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忠云

双月刊

1008-3456

hnwkxb@mail.hzau.edu.cn

027-87287129 87287002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倡导学术创新,坚持高标准的学术质量与出版质量。本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与农村、农业和农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产业集聚对中国农业净碳效应的影响研究

    田云尹忞昊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我国产业集聚对农业净碳效应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2018 年我国各省区农业净碳效应存在明显差异且两极分化严重;与 2000 年相比,各地农业净碳效应已出现均衡化趋势,整体梯度差异逐渐趋于收敛,高值省份数量增加且变化较大,低值省域数量减少且变化不大.产业集聚与农业净碳效应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二者之间呈现"正N"型关系,即随着农业产业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净碳效应表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三阶段变化特征;从实际影响来看,区域内产业集聚度每提升1 个百分点可促使农业净碳效应量增加 1.621%;除此之外,农业公共投资、农业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正向效应但作用力度要明显偏弱.产业集聚对农业净碳效应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并表现为区域间溢出和区域内溢出.具体而言,邻近地区产业集聚度每提升 1%可促使本地农业净碳效应增加2.286%,而本地产业集聚对邻近地区产生影响后因受反馈作用自身农业净碳效应还会额外增加0.060%.

    产业集聚农业碳排放核密度估计空间杜宾模型溢出效应

    蜂农授粉对油菜产量的技术经济影响及其区域差异

    冷博峰李谷成冯中朝
    11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农户固定观测点 2016-2019 年 15 个省 1069 个油菜种植户2890 个样本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蜂农授粉外部性效果对油菜产量的产出弹性和要素贡献率,并分析了其在平原地区和丘陵山区之间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蜂农授粉对油菜年产量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样本均值处的产出弹性为0.136,仅次于土地(0.861),高于劳动力(-0.009)、化肥(0.043)和其他生产投入(0.076),期间对油菜产量增长贡献为2.885%;各因素对油菜年产量增长的贡献率差异较大,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地、其他生产投入、化肥、蜂农授粉、劳动力;蜂农授粉对油菜年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平原县表现出更高的产出弹性和贡献率.因此,未来应将农业补贴资金适度向蜂业倾斜,加强蜂业知识宣传,引导种植业与养蜂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

    油菜蜂农授粉产出弹性贡献率

    水库移民多维介入型贫困的动态测度与致贫因素研究

    赵旭陈寅岚
    128-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改进的A-F多维贫困测算方法与搬迁前后移民贫困状态的变化相结合,构建了"多维-动态"的介入型贫困测度体系,利用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生计跟踪监测数据,对移民多维贫困指数和致贫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库移民虽已摆脱高维度数贫困,但仍陷入低维度数贫困;工程建设并没有引发严重的冲击型贫困,然而水电开发也没能有效地缓解持久型贫困;搬迁前后移民所处的贫困维度有明显改变,且不同致贫因素对各类动态贫困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据此提出了完善非自愿移民贫困识别与退出机制,区分贫困各维度并精准施策,创新水库移民安置模式,将移民后期扶持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有机衔接等建议.

    介入型贫困多维动态贫困测度水库农村移民乡村振兴

    法律实践与乡村秩序体系的建构——基于韩村土地承包费纠纷的考察

    黄政黄家亮
    138-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秩序何以维系"一直是基层治理的核心议题,通过考察韩村村集体与村民间的土地承包费纠纷,着力探讨法律在乡村中的运作实践和乡村秩序体系的建构.研究结果表明,法律运作逻辑与农民认知间存在明显差异,农民持有整体性的权利义务观,法律则遵循局部性的权利义务观,导致双方往往对同一事实形成不同判定并产生分歧,降低了农民对法律的效果认同.法律在乡村的实践过程呈现出"运动式"特点,强制的法律只能实现对乡村一时的主导,一旦退出村庄,情理便再度兴起,由此形塑出"情理长期在场、法律间歇主导"的乡村秩序体系,在建构乡村双重治理规则空间的同时也影响着纠纷的现实走向与结果.当前村治困境部分源于国家使用法律来改造既有的乡村秩序体系,却难以保证法律的执行效果,未能建立起法律的权威,鉴于此,要建立起有效的法律执行体系,保证法律被彻底贯彻,强化在农民生活中的效用发挥.

