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疾病监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

徐建国

月刊

1003-9961

jbjc@icdc.cn

010-58900732

102206

北京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疾病监测/Journal Disease Surveilla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突出快、简、新和实用性强的特色,及时准确地向国内外报道传染病疫情及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布鲁氏菌104M疫苗株A抗原组分解析与候选蛋白筛选

    韩阔赵鸿雁朴东日肖迪...
    756-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布鲁氏菌104M疫苗株A抗原的主要成分,从A抗原中筛选潜在候选蛋白,为布鲁氏菌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基础.方法 本研究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鲎试剂检测脂多糖、脂多糖银染对布鲁氏菌104M疫苗株A抗原的主要成分进行解析,通过与免疫绵羊血清的蛋白免疫印记实验,选取有印迹的部分切胶酶解,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这部分蛋白进一步解析,通过抗原分析工具VaxiJen和毒力蛋白分析工具VirulentPred,筛选布鲁氏菌A抗原评分0.6以上的毒力相关蛋白作为潜在的候选疫苗.结果 布鲁氏菌A抗原是一种淡黄色棉花糖状、质量较轻的物质,主要由蛋白和脂多糖构成,对A抗原的蛋白质组鉴定显示,104M A抗原共有1 142种蛋白,能够与绵羊血清反应的蛋白有172种,VaxiJen抗原性评分在0.6以上的有87种蛋白,其中毒力相关蛋白有38种.结论 布鲁氏菌104M疫苗株A抗原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多糖,对筛选到的A抗原中的候选蛋白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测试这些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水平以设计出针对布鲁氏菌病更为有效和安全的疫苗.

    布鲁氏菌A抗原脂多糖抗原筛选候选蛋白疫苗

    2022-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羊种布鲁氏菌多位点序列分型与体外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左柯铭塔娜高静关娜...
    761-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生化鉴定与分子生物型分型鉴定临床分离得到的布鲁氏菌,并测定羊种布鲁氏菌分离株对常见抗生素的体外敏感性.方法 对29株2022-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收集到的羊种布鲁氏菌进行生化鉴定、牛种羊种猪种犬种(AMOS)多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并选择了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利福平、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链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共8种抗生素使用E-test药敏试纸条测定各菌株对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AMOS多重荧光定量PCR与生化鉴定结果得到羊种1型9株、羊种2型6株、羊种3型14株,ST分型结果为MLST 8型28株、ST 12型1株.全部菌株对多西环素、链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均敏感;20.68%的菌株对头孢曲松耐药;6.89%的菌株对利福平耐药;100.00%的菌株对阿奇霉素耐药,且MIC范围较其他地区显著增加,这种耐药性可能与地理分布或时间因素有关.结论 利福平作为治疗布病的一线药物,耐药菌株的出现提示,应加强对利福平耐药性的监测工作,链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均可能作为利福平耐药布病患者治疗的候选药物.

    布鲁氏菌生化鉴定多位点序列分型最小抑菌浓度

    1990-2019年中国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癌的发病趋势分析

    吕恒梁白峻竹李轩王龙昊...
    76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相关的肝癌在不同的年龄、时期以及出生队列流行情况,为肝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2019数据库中提取1990-2019年中国HCV感染相关肝癌的发病数据;使用Joinpoint回归分析肝癌年龄标化发病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因素对我国由HCV感染相关肝癌发病的影响.结果 通过Joinpoint回归分析发现,1990-2019年HCV感染相关肝癌的标化发病率由4.54/10万降至1.75/10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年度平均变化百分比(AAPC)=-3.28%,P<0.001],男性(AAPC=-2.58%,P<0.001)标化发病率降低幅度低于女性(AAPC=-3.71%,P<0.001);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发现,1990-2019年HCV感染相关肝癌发病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85~89岁年龄组发病风险最高[相对危险度(RR)=7.54,95%置信区间:7.01~8.12];发病风险随时期呈"N"形,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发病风险随出生队列的增长而下降,1949年及以前出生人群发病风险RR值均大于1.00(均P<0.001),1960年及以后出生的人群发病风险RR值均小于1.00(均P<0.050).结论 1990-2019年中国HCV感染相关肝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近年来下降趋势不明显,发病情况存在人群差异.建议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宣教,高危人群筛查,以及对HCV早期感染者及时干预和治疗,从而降低我国未来肝癌的疾病负担.

