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激光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激光技术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激光技术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侯天晋

双月刊

1001-3806

jgjs@sina.com

028-68011091

610041

成都238信箱

激光技术/Journal Laser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及物理类中文核心期刊,属国家级科学技术刊物。本刊紧密跟踪国内外高技术的进展和开拓性新领域的动态,主要报道国内外与激光有关的光学、电子学等领域内不同发展时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元件、新的工程应用中有创新的学术论文和有创见的综述性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调制激光光谱吸收的高稳定性气体检测

    康虎张夏郑世杰邵犁...
    14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精确测定待测气体的体积分数,提高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的稳定性,优化了 TDLAS气体检测系统的扫描信号.基于HITRAN数据库,选定了甲烷气体在1654 nm附近吸收峰,计算出含甲烷、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的吸收系数;使用可视化仿真工具对气体检测系统进行理论仿真,同时通过搭建的气体检测系统验证仿真结果.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扫描信号,提高了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偏差值从0.3%降至0.07%;建立了 2次谐波信号均值与气体体积分数的反演模型,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R2=99.99%.此研究为提升TDLAS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及实现高稳定气体检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光谱学波长调制光谱-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呼出气检测建模仿真

    基于保偏光纤结构的直腔耗散孤子锁模激光器

    马雪骁张一民林加强戴川生...
    153-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获得稳定的超短脉冲序列,采用分步傅里叶算法数值分析了滤波器带宽、可饱和吸收体调制深度和可保和吸收体恢复时间对锁模的影响,并搭建了一个利用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作为可饱和吸收体的全保偏结构的掺镱锁模光纤激光器.结果表明,该腔体可以自启动产生光谱带宽为0.104 nm、重复频率为102.32 MHz的耗散孤子脉冲序列;且出射的脉冲在放大过程中表现出缓慢的展宽速率,激光腔搭建成功.该激光器在光纤探针、频率梳和参量光学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光纤光学超快光学可饱和吸收体光纤放大器

    高能激光系统中不同材料合束镜的热效应分析

    崔莉军陈星明杨美霞代俊...
    159-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高能激光系统内光路中合束镜受强激光辐射会产生温升和热变形等问题,建立了热仿真的理论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了不同激光功率辐照下以硅、碳化硅、石英玻璃和微晶玻璃为基底材料的合束镜的温升和热变形,以及极端环境下以石英玻璃、微晶玻璃为基底材料的合束镜的温升和热变形.结果表明,在22 ℃时,30 kW的单光束激光照射10 s后,4种基底材料中,碳化硅的温度为23.718℃是最低的,微晶玻璃的热形变为0.00115是最小的;30 kW总功率的6个光束激光照射时,微晶玻璃的热形变为0.000399 μm,且石英玻璃的热形变比微晶玻璃高出18.8倍;在极端环境下,热形变最小的基底材料也是微晶玻璃;4种基底材料中,微晶玻璃最适合作为高能激光系统中合束镜的基底材料.此研究结果对高能激光系统设计有着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激光光学高能激光系统热效应合束镜

    基于成像光谱仪的光亮度精确测量方法研究

    王玉曾延安郑海霆苗丹...
    16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快速精确测量平板显示器的光亮度,采用基于线性渐变滤光片的成像光谱仪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讨论了以线性渐变滤光片为核心的成像光谱仪的原理、结构及应用特点,建立了光源光亮度-输出灰度值的数学转换模型,以及基于LED积分球光源和分光光谱辐射亮度计的成像光谱仪光谱定标与辐射定标装置,得到了目标的光谱立方体数据,并计算出目标各点的绝对光谱功率分布曲线.结果表明,测量显示屏的相对示值误差小于3%,达到了国标光亮度测量所规定的一级测量精度要求,实现了对面光源光亮度的快速精确测量.该研究为优化显示器行业的质量控制和产品调控提供了有利参考.

    光谱学光亮度成像光谱仪线性渐变滤光片

    基于脉冲激光的发射药参数快速检测方法

    吴清潮吴坚
    17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验证基于脉冲激光作用的发射药能量性能参数快速测量方法的有效性,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脉冲激光作用下单、双、三基发射药和单晶冰糖的冲击波及等离子体特性,得到了激光参数对脉冲激光作用过程的影响规律以及单基发射药与单晶冰糖的冲击波、等离子体图像差异.结果表明,单基发射药的冲击波及等离子体膨胀特性主要受其化学反应释能的影响,而冰糖主要受激光辐照度的影响;采用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建立了单、双、三基发射药激光作用下的冲击波特征速度与其火药力、爆热、爆温的线性定标模型,得到的决定系数R2值分别为0.9912、0.9998、0.9999.该方法对发射药火药力、爆热及爆温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为脉冲激光与含能材料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激光技术快速检测脉冲激光作用发射药冲击波

