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决策咨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决策咨询
决策咨询

张洁

双月刊

1006-3404

jczxtx@126.com

028-61516976 61516977

610041

成都市临江西路1号锦江国际25楼

决策咨询/Journal Decision-Making & Consultancy Newsletter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部分省(区)市决策咨询工作联系网络网刊,是决策咨询工作实践性和学术性的综合科技期刊双月刊,由四川省农业科技顾问团办公室主办。刊物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办刊宗旨。面向决策者、管理者、科技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办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财政制度研究——以四川为例

    独娟宋春来
    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要求财政制度必须遵循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现行财政制度多起源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以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为指导,围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建议在服务经济结构优化、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支持发展动能转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等方面完善财政制度,更好地发挥财政治理基础和支柱作用.

    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财政制度

    促进信息融合畅通推动扩容提质增效以现代化就业公共服务"良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马杰赵华文杜云晗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业公共服务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四川省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经过不断健全、完善、创新和发展,在推动稳定和扩大就业、优化劳动供需结构、熨平规模性失业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际局势深刻变化、国内经济复苏加速、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调整,我省就业面临的"量""质"及供需匹配矛盾更加显现,就业公共服务效率偏低、渠道不畅、资源紧缺等系列短板也逐步显露.通过加快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加强就业服务供需匹配、提升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促进技能培训服务与企业需求融合、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做细做实就业公共服务经办细节等,推动就业公共服务扩容提质增效,进一步促进我省就业高质量充分发展.

    就业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同城化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

    黄丽萍
    10-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时代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如何推动地区营商环境建设,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现实议题.本研究基于国内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梳理,以成渝地区营商环境一体化、协同化发展为切人点,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同城化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及人文环境四个一级指标层面设置10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并运用公开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有助于为挖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同城化发展机制提供指标体系支撑与参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区域协同发展

    基于长三角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

    李颖陈迪琳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在国际国内科技合作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也在积极开展多方面的科技协同发展.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是提升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区域合作的一个关键举措.但长三角的科技合作协同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研究当前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探寻科技创新合作路径,对长三角地区创新驱动发展至关重要.

    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机制路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竞争力评价及创新空间格局分析

    王超超熊永兰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选取创新基础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创新投入竞争力、创新产出竞争力、创新可持续竞争力5个方面因素,综合构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功效系数法,对201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创新竞争力指数和分创新单元创新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1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综合创新竞争力水平持续提升.②将44个创新单元创新竞争力综合指数划分为"顶尖型、引领型、发展型、追赶型、潜力型"5种类型,其中40.91%的创新单元属于追赶型,29.55%的创新单元属于发展型,20.45%的创新单元属于潜力型,9.09%的创新单元属于顶尖型和引领型.③在2015~2020年间四川圈和重庆圈的综合创新竞争力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四川圈的综合创新竞争力水平明显高于重庆圈.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圈两翼"创新单元中,成都都市圈中成都为顶尖型,区域内各城市创新发展梯度比较明显;重庆都市圈中,渝北和江北是区域创新发展极核.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竞争力创新单元双圈两翼

    国内外重点地区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程宁波方梓涵付雪露
    29-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念验证中心是依托具备基础研究能力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聚集成果、人才、资本和市场等转化要素,加速挖掘和释放基础研究成果价值的新型载体.近年来,为提升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国内外对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越发重视,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迈入"快车道",概念验证中心支撑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能力也越来越受到肯定.本文梳理了概念验证中心验证早期项目商业可行性、参与主体多元与各展其才、填补最早期资金需求缺口、将科研者变为成熟创业者等四大特征,对美国、北京、上海等地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做法进行了整理,并对我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模式及路径、运营管理及考核激励方式提出了意见建议.

    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成渝技术合同交易发展态势及对策建议——基于2018~2022年成渝技术合同交易数据分析

    王朝虹范耘郡王舟周应雪...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合同交易情况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收集梳理成渝近五年技术合同交易数据,从纵向态势、产业分布、活跃主体三个视角开展分析,研判出当前成渝技术交易特征及不足之处:成渝在大健康产业的技术合同单笔交易额呈下降态势、成渝在航空航天的技术交易规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成渝民营企业的技术交易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围绕上述不足分别从政府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创新资源聚集能力;科研机构深化协同创新,提高创新成果产出能力;技术市场互联互通,提升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等三个维度提出对策建议以供决策参考.

    成渝技术合同输出技术吸纳技术

    "反向飞地"发展经验及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示

    鲜果刘军伟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多案例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反向飞地"的发展、建设模式及其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经过实践探索,"反向飞地"已形成了"创新飞地""总部飞地""消薄飞地""生态补偿飞地"四种发展模式,及联合共建、场地租赁/购买两种建设模式;坚持合理定位、科学选址,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利益共享、合作共赢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建议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分类引导和利益分享机制,大力推动"反向飞地"建设,切实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创新飞地总部飞地消薄飞地生态补偿飞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辽宁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研究

    鲁小波王爽
    41-4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掌握辽宁海洋旅游的发展水平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本研究从5大方向选取16个指标构建海洋旅游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了解辽宁省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的现实水平,本研究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山东、福建和海南三省与辽宁进行对比研究.首先对4省及其所辖22个沿海地区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然后分别从省际与地区间两个层面对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四方面主要问题:①海洋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低;②海洋旅游地区间不平衡;③海洋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④海洋旅游环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为促进辽宁海洋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促进辽宁沿海六市海洋旅游高质量协同发展;②进行科学营销宣传,拓宽客源市场;③完善海洋旅游基础设施;④加强海洋旅游环境保护.

    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辽宁

    中国制造业数字化程度分析及国际对比

    孟静李梦琳
    48-5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数字经济大环境下,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基于工业机器入密度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数字化程度,并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一国数字经济规模的大小并不等同于制造业数字化发展程度,中国制造业数字化发展虽然保持极高的增长率,但现阶段总体实力在国际上依旧属于中等水平;②中国制造业不同行业数字化发展程度不平衡,中技术密集度制造数字化程度超过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远高于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重点行业数字化需进一步突破;③中国制造业在汽车制造业、工业机械等细分领域,创新研发以及数字化程度有着一定程度的领先,可以此为突破口,发挥先导行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弯道超车.基于测算结果和对比分析,从加强数字基建建设、优化政策环境、促进人才培育、加强开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中国制造业提升数字化程度的对策建议.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程度测算工业机器人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