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

王琴

双月刊

1006-852X

smzzgj@126.com

0371-67661785

450001

郑州市高新区梧桐街121号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Journal Diamond & Abrasives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行业中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央级刊物。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Ei数据库收录用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用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入编期刊。主要报道内容为超硬材料(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合成、制品制造与应用、专用设备、普通磨料磨具、磨削与修整技术等领域的科研成果、最新进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微磨具磨损预测研究

    田苗于康宁任莹晖佘程熙...
    363-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硬脆材料微结构的加工效率和精度,需要预测微磨具的不确定性磨损.基于微磨具在位视觉磨损检测和聚类分析,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反向神经网络(genetic algorithm back propagation,GA-BP)模型.选取微磨具磨头截面面积损失量为指标,以表征微磨具不确定性磨损特征.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划分微磨具磨损状态阶段.最后构建以主轴转速、进给率、微槽深度、磨削长度和微磨具初始截面面积为输入层神经元,以磨头截面面积损失量预测值为输出层的GA-BP神经网络模型.设计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的单晶硅微槽微细磨削实验,基于自搭建的机器视觉系统在位测量微磨具的磨头截面面积磨损量.将实验测得的微磨具磨损量作为训练数据,与传统高斯过程回归预测模型对比,验证GA-BP神经网络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GA-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实现不同工艺参数和不同磨削长度下的微磨具磨损预测,比传统高斯过程回归预测模型具有更高预测精度,平均误差精度达到5%,可以实现微磨具磨损阶段状态预测.

    微磨具磨损预测GA-BP神经网络聚类分析

    叶脉仿生分形纹理化金刚石砂轮磨削氧化锆陶瓷试验评价

    张晓红何田仲森温东东李超...
    374-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氧化锆陶瓷在传统砂轮磨削过程中存在的磨削力大、加工质量较差等问题,根据叶脉分形结构在减阻导流与散热传质方面的优异性能,建立叶脉分形角模型,设计 30.0°、45.0°和 60.0° 3种不同分形角度的叶脉仿生分形纹理化金刚石砂轮,对比分析原始砂轮与 3种仿生分形砂轮对氧化锆陶瓷磨削表面粗糙度Ra、磨削力和磨削力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仿生分形砂轮比原始砂轮具有更好的磨削性能;与原始砂轮相比,仿生分形砂轮的法向磨削力降低了 12.7%~55.8%,切向磨削力降低了 8.1%~40.3%,且其对表面粗糙度Ra影响不明显;当分形角为30.0°时,获得的磨削力比最小值为1.4~3.0,表面粗糙度Ra最小值为1.824 μm.

    叶脉仿生分形结构分形角激光纹理化氧化锆陶瓷磨削性能

    基于分形理论的旋转超声磨削Si3N4陶瓷表面微观形貌

    孙永国王伟李文知魏恒举...
    382-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旋转超声磨削Si3N4 陶瓷表面的微观形貌,基于分形理论研究不同加工参数下Si3N4 陶瓷表面微观形貌的变化.设计旋转超声磨削Si3N4 陶瓷正交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加工参数对Si3N4 陶瓷表面分形维数和多重分形谱的影响,并设计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加工参数下Si3N4 陶瓷表面的粗糙度、分形维数和多重分形谱.结果表明:旋转超声磨削Si3N4 陶瓷表面时,分形维数能更好地表征其加工表面的缺陷状态,多重分形谱则能更好地表征其加工表面缺陷的起伏程度变化.

    旋转超声磨削Si3N4陶瓷分形维数多重分形谱微观形貌

    微磨料气射流加工结构化拓扑鱼鳞表面的实验研究

    智佳琦吕玉山李兴山陈超...
    391-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在脆性难加工材料上制备结构化鱼鳞表面,首先提取了鱼鳞表面的拓扑特征,建立了鱼鳞单元的表面模型,并基于鱼鳞模型进行搭接,得到结构化鱼鳞表面;然后根据微磨料气射流加工原理,分析了气射流加工拓扑鱼鳞实验的可行性与影响结构化鱼鳞表面形貌的重要工艺参数;最后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重要加工参数进行实验分析,得到了较好的拓扑鱼鳞表面单元,并以此进行排布得到结构化表面.研究结果表明,微磨料气射流加工结构化拓扑鱼鳞表面较为合理的工艺参数组合是加工时间为 10 s、气射流加工压力为0.5 MPa、靶距离为 10 mm以及射流角度为 30°,在此工艺条件下,鱼鳞表面的形态和尺寸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鱼鳞表面的拓扑属性保持不变.

    微磨料射流加工鱼鳞表面拓扑特征表面形貌

    塔形组合式金刚石圆盘锯能耗建模及参数优化

    郭安顺张进生张恒王凯达...
    398-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预测塔形组合式金刚石圆盘锯在荒料锯切过程中的功率,以组合锯切系统中单锯片的单磨粒平均未变形切屑厚度为媒介,建立了锯切功率的参数模型,并对其进行修正,提出一种少样本快速预测模型,通过锯切实验测量不同参数组合下的锯切功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数据以获取可靠的模型系数.最后以锯切参数为优化变量,以锯切比能和锯切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优化模型,并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试验结果表明,参数模型充分解释了各锯切参数对锯切功率的影响,能够准确预测不同锯片组合方式下的锯切功率,改进的粒子群算法有较高的优化性能,使用优化后的参数能够显著降低锯切功率.

    塔形组合式金刚石圆盘锯能耗模型平均未变形切屑厚度参数优化

    双层纳米孔的制造与应用

    黄洁钰曾兆炜王成勇袁志山...
    407-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具有孔径可调节、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极端环境适应性强、集成度高等优点,固态纳米孔逐渐成为最具潜力的单分子测序工具.在固态纳米孔发展过程中,提高其单分子检测精度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双层纳米孔受到了广泛关注.与传统的单层纳米孔相比,双层纳米孔具有的孔-腔-孔结构提供了 2个分子识别位点和纳米受限空间.双孔提供的 2个分子识别位点可以在单次过孔事件中获得 2次目标信号,所获得的双重检测信号不仅丰富了检测信息,也为信号分析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对比信息源.此外,双层孔中的空腔还可作为单分子化学反应器.因此,双层纳米孔的出现拓宽了纳米孔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在单分子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纳米孔的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了双层纳米孔的制造方法及其在单分子检测领域的应用.

    固态纳米孔双层纳米孔双重检测信号制造方法

    人物介绍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