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疾病监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

徐建国

月刊

1003-9961

jbjc@icdc.cn

010-58900732

102206

北京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疾病监测/Journal Disease Surveilla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突出快、简、新和实用性强的特色,及时准确地向国内外报道传染病疫情及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4年7月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简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
    951页

    2024年7月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概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
    952-953页

    2024年7月全球传染病疫情概要

    韩辉伍波王佳贺宋悦谦...
    95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7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73种,涉及236个国家和地区.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36个)、猴痘(116个)、麻疹(30个)、登革热(27个)和霍乱(18个).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尼帕病毒病(100.00%)、人感染H5N1禽流感(51.60%)、拉沙热(17.10%)、西尼罗热(11.60%)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8.40%).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登革热、麻疹、霍乱和猴痘.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登革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和猴痘;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黄热病、拉沙热、猴痘、麻疹、疟疾、白喉和脊髓灰质炎;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猴痘;欧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猴痘、麻疹和西尼罗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猴痘西尼罗热奥罗普切病毒病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

    2024年8月中国需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杨康郑灿军陈秋兰刘凤凤...
    957-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2024年8月在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近期我国境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呈上升趋势,预计8月境内疫情将达到近期峰值,登革热疫情已进入高峰季节,散发霍乱病例仍可能发生,食物中毒、高温中暑、洪涝灾区水源性、食源性和媒介传染病风险增加.结论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登革热、霍乱、食物中毒、高温中暑、洪涝灾害相关传染病予以关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

    2024年7月全球传染病事件风险评估

    纪瀚然庞明樊房元圣孙静...
    960-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2024年7月中国境外发生的全球传染病事件进行监测,并评估对我国的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方法 运用多种来源的互联网开源情报信息,对重点关注传染病开展基于事件的监测,并采用风险矩阵法,从传播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两个维度,整合疾病、国家和事件特异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开展评估.结果 2024年7月监测到15种传染病在全球43个国家形成突发事件或暴发疫情.对我国的输入风险方面,高风险事件5个,中风险事件23个;海外旅行风险方面,高风险事件11个,中风险事件30个.结论 建议重点关注孟加拉国、泰国、斯里兰卡、新加坡和尼泊尔的登革热;一般关注洪都拉斯、萨摩亚、伊朗、阿根廷、巴西、科特迪瓦、加纳和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登革热,尼日利亚、索马里、爱沙尼亚、刚果(金)和莫桑比克的霍乱,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的脊髓灰质炎,南非、泰国和刚果(金)的猴痘,尼日利亚的黄热病,越南的白喉,美国和以色列的西尼罗病毒病可能带来的输入风险.建议出国旅行者重点关注孟加拉国、泰国、斯里兰卡、新加坡、洪都拉斯、巴西、科特迪瓦和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登革热疫情,尼日利亚的黄热病和霍乱,越南的白喉;一般关注尼泊尔、萨摩亚、伊朗、阿根廷和加纳的登革热疫情,南非、泰国和刚果(金)的猴痘,非洲和亚洲的脊髓灰质炎,哥伦比亚和秘鲁的黄热病,非洲的霍乱,尼日利亚的拉沙热,蒙古的鼠疫和以色列的西尼罗病毒病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

    全球传染病事件监测风险评估开源情报

    导读

    李保娣
    964页

    2016-2022年甘肃省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刘舒瑜焦永卓梁雪枫张宁静...
    96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16-2022年甘肃省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TaP)接种后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发生情况,并评价该疫苗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甘肃省预防接种管理信息系统分别收集甘肃省2016-2022年AEFI个案和接种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甘肃省2016-2022年共报告DTaP相关AEFI 22 674例,报告发生率为259.24/10万剂.在AEFI病例中,一般反应占99.71%,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26:1),18~24月龄(34.32%)和3~5月龄(33.35%)病例所占比例较多,与季节和月份无关(集中度M为0.17),不良反应主要发在接种后1 d内,异常反应以过敏性皮疹为主(48.48%),且近年来未发现异常反应可疑信号.结论 甘肃省DTaP安全性较好,AEFI反应预后良好,需继续加强AEFI监测工作,增强因果关联评估能力.

    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2021-2023年甘肃省肉与肉制品中沙门菌流行状况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闫静兰光张璟申艳琴...
    970-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21-2023年甘肃省肉与肉制品中沙门菌的流行情况及毒力基因分布,为甘肃省肉与肉制品中沙门菌的风险识别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方法 使用illumina二代测序平台对2021-2023年甘肃省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和零售加工店采集的样品分离的沙门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测序数据导入BioNumerics 7.6软件进行血清型分析、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聚类分析和毒力基因筛查.结果 采集683份肉与肉制品样品,分离出的44株沙门菌分为16种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共鉴定出17种序列型(ST),其中ST11为优势型.44株沙门菌分成3个不同进化分支,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菌株分散在不同进化分支中.共筛查出157种毒力基因,其中98种毒力基因在44株沙门菌中均存在,其他59种毒力基因呈不同比例分布在44株沙门菌中.结论 2021-2023年甘肃省肉与肉制品中的沙门菌以肠炎沙门菌(ST11)为主,血清型和ST型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年份和地区菌株之间有一定的同源性.主要携带沙门菌毒力岛毒力基因和结构性毒力因子.

    沙门菌肉与肉制品血清型序列型毒力基因

    2019-2022年甘肃省麻风病症状监测分析

    吴珊冯淑梅孙丽姣张宏茂...
    975-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9-2022年甘肃省麻风病症状监测情况,为进一步优化甘肃省麻风病症状监测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整理2019-2022年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症状监测就诊的患者信息,并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截至2022年底,全省症状监测点覆盖率为32.35%,2019-2022年,症状监测累计报告就诊患者3 976例,以县(区)和乡镇级医疗机构报告最多,在报告的可疑症状中以诊断不明或久治不愈的慢性(3个月以上)皮肤病报告最多.对单病种进行排序,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湿疹、银屑病、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累计确诊麻风病7例,各年度报告日期和确诊日期间隔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29,P=0.243).诊断延迟期最长26年,最短20个月,平均8年;患者就诊延迟期最长26年,最短20个月,平均8年;医疗机构诊断延迟期最长1个月,最短0个月,平均1个月.在确诊病例中出现眉毛稀疏脱落、酒醉样面容的占100.00%,诊断不明或久治不愈的慢性(3个月以上)皮肤病和皮肤闭汗(局部干燥)或感觉异常的占71.43%.结论 甘肃省须持续加强麻风病症状监测,充分发挥症状监测在麻风病早期发现中的预警作用,有效降低畸残发生.

    麻风病症状监测早期发现

    2016-2022年甘肃省陇南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监测分析

    赵媛坤蔡玉成刘海军马健...
    979-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甘肃省陇南市2016-2022年手足口病(HFMD)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监测结果,为陇南市HFMD防控策略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2年陇南市HFMD病例样本,检测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 A6)、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ox A10),对病例的时间、年龄、地域、性别分布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共检测HFMD病例样本1 029份,肠道病毒阳性样本674份,检出率为65.50%.2016-2022年陇南市HFMD优势病原体EV71、Cox A16、Cox A6随年份交替出现,春、夏、秋季均有流行.不同县(区)中,武都区病例数高于其他县(区)(x2=416.804,P<0.01),发病年龄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x2=145.720,P<0.01),男性发病数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陇南市HFMD流行呈明显地域性、季节性和人群性,病原类型交替流行,呈双峰趋势,提示应扩大监测范围,尤其是重点区域人群的防控力度.

    手足口病发病率流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