    丙型肝炎病毒肝癌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趋势分析

    2018-2021年甘肃省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特征及治疗转归影响因素分析

    王铂马玉宝郭强赵剑喜...
    771-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甘肃省肺结核合并糖尿病(PTB-MD)患者特征及治疗转归影响因素,为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202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结核病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PTB-MD 患者与同期管理的单纯肺结核(PTB)患者特征对照分析,对影响肺PTB-MD患者治疗转归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集单纯PTB患者26820例和PTB-MD患者988例.PTB-MD患者男性(x2=15.591,P<0.001)、离退休人员(x2=221.469,P<0.001)、转诊来源(x2=1121.323,P<0.001)、年龄≥55 岁(x2=310.556,P<0.001)、复治患者(x2=29.031,P<0.001)、病原学结果阳性(x2=232.277,P<0.001)、全程督导管理方式患者比例(x2=9.828,P=0.007)都明显高于单纯PT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B-MD患者中成功治疗的比例明显低于单纯PT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93,P<0.001);在各民族占比(x2=2.859,P=0.091)、流动人员和非流动人员患者比例(x2=0.016,P=0.931)、延误就诊和非延误就诊患者比例方面(x2=3.617,P=0.0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PTB-MD患者治疗转归影响因素方面,发生转归不良结局中65~岁年龄组(x2=10.688,P=0.014)、病原学阳性(x2=9.440,P=0.002)、重症患者比例(x2=13.004,P<0.001)明显高于治疗成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0~岁年龄组相比,65~年龄组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更高[比值比(OR)=2.394,95%置信区间(CI):1.002~5.721];与病原学阴性患者相比,病原学阳性患者治疗不良结局的风险更高(OR=4.295,95%CI:1.709~10.796);和非重症患者相比,重症患者治疗不良结局的风险更高(OR=2.120,95%CI:1.193~3.767).结论 甘肃省PTB-MD患者表现为男性、病原学检查阳性、复治、年龄≥55岁等方面占比高的特点.高年龄、病原学阳性、重症患者是发生不良治疗结局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强化肺结核-糖尿病共病防控的策略.

    肺结核病糖尿病影响因素

    2015-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35~75岁居民中心型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和共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徐肖倩夏远李海玲张楠...
    776-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35~75岁居民中心型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和共病的关联.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中内蒙古招募的35~75岁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25.0和GraphPad Prism 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统计描述、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心型肥胖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共病的影响.结果 内蒙古35~75岁居民中心型肥胖率为66.50%[95%置信区间:66.20%~66.70%],年龄、性别标化率为64.60%.同一个体患有0、1、2和3种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构成比分别为28.80%、40.50%、23.80%和6.9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轻度中心型肥胖和重度中心型肥胖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共病的患病风险分别是非中心型肥胖者的1.873和3.093倍、1.876和2.764倍、2.227和3.412倍、2.526和4.419倍(均P<0.001).结论 中心型肥胖是内蒙古严重的健康问题,是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和共病的危险因素,可进一步加剧心血管疾病负担.因此,应加强中心型肥胖的早期筛查和干预.

    心血管疾病血管代谢性疾病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中心型肥胖内蒙古自治区

    2016-2021年山西省长治市食管癌发病风险时空分布及地理因素相关性研究

    李菲母茂琪易海杰
    781-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6-2021年山西省长治市食管癌发病风险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地理影响因素,为开展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16-2021年山西省长治市各县(区)食管癌发病率建立贝叶斯时空模型,以可能影响食管癌患病风险的地理因素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海拔高度、坡向、植被覆盖率、土壤有机质、土壤pH作为协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2016-2021年长治市食管癌男性发病例数为女性的1.68倍,且各年份男性发病数均高于女性;发病率在空间上呈显著聚集状态(Moran's I指数为0.25,P=0.031),时间上整体呈下降趋势.地理因素的回归分析显示,年均气温[相对危险度(RR)=1.31,95%置信区间(CI):1.09~1.50]、坡向(RR=1.32,95%CI:1.18~1.46)、海拔高度(RR=1.19,95%CI:1.03~1.36)和土壤 pH(RR=1.35,95%CI:1.21~1.47)与食管癌发病风险均呈正相关,植被覆盖度(RR=0.46,95%CI:0.22~0.68)与食管癌发病风险则呈负相关.结论 山西省长治市食管癌发病率具有南高北低的时空分布格局,且与年均气温、坡向、海拔高度、土壤pH和植被覆盖度等地理因素密切相关,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于南部县(区),建议食管癌一级预防策略应考虑相关危险环境因素.

