均资产、劳均资本具有正向影响;农业机械投入强度、灌溉用水量具有负向影响,种植面积、户均劳动能力具有正向影响;稻谷商品化率具有负向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通过扩大高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的农户数量、提升农户改善环境质量的责任意识、加强农业绿色生产知识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支撑以及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建设等措施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农业生态效率水稻生命周期评价超效率SBM模型绿色认知环境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