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王泽龙

双月刊

1000-2456

pressmarket@163.com

027-67863426

430079

武昌桂子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为基本依托,与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主要发表校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刊登历史学、文献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市场的经济解释

    赵德起
    7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社会发展中,市场伴随左右,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表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世界上不同的市场运行实践、不同地区同一市场运行实践成效千差万别,其背后的逻辑值得研究.以此为起点,可从知识、创造力、权利、价格、竞争、货币、第三方力量等与市场密切相关因素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两个方面对市场的运行逻辑进行深入探究.市场是从知识中获取创造力的人们创造出来的以价格、竞争、货币等为核心要素,在第三方力量的保障下,通过产权让渡来提高经济品交易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与交易者创造力匹配的需求的一种制度.市场的发展水平是以交易者需求满足程度为根本标志的,市场中经济品、权利、第三方力量、创造力的供求失衡本质是交易者需求满足度的下降.交易者的创造力是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交易者的创造力与其在市场中的需求满足度是完全匹配的,专门化的知识会不断激发交易者的创造力.价格的弹性区间生成了竞争的弹性区间,两种区间是市场保持活力的重要支撑.第三方力量除了可以保障市场交易,还可以用配置权利的方式对市场进行纠错与提速.市场要素构建出的不同结构市场运行机制无优劣之分,符合实际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其提高交易者需求满足度的功能.

    市场交易需求创造力逻辑

    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执行差异何以形成?——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张启春明珠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政策执行是如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的关键环节.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县域执行主体的不同策略选择引发了均等化政策执行过程及其效能的差异,这表现为通过常态、运动、变通的执行策略达成了县域"总体均等化"标准,但不同策略下县域均等化的程度、水平呈现差异特征.建构理论模型并分析执行差异的形成机理:在均等化政策执行的准备与实施阶段,政策特质、政策压力、资源情景、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影响了执行主体的策略选择.其中,常态执行实现兜底保障的主要原因是执行主体受到政策特质指挥、政策压力驱动、资源情景约束;运动执行带来资源悬浮的深层逻辑为政策特质与政策压力复合推动、政策压力与资源情景组合作用,而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变革可以调适偏差;变通执行推动供需匹配的内在机理是政策特质触动、政策压力驱动、资源情景限制、行政管理体制机制过程调节.新发展阶段,为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优势更好转化为政策效能,需注重发挥常态执行兜底优势、及时调整运动执行悬浮偏差、适当预留变通执行弹性空间.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县域公共政策扎根理论

    针砭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医疗话语与政治修辞

    闫月珍
    10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砭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期,针砭治病早于方药,针砭之痛远甚于方药.针刺的器具既包括金属制品,也包括石质器物.这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影响.首先,在中医思想中,治疗不仅针对身体,而且针对国家,所谓"上医医国",针刺之体痛与谏言之直接相对应;其次,针刺之刺即讽谏之刺的原意,刺疾往往指刺世,针砭之喻、讽谏之说和谏言传统三者形成对应和类比;最后,在刺疾与刺世的比对中,身国同构成为一条隐含的线索,治疾即治国.身是践行之身,也是养生之身,更是家国之身.针砭基于疾病而来,疾病话语与政治话语关联.总之,在身国同构的构架之中,治疗作为政治修辞将医学、身体和政体统合起来,政治修辞借助身体和治疗隐喻得以完成.政体是治疗的对象,而非自然生长的机体.这与其说是身体政治学,不如说是治疗政治学.

    针砭医疗医国刺世身体

    故事的起源研究

    黄永林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事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发达,而人脑的发展变化是人类劳动的必然结果;故事产生的行为基础是语言的产生,而语言产生的动力是人类信息交流的现实需求;故事产生的思维基础是虚构,虚构的前提是语言的丰富性与思维的形象性,不断的劳动、丰富的语言和形象的思维共同推动了故事的产生与发展.故事的产生完成了人种从动物到人的分化以及人的本质属性的形成,故事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形成.劳动实践、人脑进化、语言形成、形象思维,是故事起源的内在基础,声音、符号、思维、想象、虚构,是故事发展的历史逻辑.人类通过劳动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的进化,故事因虚构成为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虚构故事的产生,促进了人类更广泛的交流,逐步形成了人最初的群体意识,成为人类共同战胜自然界各种威胁、保种生存、繁衍生息和不断发展的法宝.在故事作用不断得到彰显的历史进程中,故事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创新,成为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这就是故事产生和发展且具有永久魅力的秘诀所在.

