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疾病监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

徐建国

月刊

1003-9961

jbjc@icdc.cn

010-58900732

102206

北京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疾病监测/Journal Disease Surveilla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突出快、简、新和实用性强的特色,及时准确地向国内外报道传染病疫情及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4年5月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简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
    667页

    2024年5月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概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
    668-669页

    2024年5月全球传染病疫情研判分析

    韩辉伍波张奕宋悦谦...
    670-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5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72种,涉及236个国家和地区.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36个)、猴痘(117个)、登革热(33个)、麻疹(28个)和霍乱(21个).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人感染H5N1禽流感(52.00%)、中东呼吸综合征(36.00%)、拉沙热(18.10%)、脑膜炎(7.40%)和猴痘(5.00%).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登革热、麻疹、霍乱和猴痘.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登革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和麻疹;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黄热病、拉沙热、猴痘、麻疹、脑膜炎和脊髓灰质炎;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猴痘;欧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猴痘、麻疹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登革热人感染禽流感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奥罗普切病毒病

    2024年6月中国需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陆步来秦颖刘凤凤黄晓霞...
    673-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2024年6月在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近期境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将处于较低水平,手足口病发病水平会继续上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仍将处于发病高峰期,百日咳继续在较高水平传播,登革热发生本地疫情风险增高,食物中毒事件进入高发期,误采、误食毒蘑菇造成中毒事件的风险增高.结论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百日咳、登革热、食物中毒、毒蘑菇中毒予以关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

    2024年5月全球传染病事件风险评估

    赵青庞明樊房元圣武洁雯...
    67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2024年5月中国境外发生的全球传染病事件进行监测,并评估对我国的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方法 运用多种来源的互联网开源情报信息,对重点关注传染病开展基于事件的监测,并采用风险矩阵法,从传播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两个维度,整合疾病、国家和事件特异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开展评估.结果 2024年5月监测到12种传染病在全球36个国家形成突发事件或暴发疫情.对我国的输入风险方面,低风险事件39个;海外旅行风险方面,中风险事件32个.结论 建议一般关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部分国家的登革热,埃塞俄比亚、刚果(金)、津巴布韦、喀麦隆、科摩罗、索马里和莫桑比克的霍乱,刚果(金)、泰国、印度尼西亚和南非的猴痘,安哥拉、乍得、阿富汗、尼日利亚、也门、埃塞俄比亚、几内亚、巴基斯坦、刚果(金)、尼日尔的脊髓灰质炎,玻利维亚的黄热病,刚果(金)的埃博拉出血热,也门的白喉可能带来的输入风险.海外旅行风险方面,无重点关注疫情,建议出国旅行者一般关注中国周边亚洲国家(孟加拉国、新加坡、老挝、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阿根廷、危地马拉和布基纳法索的登革热疫情,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刚果(金)、喀麦隆、科摩罗、索马里和津巴布韦的霍乱疫情,安哥拉、乍得、阿富汗、尼日利亚、也门、埃塞俄比亚、几内亚、巴基斯坦、刚果(金)和尼日尔的脊髓灰质炎,刚果(金)、泰国、印度尼西亚的猴痘、吉尔吉斯斯坦和印度的炭疽,刚果(金)的埃博拉出血热,沙特阿拉伯的中东呼吸综合征,也门的白喉,美国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玻利维亚的黄热病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

    全球传染病事件监测风险评估开源情报

    2009-2021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病原构成及流行特征分析

    林帆郭玉清李开明吴彦霖...
    681-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5岁以下儿童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FS)的病原构成及流行特征,为儿童出疹性传染病的诊疗和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国家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RFS监测数据,监测病原包括肠道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水痘-带状庖疹病毒、登革病毒、人细小病毒B19、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人疱疹病毒6型、EB病毒、A组链球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伯氏疏螺旋体和立克次体.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2021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RFS病原构成及流行特征.结果 我国5岁以下儿童RFS患者以病毒感染为主,主要是肠道病毒(85.78%)、麻疹病毒(10.03%)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1.45%),合计占比为97.26%,风疹病毒等其余病原在2018-2021年占比有所增加.2009-2021年肠道病毒优势血清型从肠道病毒A组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转换为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和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V-A10).RFS总体病原检出率在1~2岁年龄组(70.53%)高于其他年龄组(x2=292.336,P<0.001),南方地区(71.12%)高于北方地区(65.35%)(x2=305.946,P<0.001);肠道病毒在1~2岁年龄组患儿、南方地区检出率较高,麻疹病毒在<1岁患儿、北方地区检出率较高,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北方地区检出率较高.RFS总体病原在春夏季检出率高于秋冬季(x2=295.060,P<0.001),其中肠道病毒夏秋季高发,麻疹病毒冬春季高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冬季高发,3种病毒南、北方地区季节性分布峰有所差异.结论 2009-2021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RFS患儿以病毒感染为主,尤其以肠道病毒、麻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较为常见,RFS患儿病原体感染呈现多样化趋势,肠道病毒优势血清型发生转变,应持续加强对儿童RFS病原谱的监测.

