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王泽龙

双月刊

1000-2456

pressmarket@163.com

027-67863426

430079

武昌桂子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为基本依托,与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主要发表校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刊登历史学、文献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发展75年的成就与经验

    何一民
    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概括起来主要有八大成就:城市化高速发展,实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曲折发展之后,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巨大,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为城镇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城市公共服务成就斐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城市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城市文化高度繁荣;城镇居民生活发生根本性变化,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居民幸福感不断增强;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得到提升.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城市发展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路径,为全球城市化提供了中国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有四大经验:一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这是新中国城市发展的根本保证;二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三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加强城市规划与发展战略的引领作用;四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坚定不移推进城市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新中国成立城市发展城市化中国经验

    双向建构与多元生成: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传统再认识

    胡宗山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功、传家宝.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调查研究开辟、坚持中国道路,展开社会实践建构;发展调查研究思想,深化调查研究制度,展开理论政治建构.经过百年双向建构,调查研究实现精神生成、价值生成、身份生成和文化生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经验体系、价值体系,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的改变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进一步认识把握调查研究规律,传承运用好调查研究法宝,有助于在新形势下更好识变应变,主动求变,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增强干事创业本领,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社会实践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层对和平共处的认识

    孙泽学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两极对立的冷战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和平共处外交方针的指导下,至1956年,通过直接建交和谈判建交的方式,与2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还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外交实践,实现了与一些国家的和平共处.国家领导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实践中认识到:和平共处是新中国外交的长期方针;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是和平共处的核心;制度自信是和平共处的底蕴;国家富强是和平共处的后盾;和平共处要有危机意识;坚持和平共处形式上的多样性、策略上的灵活性和方针上的求同存异;签订和平条约和建构制度机制是和平共处的保障.上述认识对当下坚持和谐共处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有指导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层和平共处外交实践

    中国农村研究的转型:现代化的维度

    徐勇
    42-47页

    "推动高质量的中国农村研究"三人谈

    徐勇叶敬忠张静
    42页

    高质量中国农村研究不能对外"脱钩"

    叶敬忠
    48-57页

    寻找可用的制度位置——乡村变迁中的不可见权利拓展

    张静
    58-63页

    二十年来中国农村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2004-2023)——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重点专栏为基础的文献计量分析

    薛勤曾新
    6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农村研究"专栏入选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通过对2004-2023年"中国农村研究"专栏所载文章的年度发文情况、作者和来源机构等进行分析,发现该栏目持续关注"三农"问题,近二十年来陆续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作者的来源机构地区和梯队层次分布广泛,其中高校是该领域科研成果产出的主力军,作者队伍中既有知名专家,亦不乏青年学者,包罗海内外优秀学者,国际化程度高.借助Citespace进一步分析专栏载文的高频关键词,并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中国农村观察》两种期刊对比发现,"中国农村研究"专栏一直紧跟国家战略方针、关注时代前沿的核心议题,主要聚焦乡村治理、村民自治和农村改革等重要议题,体现了中国农村研究领域的前沿趋势.同时,该栏目依托本校优势学科资源,形成了以"田野政治学"为代表的特色成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中国农村研究"专栏中国农村研究乡村振兴

    生命美学视域下道教动物观念管窥

    李裴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物与人一样,是与宇宙同构的生命,是活生生的灵性的存在."动物"的存在,强化和凸现了道教的生命观念.道教对于生命的追求、对于生命困境的突破与超越也由此获得了审美属性,成为一种切身而真实的生命美学体验.以生命美学的跨学科视角来看,在道教观念中,动物首先是"灵异"的生命,比人更加灵活、灵动,具有超长的寿命和变化的能力,还能成为代言神意和引导升仙的重要媒介.其次,动物也是"物化"的生命.人与宇宙万物的同源性以及道教的生态平等观念不仅是人物互化的前提,也为庄子"物化"论带来了全新的诠释,呼应了中国美学的生命主题.第三,动物还是"承负"的生命.道教以动物为中心而表现的"承负"观既与道教对"善"的认识密切相关,又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显示了道教在人与 自然审美关系上的独特体验、道教思想兼收并蓄的强大包容性以及对中华民族伦理价值的强烈认同.总之,动物的生命活动及道教以动物为中心进行的生命实践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了道教的神圣观念、环境伦理与审美情感.在进行宗教秩序建构的同时,道教对于生命价值的关注和关于生命的原则也极大地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

    生命美学道教动物观念

    "宽创造力"与个体主义创新观的超越——由契克森米哈赖创造力动力学模型引发的探讨

    高新民傅利华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认知科学和心灵哲学的反个体主义思潮和"宽"范式的迅速崛起相应,创造力的研究范式和观念也在发生较大变化,"宽"范式的影响力日渐扩大,以具身论、延展论、社会交互论等为标识的创造力理论纷至沓来.契克森米哈赖基于系统模型、心流论和重新解释的熵增原理的创造力理论是其典型形式.它不绝对否认内在的东西的作用,认为创造力不是纯内在的心理能力或现象,而是由内外宽泛的因素共同决定的超越于皮肤的现象.要化解个体主义与反个体主义在创造力问题上的争端,必须有辩证的思维,看到创造力存在方式的多样性.相对于现实存在的创新事件而言,反个体主义的崛起是认知的一个进步,意味着对个体主义创新观的超越.

    创造力反个体主义宽创造力心理动力学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