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疾病监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

徐建国

月刊

1003-9961

jbjc@icdc.cn

010-58900732

102206

北京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疾病监测/Journal Disease Surveilla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突出快、简、新和实用性强的特色,及时准确地向国内外报道传染病疫情及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吕恒梁张馨张文义徐元勇...
    207-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结核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系统感染机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因其传播范围广,治疗周期长,病死率高等特点,极大的影响了人群的健康,导致了严重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肺结核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了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肺结核的流行特征,探讨了肺结核发病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肺结核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肺结核流行特征影响因素

    2005-2022年湖北省荆州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趋势分析

    刘天赵婧徐琴雯阮德欣...
    215-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 2005-2022年湖北省荆州市法定报告传染病趋势变化,为精准制定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22年荆州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信息及人口数据,分甲乙类、丙类,分传播途径分别分析.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长期趋势变化,以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其95%置信区间(CI)作为测量指标.采用季节分解分析法定报告传染病季节性,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结果 2005-2022年荆州市累计报告甲乙丙3类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其中呼吸道传染病13种,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10种,血液及性传播的传染病6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8种.累计报告595 94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576.74/10万;死亡735例,报告死亡率0.71/10万,报告病死率0.12%.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2.80%,95%CI:0.33%~5.34%).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351 218例,死亡72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339.90/10万,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AAPC=-1.87%,95%CI:-2.98%~-0.74%).丙类传染病共报告244 731例,死亡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236.84/10万,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APC=9.88%,95%CI:4.44%~15.61%).分传播途径来看,甲乙类传染病中呼吸道、消化道和自然疫源性传播传染病呈下降趋势,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无明显趋势变化.丙类传染病中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传染病均呈上升趋势.呼吸道传染病春季高发,消化道传染病夏季及冬季高发,自然疫源性传染病3-8月高发.男性(354 467 例,675.17/10 万)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241 482 例,475.08/10 万,发病率比(IRR)=1.42,95%CI:1.41-1.43].45岁以上人群高发年龄随时间呈现向高年龄组转移的特点.死亡病例中,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报告最多(431例,艾滋病占52.79%),其次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65例,狂犬病占17.96%),呼吸道传染病报告126例(肺结核分别占9.39%、7.21%).结论 2005-2022年荆州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快速上升,法定报告传染病存在明显时间和人群异质性,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法定报告传染病趋势荆州市

    2013-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趋势变化

    李华张建明崔燕陈志华...
    223-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北京市通州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病原学类型,了解手足口病在人群、季节中的流行规律及趋势变化特点,为通州区手足口病疫情方案制定和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北京市通州区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数据库"和《北京市通州区统计年鉴》.通过描述性分析、Joinpoint 回归模型,以及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手足口病年发病率在不同性别、年龄组、地区间的分布特点和趋势变化.结果 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13-2022年通州区手足口病发病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APC=AAPC=-18.13%),男性发病率始终高于女性发病率,男、女性别发病率,以及各年龄组发病率总体均呈现下降趋势.手足口病发病人群年龄中位数为3岁,1~6岁年龄组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最多(73.83%),报告人群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19 852例、90.47%),发病地区主要在城乡结合部地区(9 448例,41.30%).通州区手足口病发病呈现"单峰"分布,大部分年份的高发月份为5-8月.病原学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阳性感染者最多,占总数的31.76%.2013-2022年重症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为42例,发病率最高为2013年,男、女性别比为1.45∶1,1~2、2~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比高达52.38%.结论 2013-2022年通州区手足口病发病率高于同期北京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发病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发病率均高于城镇和农村地区.优势流行毒株主要为Cox A16和Cox A6,且交替流行,应重视病原学动态变化过程,加快研发其他型别单价疫苗和肠道病毒A组71型的联合疫苗,以应对病原谱不断变化带来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压力.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Jointpoint回归分析趋势变化

    2008-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Joinpoint回归模型趋势分析

    李慧蒋丽娜曾维德钟革...
    229-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广西统计年鉴》中2008-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和人口数据,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JRP)对年份、性别、月份、年龄别发病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4、2017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年报告发病率趋势变化转折点,2008-2014 年呈快速上升趋势(β1=92.92,P=0.030);2014-2017 年(β1=-44.55,P=0.833)、2017-2022 年(β1=-70.71,P=0.163)均呈下降趋势.男性年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2014-2022年趋势变化呈快速下降趋势(β1=-69.28,P=0.038);女性趋势变化转折点及逐年趋势变化与总体年报告发病率相似.各年龄组平均年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13.80%,P<0.001],2岁以下组呈上升趋势(APC=15.38%,P=0.809),2~至15~岁年龄组呈快速下降趋势(APC=42.47%,P<0.001),15岁以上年龄组呈极低位长拖尾现象(APC=5.30%,P=0.003).年平均月报告发病率呈"快升缓降"特征,5月为峰值,1-5月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PC=82.33%,P=0.017),5-12月呈下降趋势(APC=-15.59%,P=0.077).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流行趋势依然严峻,应继续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全人群均存在感染风险,尤其以男性、2岁以下儿童发病较高,夏季为发病高峰,应把控好关键期,对重点人群做好宣传教育及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连接点回归程序模型流行病学趋势分析