    发热伴出疹症候群5岁以下儿童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2018-2022年北京市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诊断情况及感染来源分析

    陈艳伟李旭李夫王小梅...
    68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近年来本地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发病就诊情况及感染来源,为北京市布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8-2022年报告的现住址为北京市的人间布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的方法,对病例发病情况、诊断情况及感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2年,北京市报告本地布病病例452例,年平均发病率0.21/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x2=106.294,P<0.001).发病高峰期集中在3-8月,其中5月为发病最高峰,秋冬季发病呈下降趋势.按器官系统症状发生率排序,居前3位的为全身症状(82.22%)、骨关节系统症状(57.27%)、内分泌系统症状(36.26%).按单一症状发生率统计,发热症状发生率最高(72.98%),其次为肌肉关节痛(57.27%)、乏力(48.50%)、多汗(36.26%).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为31 d,以急性期病例为主(81.96%).饲养及贩运牛羊(42.48%)为病例感染的主要途径.结论 北京市人间布病病例春夏季为发病高峰,以急性期病例为主,畜牧养殖等途径为主要感染来源,应不断开展职业人群布病相关知识健康宣教,持续提高医疗机构布病发现能力,多部门联防联控做好布病防控工作.

    北京市布鲁氏菌病发病诊断感染来源

    2017-2022年北京市某区GⅡ.2[P16]型诺如病毒感染疫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王彦波赵宇何牧杨艳辉...
    692-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17-2022年北京市某区GⅡ.2[P16]诺如病毒感染疫情的分子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市某区诺如病毒相关疫情信息及样本,应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诺如病毒检测,阳性样本通过逆转录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并获得2022年诺如病毒的3株GⅡ.2[P16]全基因组序列.结果 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共报告诺如病毒暴发137起,83起成功获得基因分型,其中GⅡ.2[P16]占35.04%(48/137),为主要基因型,其季节高峰在冬春季,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根据基因组进化结果分析,本研究2022年3株G Ⅱ.2[P16]基因组在VP1与GⅡ.2[P16]亚群(2019-2022)同属一簇;RdRp区与GⅡ.2[P16]亚群(2018-2022)同属一簇.在非结构蛋白P48出现3个氨基酸变异,包括P44S、M163 T和V227I,在RdRp区出现一个氨基酸位点变异,为S1645C.结论 GⅡ.2[P16]是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引起北京市某区诺如病毒疫情的优势流行株,持续监测和基因组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流行株变异和进化机制.

    诺如病毒GⅡ.2[P16]全基因序列

    2013-2022年山西省新报告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基于Joinpoint回归模型

    兰雪源聂晓勇原琛利解雁茹...
    699-7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3-2022年山西省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流行特征,为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全国健康保障疾控信息系统下载2013-2022年山西省新报告HIV/AIDS个案信息,对新报告HIV/AIDS病例特征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2013-2022年山西省新报告HIV/AIDS共12 983例,以性传播为主,男女性别比达6.19∶1(11 178∶1 805),平均年龄(39.65±14.49)岁,多来源于医疗机构.趋势分析显示,2013-2022年山西省新报告HIV/AIDS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AAPC=5.82%,P=0.008),50~岁年龄组中男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AAPC=8.94%,P=0.001),女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APC=10.05%,P=0.001);性传播感染途径构成比中,0~24岁年龄组异性和同性性传播均呈现下降趋势(APC=-12.13%,P<0.001;APC=-6.87%,P<0.001),50~岁年龄组异性和同性性传播均呈现上升趋势(APC=7.26%,P<0.001;APC=16.70%,P<0.001);各地区新发现率变化趋势不一致;首次CD4细胞计数<200/μL的新报告病例构成比呈现逐年单调缓慢上升的趋势(APC=3.94%,P<0.001).结论 2013-2022年山西省新报告HIV/AIDS呈增长趋势,50~岁老年人上升趋势较快和晚发现情况较严重,建议重点关注50~岁老年人,采取精准干预措施,扩大艾滋病筛查力度,有效遏制艾滋病传播.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流行特征Joinpoint回归模型

    2010-2019年中国南亚热带地区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

    王佳琪王松旺赵自雄马家奇...
    705-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气象因素与中国南亚手足口病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和阈值效应.方法 收集2010-2019年中国南亚热带地区手足口病月发病数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确定分析因素,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暴露反应关系和阈值效应.结果 2010-2019年南亚热带手足口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x2=105.565,P<0.050),有4-7月和9-10月2个发病高峰.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58∶1;0~5岁年龄组儿童(94.74%)和散居儿童(78.13%)发病最多.月均降水量、平均气温、昼夜温差、气压和相对湿度与手足口病发病存在较强的非线性关系.降水量低于5.00mm、平均气温在15.70~23.80℃、气压低于969.00hPa和相对湿度在71.00%~78.00%时,每变化1个单位,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5.46%、3.12%、7.97%和1.41%;昼夜温差低于5.60 ℃时,每升高1个单位,发病风险降低4.65%.结论 需要对0~5岁年龄组,特别是0~2岁年龄组的散居儿童和男性儿童及其监护人员进行针对性干预和健康教育,建议相关部门结合气象情况在温暖、潮湿季节来临前制定预警和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气象因素广义相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