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王泽龙

双月刊

1000-2456

pressmarket@163.com

027-67863426

430079

武昌桂子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为基本依托,与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主要发表校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刊登历史学、文献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论以"中国"作为方法论:基于人民研究路径的分析

    何艳玲张雨睿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学术己任,系统反思"中国"作为方法论的意义与操作路径尤为必要.以中国作为方法论,不只是将中国作为研究的背景或研究的对象,更是作为提出命题、建构理论、选择方法、确定路径的前提和关键.以人民研究为例,可以呈现以中国作为方法论的具体操作路径,即,从探寻具有中国基因的鲜活概念开始,到"在田野"研究方法的具体使用,再到"从田野见制度"的理论结构化全过程.

    中国方法论人民研究田野

    国家建构视角下基层负担过重的结构性困境:理论与个案分析

    张长东夏江浩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政府负担过重问题近年来引发了政策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现有文献从科层体制、形式主义、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展开研究.我们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基层政府负担问题置于历史变迁背景之下,从国家权力下沉及其背后的国家建构策略的变迁视角出发,重新反思这一问题.通过对L镇机构改革及其实际效果的深度个案分析,本文发现这一旨在强化乡镇政府能力、减轻其负担的改革却未能有效强化乡镇政府能力反而加重了其负担.究其原因,在于机构改革本身存在放责多于放权、乡镇无力承接放权以及运动式治理削弱专业化治理,以及村两委自治能力不足等.本文结合制度漂移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其背后机理,并探讨了其对国家建构微观策略的理论意涵.

    基层政府负担国家建构制度漂移机构改革

    个人破产免责的制度功能

    李忠鲜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债务豁免是个人破产法的核心要素,它具有拯救困境债务人、调节经济风险和实现公共政策三大功能.破产是道德无涉的价值中立事件,剩余债务免除符合现代伦理,它不仅重申了《民法典》的民本特质,还在彰显人格尊严的同时,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再释放.通过适当的风险分配,破产债务豁免制度得以稳定交易预期,客观上形成了对公司有限责任制度的有益补充,避免自然人的财产被无限追索.个人破产法并不必然导致逃债风险,恰恰相反,只有健全的集中清偿和免责审查才能遏制道德风险,令诚信获得嘉奖,规范清偿秩序,最终化解"执行难"问题.有约必守的契约精神和鼓励容错的法治土壤分别是市场道德的底线和上限,法律对个人的救赎必使社会整体获益.

    个人破产破产免责诚信履约营商环境

    论立法合法性审查的结构优化——从形式合法性与实质合法性审查关系的重构出发

    周林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现有理论来看,立法的形式合法性与实质合法性审查呈现出"并行"状态,主要表现为两者"功能趋同""位阶相同""互为整体",处于重复审查的状态.这导致实质合法性审查在理论上陷入冗余困境,实践中也往往处于搁置不用的状态,严重影响立法合法性审查工作的开展.优化立法合法性审查结构需要重构形式合法性与实质合法性审查的关系.鉴于合法性审查的规范性要求,应当确立形式合法性审查的优先适用地位,作为立法合法性审查的常态.而实质合法性审查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评判方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目的性、价值性,与合法性审查的规范性存在一定的张力.在很多情形下,实质合法性审查是一种目的主义导向的立法策略,不宜作为立法合法性审查的常态,而只能作为例外与补充.完善形式合法性审查标准、优化法律解释技术与方法、完善形式合法性审查技巧等方式,可以减少实质合法性审查的适用,从而增强立法合法性审查的规范性,使两者关系由"并行"走向"补充".

    立法合法性审查形式合法性实质合法性

    熊十力《大学》诠释思想新探

    刘莉莎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熊十力从"本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体用不二"等思想出发,对《大学》进行了新的诠释,以发明经典中的精神与智慧.他的《大学》诠释有着融贯的整体性,无论三纲领还是八条目,都是在阐明"天德王道"."天德王道"的概念与"内圣外王"相比,更突出了 一体性,而减弱了内外之别.熊十力对《大学》的思想进行了三重拓展:第一,道德不是强加的规范.,而是自发的良知,这一良知又是"天德",是本体的自性,它不仅包含万善,而且是动态变化、生生不已的;第二,良知不仅仅是道德,科学精神、理性和知识都是良知的必要组成部分,正确地量度事物才能使良知呈现自身、实现其作用;第三,实现王道的主体由君、官、士拓展到所有人,人人均应发挥自身的生命精神,健动奋进,止于至善.