    碳化硅陶瓷超快激光双光束精密抛光技术研究

    肖海兵张庆茂谭小军周泳全...
    180-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有效提高碳化硅陶瓷材料抛光精度,采用了一种红外脉冲和超快紫外皮秒激光双光束抛光碳化硅陶瓷技术.通过红外纳秒激光与超快紫外皮秒激光抛光碳化硅陶瓷材料激光双光束抛光方法,实验研究了激光功率、重复频率、扫描速率、离焦量等抛光工艺参数对抛光SiC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激光功率24 W、扫描速率200 mm/s、激光重复频率500 kHz、离焦1 mm时,陶瓷表面粗糙度达到最优,激光双光束抛光和单光束抛光原始粗糙度碳化硅2.87 μm分别下降至0.42 μm和0.53 μm;激光双光束抛光SiC陶瓷致密化,陶瓷表面呈现有规律的整齐排列,且碳化硅抛光表面的晶粒平均大小为1.48 μm,表面力学性能得到改善.该研究为陶瓷等硬脆材料激光精密抛光提供了参考.

    激光技术激光抛光超快光学激光双光束碳化硅陶瓷表面形貌

    基于光开关阵列的灵活TWDM-PON系统研究

    赵翔宇刘逢清
    188-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满足接入网日益增长的业务流量需求,解决当前因架构固定、资源维度有限而导致的不同无源光网络之间波长无法灵活分配的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发射固定波长的激光器与光开关阵列组合的时分波分混合复用无源光网络结构.在这种新的系统结构中,下行波长资源被集中化处理,采用在局端配置光开关阵列的方法实现波长在不同网络之间的灵活调度,降低系统总体成本的同时能够用来解决负载平衡、流量"潮汐效应"、网络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得出该结构与传统无源光网络的兼容性、波长资源的共享性、系统低成本以及节能的特点.结果表明,在没有色散补偿的情况下,信号可以覆盖30 km的传输距离,同时服务512个用户.该研究可以为典型应用场景下的无源光网络部署提供参考.

    光通信时分波分混合复用无源光网络光开关阵列波长共享

    单目标旋转摄影方法标定图像全站仪相机

    刘雄龙骆亚波徐卓揆
    196-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图像全站仪望远镜相机和广角相机的高精度标定,采用单目标旋转摄影法推导了旋转摄影模式下图像全站仪的相机标定模型,并对模型参数展开相关性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参数耦合问题,提出了双盘观测法进行参数解耦;对单目标旋转摄影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取得了图像全站仪望远镜相机和广角相机的高精度标定结果.结果表明,标定得到的相机参数可用于不同摄影距离的图像测量,望远镜相机标定点重投影误差平均为1.0 pixel,对应图像角分辨率达2.0'';望远镜相机定焦摄影时标定点重投影误差平均为0.15 pixel,对应图像角分辨率达0.3'';广角相机标定点重投影误差平均为0.6 pixel,对应图像角分辨率达13.3''.该研究对提高图像全站仪的图像测量精度及拓展其相关应用有一定参考意义.

    成像系统相机标定旋转摄影图像全站仪双盘观测

    可编程多脉冲绿光激光器

    吴丽霞
    204-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满足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和反射物速度干涉仪系统的应用要求,研制出一套可编程多脉冲绿光激光器.采用光强可编程技术,在任意波形发生器中输入一长脉冲电压波形,并将其加载到电光调制器上;通过对此电压脉冲波形的编辑,在实现时域上控制光强的同时输出多脉冲,且多脉冲的脉冲间隔、脉冲宽度及脉冲波形均任意可调.结果表明,放大过程的波形畸变得到矫正,获得脉宽为110 ns的绿光单脉冲方波;脉宽为50 ns、时间间隔5 μs的绿光双脉冲方波;脉宽为40 ns、50 ns和60 ns、时间间隔为2 μs、1 μs的绿光三脉冲方波.该研究为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和反射物速度干涉仪系统提供了参考.

    激光器多脉冲脉冲整形任意波形电光调制器

    使用多核CPU-GPU异构系统快速生成计算全息图

    马先栋桂进斌陈艾帅刘俊彤...
    210-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计算性能提高基于点源模型的计算全息图(CGH)的生成速度,设计了基于多核中央处理单元(CPU)和图形处理单元(GPU)的计算全息图快速生成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优化.首先采用统一架构平台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点源模型的计算全息图生成系统,提出了计算的优化策略;然后根据优化的计算公式来减少计算量;最后对任务调试等进行优化,构建CPU的并行计算系统,其中一个核心负责启动函数和传输数据,其余核心承担一部分计算任务,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结果表明,设计的系统能让CPU和GPU的性能均得到充分利用,在同等配置的计算硬件条件下,生成计算全息图的加速比较GPU系统计算全息图的加速比提高了 4~4.75倍,可以有效提高计算全息图的生成速度.该研究对快速生成3维场景全息图是有帮助的.

    全息计算全息异构系统点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