    故事起源语言思维虚构文化

    论现代汉语虚词与穆旦诗歌节奏的建构

    叶琼琼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量虚词入诗对穆旦诗歌节奏有根本性影响:虚词改变了传统诗歌双音步为主的节奏机制,建构了灵活多变的超音步节奏机制;打破了汉语诗歌"连续强重音"状态,形成具有轻重起伏和快慢交替的语音节奏.助词、介词等虚词的连续重复或间隔重复,构成绵密、对称、整齐的视觉节奏,介词宾语的多变体现了现代汉语诗歌节奏"有约束的自由"的特征;虚词"同位重复"的布局形成结构相同、平行展开的意群或诗节,构成均齐的视觉节奏.虚词与实词相结合起到情感和意义"增值"的审美作用;穆旦诗歌中情绪节奏与语思节奏密不可分,二者均呈现出复杂,多重,多向,多变的特征,形成"多声部"、多变的节奏.穆旦诗歌节奏是立体多元的现代诗歌节奏,穆旦竭力在传统诗歌节奏和西方诗歌节奏之间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汉语的"声音"之路.

    虚词语音节奏语形节奏情绪节奏语思节奏

    来华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认知

    李育民
    13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武昌起义爆发后,来华外国人极为关注,当时便著书撰文阐述他们对辛亥革命的见闻和看法.震惊之余,他们虽未能完整揭示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但在相当程度上指出了革命势在必然,并必将走向共和的各个因素.他们看到,作为历史转折点,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领域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且具有世界意义.同时,对革命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他们亦作了观察,尤其是对在"反满"这一辛亥革命特殊形式中出现的过度暴力,作了直观的披露.他们或直接接触,或耳闻目睹,了解和认识了这一历史转折时刻的各种人物,揭示了这场革命的另一面.来华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认知,既提供了一些新的史实和某些客观评论,又反映了西方国家的思想立场及主观偏见.

    来华外国人辛亥革命认知

    走向公众:清末民初的国人译编书籍与西药知识的传播

    刘菲雯
    155-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初,国人自行编译的西药书籍开始涌现,兼具学理性、实用性与市场价值.以丁福保、汪惕予为代表的作者,将日本的西药书籍编译为中文,并与期刊、医学速成班及西医各科书籍配合,向公众传播新颖、系统而简明的知识.这些书籍为近代中医接触西医疗法提供了指引,为普通人应对疾病提供了用药指南,也为一些读者"自学成医"提供了捷径.这一案例反映了近代西学知识如何被商业化、社会化,影响观念与生活.国人通过阅读来自学医药知识的既有风尚,为这类西药书籍的流行提供了土壤,却也开始引起一些医生的批评.可见西方医药知识在华传播过程中,"专业化"路径与"公众化"路径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

    西药译著丁福保汪惕予书籍史

    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变迁历程、逻辑与展望

    蒲蕊郝以谱
    169-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扶贫政策是我国扶贫政策体系基础性组成部分,对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至关重要.基于间断—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结合政策范式理论,探究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变迁历程发现:1984年以来的教育扶贫政策呈现出长期均衡和短期突变的特征.教育扶贫政策变迁历经"以线铺面"的普惠式扶贫、"点线结合"的专项式扶贫、"以点为主"的精准扶贫和"点面兼顾"的后扶贫四个阶段.宏观的制度环境变迁、中央和地方政府创新以及政策型社会问题生成是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变迁的内在驱动因素.进入后扶贫阶段,应强化教育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衔接,重视教育扶贫共同体构建及地方自主创新,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保持政策发展的相对稳定性.

    教育扶贫政策间断—均衡理论政策范式政策变迁

    多元共治视阈下教师教育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申国昌申慧宁
    180-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高校、中小学、社会机构作为教师教育治理体系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分别扮演着统筹者、执行者、参与者与助推者的角色.它们基于充分协商的决策机制、权责明晰的执行机制、平等高效的沟通机制、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共同处理教师教育公共事务.多元共治视阈下,教师教育治理在观念、制度、实践、文化层面面临着多重挑战.要从精准划分权责边界、积极协调利益诉求、妥善处理文化冲突、科学统筹各项资源等方面入手,促进平等化多元主体关系的形成,建立并完善民主化教师教育治理运行机制,最终实现教师教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多元共治教师教育教育治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1篇研究成果入选首批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