    《大学》熊十力本心天德王道

    人工智能哲学视域中"人的本质"观念变革

    王世鹏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总是被置入"人与他者"的关系中进行考量.他者作为一个变量,构成了对"人的本质"的认知参照.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的他者出现,促使人的本质的理解方式在方法论层面发生变革.但是,人工智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他者,而是有可能充当人的本质的最佳认知参照.人工智能与人本身具有内在本质关联,而不只是人的心智的放大和延伸;同时,人工智能又是人所能创制的最复杂的造物,在特定意义上能够作为人的完成形态.因此,以人工智能为参照,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可以实现从"人体解剖"到"人工智能体解剖"的方法论变革.这种变革并不否认在人与动物的对照中获得对人的本质规定性的理解,但它更强调应该在重新界定人与动物关系的基础上,把个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独特种类即人类动物进而将之与人工智能相对照.这种对照表明,我是一个人,个人在根本上是人类动物,而人类动物与人工智能及其他动物的本质差异就在于,人类动物不但能够理解意义,而且能够为本无意义的宇宙赋予意义.质言之,人是宇宙中已知的唯一赋义者.

    人的本质人工智能观念变革他者

    政府绿色补贴如何激发企业绿色创新——基于战略响应视角的解释和证据

    杨朦
    6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如何响应绿色补贴的政策激励进而选择自身绿色创新行为,是打开"绿色补贴—绿色创新"之间"过程黑箱"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运用中国A股上市重污染企业2010-2021年的数据,探讨了政府绿色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绿色战略导向、绿色组织学习能力和绿色战略行动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绿色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关系;绿色战略导向、绿色组织学习能力和绿色战略行动在"绿色补贴—绿色创新"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中介传导效应,并且与绿色补贴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更深入地理解"绿色补贴—绿色创新"之间的微观机制和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启示.

    绿色补贴绿色创新绿色战略导向绿色组织学习能力绿色战略行动

    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延迟退休意愿与工作绩效—-基于团队层面的研究

    邹卫兵徐宏毅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国有银行网点团队为例,运用多层次回归模型,探究在团队层面,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氛围水平对团队延迟退休意愿、团队绩效的影响以及氛围强度的调节作用.通过对113个工作团队和901名成员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多层次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团队层面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氛围水平与团队延迟退休意愿显著正相关,延迟退休意愿在氛围水平和团队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而氛围强度则调节了氛围水平与团队延迟退休意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相关结论对于探究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厘清团队延迟退休意愿的作用机制以及延迟退休相关政策的制订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团队延迟退休意愿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氛围强度团队绩效

    从"目视的文学"到"耳听的文学"——解放区的方言写作与文体形式的创制

    刘进才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作家在改造自我的思想浪潮中更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民间,作家的思想情感逐渐融入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实践,文学创作在不断汲取民间文艺资源中得到本土化与民族化的铸造,诗歌上产生了注重日常口语并诉诸听觉形式的墙头诗及"快板诗"运动,民间说唱艺术也大量渗透到小说文体中,赵树理开创的板话小说体式成为许多小说追摹的对象,新歌剧及新秧歌剧及融说、唱、舞为一体,这些文类在形式上表现出与传统的民间说唱文学更多的历史联系,通过对民间艺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成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学新形式.方言写作与民间形式的关联进一步凸显了文学对口语和声音的重视,彰显出民族文学之根依然在民间具有强大生命力.

    方言写作解放区文学文体创制

    半殖民体验与郁达夫留日时期的创作

    魏巍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殖民的另一面对应的是半封建,所以郁达夫的创作有着反叛传统文化、追求个性自由的一面;而半殖民的事实又必然会让身处日本的郁达夫感受到被征服者的屈辱.他既渴望以一个世界主义者的视角来分享西方/日本的文化,又不得不在现实处境中祭起民族国家的大旗来对抗半殖民现实对自己的精神压迫;既要以一个世界主义者的眼界来拥抱西方/日本文化,又不得不在必要的时候以"封建"的态度来对抗西方/日本.这既构成了郁达夫留 日时期小说叙事中身份认同的两难,也决定了他对日本以及女性书写的复杂态度.

    半殖民体验郁达夫留日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