    食管癌贝叶斯时空模型时空分布地理因素长治市

    2019和2022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配置分析

    郭文章郭青马晓洁朱可怡...
    787-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的基本特点,为加强疾控中心人才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19和2022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登记的工作职责为"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人员信息,对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员的数量、年龄、学历、职称、人力综合素质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9-2022年我国疾控中心每百万人口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员数量增长6.09/100万,每百万人口 25~34岁人员、本科学历人员、无职称人员数量分别增长2.72/100万、4.56/100万、2.07/100万.2022年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员平均年龄(40.78±10.85)岁,较 2019 年(41.11±9.98 岁)降低 0.33 岁;2022 年 25~34 岁、35~44 岁、45~54 岁年龄组人员分别占 29.38%、26.82%、27.37%;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员分别占51.85%、10.04%;初级、中级、高级职称人员分别占36.21%、27.05%、16.88%.2022年全国疾控中心人力综合素质平均分为(9.88±1.74)分,低于2019年的平均分(9.93±1.81)分.全国省市之间疾控中心平均分差距(1.03分)明显高于市县之间(0.14分),中部地区省县之间平均分相差最大(1.85分).结论 2019-2022年全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员总数大幅上升,呈年轻化、高学历趋势.中部地区疾控中心需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人力资源

    2015-2021年北京市两家儿童医院18例婴儿肉毒中毒分析

    徐黎霞王舒萍王丽娟李楠...
    794-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2015年5月至2021年4月北京市两家大型儿童医院收治的婴儿肉毒中毒病例进行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婴儿肉毒中毒检测、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 收集2015年5月至2021年4月北京市两家儿童医院收治的18例婴儿肉毒中毒病例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地区分布、临床症状和治疗以及实验室毒素检测和分离菌株血清型别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18例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00∶1,最低年龄为3月龄,中位年龄为6月龄,最大发病年龄8月龄.发病地区最多的为河北省和北京市,发病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第一季度发病人数最少,其他季度相差不大.临床症状全身乏力和便秘最为多见.血清型检测结果以B型为主要型别,占94.00%(18例中,B型17例).检测方法中,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和小鼠实验最灵敏,培养分离法次之.结论 检测方法中荧光定量PCR法具有快速简单的优点,可作为日常检测手段.临床诊疗中若有不明原因全身乏力和便秘,应考虑婴儿肉毒中毒并将粪便和血清送相关部门检测.高发地区相关医疗单位应组织培训提高临床医生及相关人员对肉毒中毒的认识,加大对婴儿肉毒中毒的宣传并提高诊治水平;同时需及时储备相应血清型抗毒素,发生肉毒中毒后早期足量使用肉毒抗毒素是救治生命的关键措施,必要时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

    婴儿肉毒中毒实验室诊断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毒素

    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一起由艾伯特埃希菌引起的学校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黄世旺刘倩倪志敏俞骅...
    799-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23年2月浙江省杭州市某学校发生的一起聚集性腹泻疫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对该起聚集性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腹泻患者肛拭子、食品留样及环境样品进行病原体快速筛查和分离鉴定,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 本次聚集性疫情共造成22人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从6例腹泻患者肛拭子中分离到eae基因阳性菌株,经进一步鉴定确证为艾伯特埃希菌.6株菌对26种抗生素均敏感,核心基因组的多位点序列分型进化分析显示6株菌单独聚为一簇,且菌株间核心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差异仅在0~1 bp之间.结论 这起学校聚集性腹泻疫情是由艾伯特埃希菌引起,为中国首次报道由艾伯特埃希菌引起的聚集性疫情.

    艾伯特埃希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聚集性疫情eae基因全基因组测序

    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一起学校肠炎沙门菌感染事件暴发调查

    叶晓燕李薇薇凌誌穗周昶宇...
    805-8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一起学校不明原因引起的腹泻暴发事件,明确致病因子和感染来源,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防控措施和建议.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开展食品卫生学调查,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通过病原菌分离鉴定、分离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并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验证危险因素,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搜索到病例28例(学生26例,学生家属2例),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96.43%)、腹泻(78.57%)、腹痛(60.71%)、呕吐(35.71%)等,平均潜伏期15 h,食品卫生学调查发现2名无健康证的工作人员从事蛋清分离后临时参与了成品三明治的包装.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进食三明治和未进食三明治者,感染病例罹患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32.27,95%置信区间:4.34~239.94).采集病例生物标本中的14份肛拭子标本、2份血液标本以及1份食品标本均检出肠炎沙门菌,合计检出17株;PFGE和基因组测序的分析结果均显示17株菌株高度同源.结论 该事件是由制作三明治过程中交叉污染,而引起的学校肠炎沙门菌食源性疾病暴发,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学校、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防范此类事件发生.

    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肠炎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基因组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