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激光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激光技术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激光技术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侯天晋

双月刊

1001-3806

jgjs@sina.com

028-68011091

610041

成都238信箱

激光技术/Journal Laser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及物理类中文核心期刊,属国家级科学技术刊物。本刊紧密跟踪国内外高技术的进展和开拓性新领域的动态,主要报道国内外与激光有关的光学、电子学等领域内不同发展时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元件、新的工程应用中有创新的学术论文和有创见的综述性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钛合金表面沟槽结构纳秒激光加工实验研究

    谭金刚何斌万轩瑞韩锦锦...
    684-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在钛合金表面加工高质量的微小结构,探究不同因素对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利用纳秒激光开展钛合金Ti6Al4V加工实验研究.通过3 维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测量了不同参数下的钛合金工件加工表面形貌,利用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分析法探究扫描速率、激光功率、扫描线间距对加工形貌和粗糙度值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低功率、高速率、大线间距条件下,材料去除不连续,加工表面呈现间断的凹坑结构;随着功率的增加、加工速率的降低和线间距的减小,材料去除逐渐连续,加工后材料表面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选择激光功率 24 W、扫描速率 2000 mm/s、线间距 0.01 mm的参数在钛合金表面成功加工出宽度500 μm、深度140 μm的阵列微沟槽结构.该研究对激光加工钛合金表面微小结构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激光技术微槽结构激光烧蚀表面形貌

    掩模辅助激光切割PDMS的工艺实验研究

    齐立涛刘津先马丽丽李存涛...
    691-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紫外纳秒固体激光切割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加工质量,提出了一种掩模辅助激光切割PDMS的方法.采用聚酰亚胺薄膜作为掩模材料,进行了无掩模及不同厚度掩模下紫外纳秒固体激光切割PDMS实验,分析了PDMS材料表面微裂纹的形成机理,获得了激光主要工艺参数对微槽的槽深、槽宽及加工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掩模条件下激光切割PDMS的表面加工质量较好,无微裂纹产生且玻璃态转化较少;槽深和槽宽均随激光脉冲能量、扫描速率的增加而增大;掩模厚度为15 μm和50 μm、扫描速率为40 μm/s和50 μm/s、脉冲能量高于0.40 mJ时,微槽表面热影响区较小.本研究为提高紫外纳秒固体激光切割PDMS的加工质量提供了一种方法.

    激光技术紫外纳秒固体激光加工聚二甲基硅氧烷工艺实验聚酰亚胺掩模加工质量

    PCCL光束对瑞利粒子作用力的理论研究

    谢陈屈军
    698-7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部分相干月牙形光束(PCCL)对瑞利粒子的捕获特性,采用广义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推导了PCCL光束经过ABCD光学系统传输后的交叉谱密度及对瑞利粒子作用力的表达式,对聚焦PCCL光束在焦平面的归一化光强和对瑞利粒子作用力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软件模拟和理论分析,得到了聚焦PCCL光束的光强和捕获力随光束参量以及焦距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选取光束阶数n=3、初始腰宽w0=0.1 mm、相干长度d0=6mm时,经焦距f=12 mm的透镜聚焦后的PCCL光束对高、低折射率粒子均能实现捕获;由于PCCL光束在焦平面处呈现离轴光强分布,峰值光强不在坐标原点,通过调节光束阶数、初始腰宽、相干长度和焦距,可实现对聚焦PCCL光强及瑞利粒子作用力的调控,从而实现聚焦PCCL光束对不同位置处瑞利粒子的灵活捕获.该研究结果为实际聚焦PCCL光束稳定捕获微粒提供了理论依据.

    激光光学聚焦捕获惠更斯-菲涅耳原理部分相干月牙形光束

    线性变换与局部均衡融合的红外图像增强

    魏艳平
    705-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改善红外图像的效果,提升对比度和清晰度,丰富边缘细节信息,提出了融合线性变换和局部均衡的红外图像增强方法.利用图像的像素值分布,对像素值进行自适应的分段线性变换,并用局部的直方图均衡增强图像;分别计算两张增强图像的权重图.对比度权重、显著性权重和亮度分布权重;以拉普拉斯金字塔和高斯金字塔的方式,分别对增强图像和权重图进行分解,将分解的图像与权重图进行多尺度线性融合,获得效果理想的增强图像.结果表明,相对于现有方法,本文中提出的方法增强图像的视觉效果更清晰,信息熵、平均梯度和变异系数分别比现有方法高出9.03%、23.87%和9.97%以上.该研究可更有效地提高红外图像增强的性能.