    乡村秩序体系情理法律土地承包费运动式法律

    产权改革背景下农村集体成员权的权利结构与功能实现

    肖盼晴
    146-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体成员权是复合型权利,主要包括共益和自益两方面的功能.农村集体产权的权能拓展使成员自益权得以实现,但也使集体成员的身份性权利和财产性权利日益分离,自益权和共益权之间的张力越来越大.最突出的表现是产权改革后农民集体由封闭变开放,集体成员身份多样化、集体事务管理趋于复杂化,对农村治理体系产生重大冲击.自益权属于实质性权利,是实现成员权经济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的主要途径;而共益权属于程序性权利,以实现成员责任的承担为主要目标.为了实现集体成员权财产和身份方面的双重功能,集体产权改革进程中应实现权利到责任的转变,通过责任机制的构建实现成员共益权,保障集体成员权功能的发挥.

    集体成员权集体产权自益权责任型共益

    生态财产权的类型化建构与制度表达

    陈宝山
    152-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有效保护生态产品供给主体财产利益的要求,引入生态财产权概念,从外在和内在的类型化两个方面单独探讨供给主体生态产品财产利益的财产权建构.研究认为,生态财产权是供给主体对所供给生态产品的财产权利,是自然资源财产权的结构延伸以及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补充,有坚实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基础.此外,在类型建构的基础上,应遵循权利演进逻辑,以生态产品供给的需求、界分技术的支撑和利益结构的变化为限度,从单项和整体两个方面拓展生态财产权的类型,明确其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内容,实现其内在和实质的类型化建构.同时,完善生态产品的登记认证、抵消和移转制度,为生态财产权的生成和实现提供关键的制度保障.

    生态产品财产利益财产权类型化

    制度变迁与社会共识的分析框架——基于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分析

    田双清姜海陈磊
    162-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社会共识视角审视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为推进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制度变迁与社会共识存在相互作用、动态演进关系,通过交易成本的负向效应,社会共识在制度变迁的"收益—成本"动态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制度变迁引致的制度环境变化通过"个体认知—群体共识—社会共识"过程反作用于社会共识.另外,《土地管理法》修订(修正)历程表明,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社会共识经历了"匮乏—显化—强化"三个演化阶段,新发展阶段下,深化改革共识持续发酵.基于此,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应从事前、事中、事后环节逐步突破改革社会共识中存在的困局,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巩固制度改革思想基础;推动行动共识,破除制度改革利益藩篱;逐步形成一般化的制度共识,强化制度改革监督保障,为深化改革提供有利的共识基础.

    制度变迁社会共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国家治理

    土地配置扭曲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城镇化不平衡发展的视角

    张建平葛扬
    172-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土地市场配置扭曲的视角,探究中国城镇化不平衡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理论分析表明,土地市场扭曲的制度保障征地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激增,大批失地农民未能获得公平的失地补偿;土地市场扭曲在扩大城市面积的同时,并未使农村失地劳动力有效转移入市,导致城镇化不平衡发展,土地入市后的增值收益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均,最终拉开了城乡收入差距.利用 2003—2017 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土地市场扭曲的指标,实证检验发现土地市场扭曲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并验证了土地市场扭曲主要通过城镇化不平衡发展这一影响机制拉开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应摒弃"以地谋发展"方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保证农民获得市场机制下公平合理的失地补偿,完善入市收益合理分配机制.

    土地市场扭曲城镇化不平衡发展城乡收入差距

    英文摘要

    182-192页

    学报画廊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