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舰船科学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舰船科学技术
舰船科学技术

张培元

月刊

1672-7649

JCKXJS@shipol.com.cn

010-64831773-810

100192

北京市朝阳区双泉堡甲2号

舰船科学技术/Journal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创刊于1962年,是中国舰船科技领域唯一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宗旨是促进中国舰船领域的学术与技术交流,推动舰船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舰船科技人员提供学术讨论与技术交流的园地。本刊的专业性、学术性、技术性和导向性强。主要刊登中国舰船领域和相关行业的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方面的论文。选题范围包括舰船理论研究、舰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舰船系统工程以及与舰船相关的内容。作者为参加我国舰船研制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直接从事产品设计、课题研究和情报研究工作的专家及业务骨干,从事海军装备工作的科研人员,相关院所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大专院校的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等。本刊的读者为船舶及相关行业的各级领导、专家、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对船舶科技感兴趣的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考虑船外板附着冰情况下的船冰碰撞累计损伤研究

    张健李吟松陈保龙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极地商船与大块区域碎冰碰撞产生的冰载荷累计损伤展开研究,利用元胞自动机随机生成区域碎冰,研究考虑船外板附着冰影响下的船冰碰撞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在考虑船外板附着冰的情况下,船外板的塑性应变与吸收能量都大幅降低,碰撞力峰值没有太大的改变,但对碰撞力的冲量大幅减少.船舶在北极航行时对于结构强度而言船外板附着冰,对船冰碰撞的累计损伤有利.

    船-冰碰撞冰区船舶数值仿真

    大型薄膜型LNG船疲劳强度分析

    张玉奎郑文青高明星陈倩...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17.5×104 m3LNG船的结构设计为例,采用谱分析法对全船典型结构进行疲劳强度分析.针对LNG船的满载和压载2种常用航行载况,分别建立全船有限元模型和水动力模型.利用三维水动力软件计算在多个浪向、波浪频率的规则波上的波浪载荷,进一步求得结构的应力传递函数.根据Miner线性累计损伤理论,选用北大西洋波浪散布图和适当的S-N曲线,计算结构的疲劳损伤.除了计算波浪诱导的高周疲劳损伤,还通过简化算法计算装货/卸货诱导的低周疲劳损伤.评估结果表明,部分结构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结构尺寸和优化结构型式以满足NA40年的设计要求,但也有少量位置需要打磨.基于实船的设计过程,通过和船东、船级社紧密沟通,对建造需求和规范条文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大型LNG船设计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LNG船薄膜型疲劳强度谱分析法简化算法

    基于齿轮基胞元的动力吸振器设计及船体减振研究

    冯朔夏利娟李振荣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船体结构在复杂激励下易产生剧烈振动,且传统动力吸振器工作频带较窄,缺乏普遍适用性.基于齿轮基胞元的刚度可调特性,构建一种新型半主动式动力吸振器.利用齿轮基胞元的理论力学模型,推导了单个胞元的刚度解析公式,并结合动力学模型和有限元法,对齿轮基动力吸振器的移频特性和吸振性能展开分析,结果显示新型动力吸振器调频范围广且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经有限元仿真计算,探究了吸振器质量变化对船体减振效果的影响,可为相关减振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胞元结构动力吸振器船体振动减振分析

    气垫船壁板隔声性能分析与测试研究

    陈海涛张梗林张平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垫船对于噪声传递路径控制中的隔声控制,除了常规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相应要求外,还应保证其抗爆抗冲击等性能.本文对气垫船舱壁的前端抗冲击壁板进行隔声性能进行计算分析与实验测试.基于统计能量分析方法,采用双声腔-单板模型模拟驻波管设备,计算并结合实验测试验证了单层均质钢板的隔声量.为进一步验证统计能量分析方法预测材料隔声量的正确性,利用驻波管进行构件隔声量的实验研究,实验测量与统计能量分析预测结果在630 Hz以下的中低频段吻合良好,高频段随着吻合效应的出现,误差增大.结果表明,采用的统计能量分析模拟计算方法有效,该类型隔声构件的平均隔声量为44 dB,可有效降低目标舱室的噪声.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气垫船及相类似舰船的减振降噪提供了新的思路.