    图像处理对比度变异系数像素变换局部直方图均衡多尺度金字塔融合

    基于FPGA的仿造数码迷彩生成系统研究

    杜向坤牛春晖王晨刘鑫...
    71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传统仿造数码迷彩生成算法开发平台灵活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仿造数码迷彩生成算法.采用直方图统计提取主要颜色信息,将背景图像马赛克化获得颜色分布信息,依据色差进行主色替换得到仿造数码迷彩的方法,取得了不同主色数量、色差计算权重、颜色量化数量下的数据.结果表明,颜色量化为3600 种后,提取出4 种主色作为仿造数码迷彩主色,根据色差主色替换时色彩权重3∶6∶1,生成的仿造数码迷彩具有良好的伪装效果,且基于FPGA实现该算法时系统占用资源少,处理 800 pixels×480 pixels分辨率的单帧彩色图像所需时间仅为22.21 ms,满足动态场景下生成仿造数码迷彩的实时性需求.该研究为主动伪装技术提供了参考.

    图像处理仿造数码迷彩直方图统计颜色量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可重构微波光子多波束形成技术研究

    林樾苏君范志强王云祥...
    719-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微波光子多波束形成系统中,为了实现多路射频信号与多个波束间的重构,提出了基于光真延迟和光交换阵列的可重构多波束形成技术方案,其中包括电光转换、光交换阵列、多波束分光阵列、固定光延迟阵列以及光电转换等部分.理论分析了该方案的工作原理和重构机制,建立了仿真模拟实验系统,并验证了基于4 端口Benes网络的4 路射频信号与固定4 波束间重构的性能,得到了多种重构状态下的波束方向图.结果表明,该方案相比基于可变光真延迟的方案减少了约2 个数量级的光开关使用数量,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和控制复杂度,实现了4 路射频信号和4 波束之间的重构.该研究结果为多波束形成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光通信微波光子多波束形成可重构光交换阵列

    激光3维成像线性焦平面探测器读出电路研究进展

    李雨欣李潇杨赟秀郑博仁...
    726-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激光焦平面探测器是一种新型的光电成像器件,它利用半导体内部载流子的雪崩倍增效应实现高速、高灵敏度、纳秒级时间分辨探测,用于凝视型激光3 维成像系统.探测器主要分为线性和盖革两大类,其中线性模式探测器具有响应速度快、无死时间和后脉冲、可实现单脉冲瞬时成像等优点.首先介绍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线性模式焦平面读出电路的两种架构并简述其原理,然后阐述像素单元的关键电路模块,比较了其优缺点,最后分析了两种减小行走误差的双阈值时刻鉴别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探测器线性模式焦平面读出电路3维成像光子飞行时间

    隔离开关合闸状态的非接触自动检测方法

    苑龙祥汪华平王阳刘敬之...
    734-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升隔离开关合闸状态自动检测效果,采用了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隔离开关合闸状态非接触自动检测方法,使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分辨率达到最大值,优化了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光学参数,提升了其位移测量精度;通过光学参数优化后的激光位移传感器,采集隔离开关轮廓曲线,得到隔离开关轮廓曲线采样点集;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隔离开关轮廓曲线采样点的椭圆方程,并计算隔离开关导电臂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当导电臂夹角处于规定夹角区间内,则判定合理开关合闸到位,完成隔离开关合闸状态非接触自动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的前、后导电臂夹角分别在0.4°与0.5°左右,均低于夹角规定区间.这一结果对实现隔离开关合闸状态非接触自动检测是有帮助的.

    激光技术测量与计量隔离开关激光位移传感器合闸状态非接触自动检测最小二乘法

    基于相关系数的生物散斑活性表征研究

    翟春婕王新猛薛晓明唐寅...
    739-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传统生物散斑测量结果易受实验参数影响的问题,采用模拟动态光散射及荧光相关光谱技术,用相关系数表征生物散斑活性,搭建了实验装置,并对中药糖浆、酸奶、老酸奶、西红柿、苹果等产品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相关系数构造的特征时间指标主要由样品中颗粒运动的速率决定,物理意义明确,几乎不受相机曝光时间、散斑区域等实验参数的影响,平均测量偏差小于5%,易在实际应用中使用.由于农业及医药领域中生物样品的多种特性均与颗粒运动速度有关,该方法可为食品、药品行业提供一种新的无损检测工具.

    测量与计量生物散斑活性相关系数特征时间

    折叠光路结构头戴显示器的光学设计

    柏香虎朱向冰庄亚宝程芳芳...
    746-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满足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器大视场、大出瞳和高成像质量且结构轻小化等要求,采用逆向光路设计方法,对折叠光路pancake结构展开研究;采用两片透镜进行设计,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软件仿真,对设计的光学系统进行了公差分析.结果表明,全视场角为96°、出瞳直径为10 mm、出瞳距离为14.94 mm时,在奈奎斯特频率(20.83 lp/mm)处调制传递函数(MTF)大于0.2,最大畸变为-26.5%,最大垂轴色差为 13.84 μm;此结构具有更高的MTF值、更小的垂轴色差和弥散斑均方根半径,像差平衡合理.该研究为折叠光路结构的头戴显示器提供了参考.

    光学设计头戴显示器折叠光路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