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

王齐洲

双月刊

1000-1190

inbox@mail.ccnu.edu.cn

027-67868127

430079

武汉市武昌桂子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1995年创刊(原名〈华中师范学院学报〉),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主要刊登数学、信息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择优刊登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的研究论文或简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滇桂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人才"耦合协调评价及融合发展模式

    陈伍香宾春妹唐承财刘星雨...
    11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地区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遇到瓶颈.该文从耦合协调理论的视角出发,构建乡村旅游发展与人才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评价模型,通过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别衡量滇桂黔民族地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和协调发展现状,并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相对优先度判断两系统的发展偏离情况,以云南景洪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贵州雷山县三个县域乡村旅游目的地为案例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人才发展具有较高的耦合度;2)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发展和人才发展的水平及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相差较大;3)单个地区来看,云南景洪市在各方面表现较好,而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贵州雷山县的乡村旅游发展和人才发展较差,且两者之间尚未达到均衡发展状态.基于耦合实证结果以及三个案例地的实际概况,进一步探讨并提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人才"融合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乡村旅游人才发展乡村振兴滇桂黔民族地区产业-人才融合

    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和价值观的社会认知路径

    张良泉李燕琴
    12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而旅游业脆弱性背景下社区居民的外部风险应对与生活质量评估是亟待探讨的研究课题.以往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研究多聚焦于评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净效应,缺乏居民"本位"视角的认知过程研究,难以解释居民生活质量前因的复杂性.居民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观对生活质量的交互作用成为乡村旅游具体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核心命题.基于此,该研究以北京市远郊北沟村为例,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复杂性理论,运用fsQCA和ANFIS分析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观对生活质量的复杂因果效应,并识别预测居民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1)居民生活质量形成的认知路径具有复杂性、异质性特点;2)自我效能感是预测居民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条件,但非必要条件;3)水平个人主义价值观是预测居民高生活质量非关键因素,且在构成低生活质量组态中具有核心作用.该研究有助于明晰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社会认知路径,可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强化社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和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价值观定性比较分析机器学习乡村旅游

    恩施州乡村旅游地农户返贫风险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乔花芳许建波刘荣郭子钰...
    139-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预防返贫风险是后脱贫时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关键.该研究将风险的概率纳入返贫风险评估体系,从发生概率和破坏程度两方面综合评估其返贫风险,系统反映返贫风险的可能性和破坏性,进而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农户各维度的返贫风险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体风险、家庭风险、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农户受家庭风险和个体风险影响较大,存在明显的内生性、个体化特征.2)依据风险的发生概率和破坏程度,返贫风险可分为"高概率-高破坏"型、"高概率-低破坏"型和"低概率-低破坏"型3种类型,其中,"高概率-高破坏"型风险包括非农就业能力和教育负担,返贫风险指数最高,对农户返贫的威胁最大.3)抚养人数和户主的文化程度等家庭特征是影响返贫风险的主要因素,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不同导致农户的返贫风险存在显著差异.在返贫防治实践中,应因户施策,重点防治内生性返贫,同时要根据返贫风险发生概率及破坏程度的差异,制定合理的返贫风险预警机制及防治措施.

    恩施州乡村旅游地返贫风险指数影响因素

    主客共享视域下城郊乡村旅游地的社会空间演化研究——以武汉柏泉古镇为例

    周盛雨冯娟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郊区是城市和乡村过渡的重要地带,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热点区域.城郊乡村旅游地受到旅游化和城市化双重作用,社会空间演化相对复杂.该研究以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空间生产理论等为基础,运用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以及扎根理论分析法等对典型城郊乡村旅游地柏泉古镇的社会空间演变过程及机制展开了实证分析与研究.研究发现:1)柏泉古镇尚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参与阶段,社会总体满意度较高,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矛盾较弱,呈现出良性互动的主客交往关系.2)从空间生产的视角来看,柏泉古镇社会空间演化过程可以分为物质环境日趋完善、政策资本逐步累积、主客共享协调发展三个层面.3)"东道主-游客"权利交互作用成为柏泉古镇社会空间演化的主导力量,具体表现为主客生产推动空间实践变迁、主客需求影响空间表征方向、主客共享体验表征空间和谐三个方面.主客共享驱动,也是其他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实践和相关研究借鉴的思路依据.

    社会空间主客共享乡村旅游地柏泉古镇

    面向经济主战场 聚焦乡村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研究专刊"出版谈

    曾群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