    气垫船隔声量统计能量分析减振降噪

    新型管状增强超弹多孔结构设计制备及减振性能研究

    张晓旭杨金水付万葳李爽...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橡胶阻尼材料拥有较好的减振能力,但其力学承载能力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基于仿生梯度设计思想,结合轻质多孔结构的优异力学性能和聚氨酯材料的高阻尼超弹性性能,设计一种具有优异力学承载性能和减振性能的新型管状增强超弹梯度多孔结构,开发出了模压灌注一体化成型工艺,实现了不同规格超弹梯度多孔结构减振器的制备.通过模态分析和频响试验获得结构的固有振动和减振性能,揭示了不同硬度聚氨酯材料、不同拓扑构型增强管等参数对结构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相比与其他结构,圆型增强结构在低频段具有较高的基频和较低的共振峰值,表现出结构高刚度高阻尼的优异性能;而在高频段三角型增强结构整体响应更低,减振性能较优异.

    多孔结构聚氨酯制备工艺力学性能减振

    船舶类量化神经网络自适应运动控制方法研究

    郁榴华潘慧君林艳顾胜...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船舶类航向自适应运动控制方法有助于加快解决船舶在海上通讯带宽受限情况下航向跟踪检测困难和控制效果差的问题.基于RBF神经网络,采用一种经典非线性运动解析模型来描述通信信号输入量化过程,无限逼近于航向控制系统中的未知非线性项来消除隐性不确定项因子对控制系统的影响,与此同时模型中所设计的RBF自适应量化控制器不需要对先验信息进行量化参数处理,不仅可以保证有效跟踪和控制的同时,还可以减轻通信的传输负担、减少执行频次和降低系统控制幅度.本文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所提出的带有输入量化的RBF神经网络自适应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并在Matlab Simulink环境中构建仿真模型分析,论证了所设计的运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自适应控制方法RBF神经网络船舶类航向控制量化控制运动解析模型

    单点系泊油轮运动响应分析及运动控制

    朱言顺方译彩韩强忠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数值模拟,对单点系泊系统动力响应进行研究,探究单点系泊系统在波流不同向和特殊作业工况下油轮的运动规律和系泊力的影响因素,并给出船体控制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波流夹角、波浪和流速会对船体运动和系泊力大小产生显著影响;在船尾处0°方向和船侧135°方向施加拉力,会降低船体运动幅值及系泊缆绳拉力.最后给出了该系泊系统的极限作业海况条件.

    单点系泊系统运动响应系泊力船体控制方法极限作业海况

    基于多相流的水下航行体热尾流扩散特性研究

    彭嘉澍李勋章刘健李国庆...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潜艇在水下航行过程中为保证各个系统能正常工作,会由冷却系统向外排放大量的高于环境温度的冷却水,同时潜艇会对水体产生扰动,这些影响会在海面形成独特的红外特征和伴生的水动力特征.基于VOF(Volume of Fluid)多相流模型的来流法,使用Flunet软件对万吨级潜艇模型进行冷却水的排放及热尾流的扩散浮升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并对热尾流扩散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潜艇自身的冷却水排放在较大的深度以及较低的航速下,不足以扩散至水面以形成明显的高温区,而潜艇对水体的扰动会在水面形成一片低温区,即"冷斑"现象.

    水下航行体热尾流多相流

    舰船避撞过程中船舵不稳定性分析

    廖华刘馨潞李晓科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舰船避撞过程中舵角控制实时性不足问题,研究舰船避撞过程中船舵不稳定性分析方法,确保舰船在复杂多变的海况中,可以更好地适应波浪、洋流等环境因素,保持舰船航行的稳定性.通过构建舰船避撞过程中的线性模型,得到舰船避撞过程中的输入舵角;以舰船线性模型为基础,得到舰船避撞过程中包含时变延迟的舰船线性模型,并结合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定理论,获取包含时变延迟的舰船线性模型,输入舵角作用下是不稳定的,完成舰船避撞过程中船舵不稳定性分析.实验证明,该方法可有效实现舰船避撞过程中船舵不稳定性分析;应用该方法后,可有效提升舰船避撞过程航迹的平滑性与稳定性,加强避撞效果.

    舰船避撞舰船船舵不稳定性分析线性模型时变延迟李雅普诺夫

    高速电机定子散嵌线绕组换位对环流损耗的抑制分析

    杨清宇郭云珺姜亚鹏何竞雄...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定子绕组铜耗是高速永磁电机损耗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于多根并绕的散嵌线绕组,由于各导线所处的漏磁场不同,导致感应出的电压也不同,从而会在导线之间形成环流,所带来的额外交流附加铜耗已成为限制该类电机功率密度以及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针对并绕导线间由于环流引起的不同股线之间电流不均展开研究,通过绕组端部换位的方式实现了对绕组环流损耗的抑制,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了环流抑制分析的有效性.

    永磁电机环流损耗绕组换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