    移动流行区间法在广东省广州市冬夏两季流行性感冒流行阈值及强度分级中的应用

    姚汶伶马蒙蒙刘艳慧景钦隆...
    235-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广东省广州市流行性感冒(流感)监测阈值,评估该市流感流行强度,为分级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4-2022年广州市每周流感报告病例数,利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EM),分别纳入冬夏两季流行高峰为研究对象,选取约登指数最大时的δ值作为最优δ参数进行MEM模型拟合,估计冬夏两季流感流行阈值和分级强度阈值,应用交叉验证法进行拟合效果评价,并对2014-2022年流感流行水平进行评价.结果 广州市冬季流行开始阈值为1 178例,流行结束阈值为1 103例,中等、高等、极高的流行强度阈值分别为3 653、10 722、18 959例.夏季流感流行开始阈值为652例,流行结束阈值为267例,中等、高等、极高的流行强度阈值分别为1 400、3 076、4 666例.冬夏季两模型拟合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0.90.2019年冬季和2022年夏季达到极高流行水平,2015年夏季、2016年夏季和2017冬季达到中流行水平,2014年夏季达到低流行水平,2021年全年基线流行水平.结论 本研究将MEM方法应用于广州市夏季与冬季的流感流行强度阈值建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利用该模型为监测流感流行水平以及指导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性感冒移动流行区间法流行强度流行阈值

    2015-2022年浙江省绍兴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变化趋势分析

    黄敏钢陈康康黄文陈奇峰...
    24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浙江省绍兴市户籍人口死亡情况、人均期望寿命变化趋势以及影响人均期望寿命的重点年龄段.方法 应用蒋氏简略寿命表、Joinpoint回归模型和Arriaga分解法对2015-2022年绍兴市户籍人口全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以及不同年龄组对人均期望寿命增量的贡献率.结果 绍兴市人均期望寿命增加具有阶段性特点,2015-2022年共增加1.52岁(AAPC=0.28%).2015-2020年人均期望寿命为79.37~81.55岁,具有上升趋势(APC=0.53%);2020-2022年人均期望寿命为81.55~80.89岁,具有下降趋势(APC=-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5-2022年居民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12.46%下降至9.99%,共降低2.47%(AAPC=-3.61%).期望寿命增量贡献率前5位的年龄段依次为1~4(14.32%)、0~1(12.21%)、70~74(12.16%)、65~69(10.80%)、75~79(9.91%)岁年龄组,前5位总贡献率为59.41%.男性群体中15~岁年龄组对期望寿命起负贡献作用,贡献率为-1.62%.结论 2015-2022年浙江省绍兴市人均期望寿命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归因于婴幼儿与老年人死亡率的下降.但85岁及以上年龄组、男性人群中15~岁年龄组对人均期望寿命增加起负贡献作用.应采取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提高绍兴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水平.

    人均期望寿命死亡率Arriaga分解法

    我国6省≥60岁社区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受损状况及慢性病与其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安然唐昕齐士格王志会...
    246-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我国6省≥60岁社区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ADL)受损状况,并分析慢性病与ADL受损发生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5-2018年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该项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在全国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抽取约24 000名≥60岁老年人开展基线调查,2017和2018年分别进行了追踪随访.采用Katz指数量表评估老年人ADL.通过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年份ADL受损率的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与ADL受损发生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有效数据20 180人,平均年龄(69.99±6.65)岁,其中男性占43.90%.Joinpiont回归模型分析显示,ADL受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队列人群2015年总受损率为4.49%,2018年后上升到9.99%[年度变化百分比(APC)=30.53%,t=446.00,P=0.001].经过3年随访,研究对象19 273入中有1 642入新发生ADL受损,累计发生率8.52%[95%置信区间(CI):8.13~8.91].不同年龄、性别、城乡、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状况、既往职业之间老年人ADL受损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1种疾病和患2种及以上疾病的老年人ADL受损发生风险分别是不患病的老年人群的1.30倍[比值比(OR)=1.30,95%CI:1.13~1.49]和2.06倍(OR=2.06,95%CI:1.80~2.35);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中ADL受损发生风险是未患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未患糖尿病和未患呼吸系统疾病的 1.30 倍(OR=1.30,95%CI:1.16~1.44)、1.22 倍(OR=1.22,95%CI:1.02~1.45)和 1.60 倍(OR=1.60,95%CI:1.34~1.90);进一步分析发现,患脑卒中和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与ADL受损密切相关,OR值分别为2.87(95%CI:2.36~3.49)和1.57(95%CI:1.30~1.90).结论 我国6省≥60岁社区老年人ADL受损率随时间推移逐年上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或共病均会显著增加ADL受损发生的风险.应继续加强社区老年人群的慢性病管理.

    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

    美国2012-2021年软蜱回归热疫情概况

    龚震宇龚训良
    252-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软蜱回归热(STRF)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细菌性疾病,由钝缘蜱传播.美国的STRF感染与乡村小屋、露营度假和洞穴旅游暴露有关.2012-2021年,美国12个将STRF作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州中,11个州共报告了 251例病例,55%病例需住院,没有死亡病例报告.自1990年代以来,病例的地理分布和季节性模式未发生显著变化.STRF地方性流行地区的人群应避免在啮齿动物栖息地和经常出没的地方停留.为降低STRF发病率和死亡率,需进一步提高监测、预防和诊断能力.

    软蜱回归热啮齿动物细菌性疾病预防

    《疾病监测》杂志稿约

    254页

    结核病防治效果监测专题

    陈伟徐彩红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