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激光与红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激光与红外
激光与红外

耿林

月刊

1001-5078

jgyhw@ncrieo.com.cn

010-84321137

100044

北京399信箱

激光与红外/Journal Laser & Infrare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电子部激光与红外专业情报网、中国电子学会量子与光电子学分会的联合刊物,报道光电子技术领域的科技进展、新技术成果等。设有综述与评论、激光技术、红外技术、光电器件、光电材料、市场动态和文献信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液相超声法制备金属硫化物量子点的研究进展

    张泰玮胡坤李国彬夏溢坪...
    843-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量子点(Quantum Dots,QDs)是一种零维纳米材料,其尺寸小于或接近激子玻尔半径.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金属硫化物量子点因其独特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质而受到广泛关注,可将其分为过渡金属硫化物量子点(TMDQDs)、Ⅱ-Ⅵ族量子点及Ⅳ-Ⅵ族量子点等.超声法制备量子点具有高效、环保、易于控制和可扩展性等优点,逐渐成为制备金属硫化物量子点的重要技术之一.金属硫化物量子点有着别于传统体相材料的优异光电特性,在近些年里,其优越而又独特的性能使得在更多的领域中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如光电器件、生物成像、光催化等.本文综述了超声法制备不同金属硫化物量子点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性质和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后,对超声法制备金属硫化物量子点进行了展望.

    量子点金属硫化物超声法光电特性

    可移动光学超稳腔的研制及其稳定性测试

    高蓓蒋源彭文鑫李松浓...
    852-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移动超稳腔可以减小环境振动对激光稳定性带来的影响,适合振动强度较大的运输条件.本文展示了 一种由低膨胀系数玻璃制作的光学谐振腔,并测试了激光锁定到该可移动超稳腔的频率稳定性.支杆固定于金属热屏蔽罩内的机械设计使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移动性.采用短延迟自外差干涉法测量了激光器锁定到超稳腔后的线宽,并且借助振动平台测试其稳定性.实验发现锁定后的激光器线宽和振动频率存在线性关系,激光器线宽会随着振动加速度增大出现饱和效应.去除振动时激光线宽可以恢复到无振动时的数值,证实该超稳腔具有较高稳定性.

    可移动超稳定光学腔超稳激光PDH锁频激光线宽短延迟自外差干涉相干包络谱

    种子注入式太赫兹波参量产生源研究

    路远李惟帆祁峰姚吉勇...
    858-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子注入式太赫兹波参量产生源(is-TPG)基于非线性晶体中的受激电磁偶子散射,具有线宽窄、相干性好、室温运转、可调谐等优点.本文基于5%摩尔百分比氧化镁掺杂的同成分铌酸锂晶体(MgO∶CLN),对连续/脉冲种子注入式太赫兹波参量产生源(is/ips-TPG)调谐范围、输出能量、阈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相比于is-TPG系统,ips-TPG系统调谐范围范围扩大约80%.is-TPG系统与ips-TPG系统3dB带宽分别为1 THz与1.41 THz,占各自调谐范围的51%和39%.ips-TPG系统相比is-TPG系统3 dB带宽范围扩大了 41%.在相近的平均功率密度下,由于ips-TPG具有更高的峰值功率密度降低了阈值,产生了更强的THz波输出,最大转换效率为1.01 ×10-5.不同形式种子光的注入对太赫兹波参量辐射源有着显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ips-TPG系统的输出特性更为突出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更高的价值.本文最后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太赫兹参量辐射源种子注入非共线相位匹配受激电磁耦子

    基于超体素与几何特征融合的点云配准优化

    刘耀文毕远伟张鲁建黄延森...
    864-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点云配准过程中点云数据冗余、易出现误匹配点对和配准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超体素及几何特征的点云配准方法.首先使用超体素与法向量信息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特征点;其次,在粗配准中,通过使用快速特征点直方图(Fast Point Feature Histograms,FPFH)进行特征描述,采用双向最近邻比获取初始特征点对应关系,基于法向量夹角策略和随机采样一致性(Random Sample Consensus,RANSAC)算法进行对应关系的优化,获取良好的初始位姿;最后,在精配准中,基于初始位姿与改进的迭代最近点算法(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算法完成点云配准.通过在斯坦福数据集中进行配准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具有更好的鲁棒性,能高效且精准的完成点云配准.

    超体素迭代最近点算法特征匹配点云配准

    基于点特征传递的电力设备部件激光点云补全网络

    裴佳慧景超王慧民李雪薇...
    870-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电力场景下因激光雷达扫描范围有限、电力设备部件相互遮挡等因素导致电力设备部件点云缺失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点特征传递的电力设备部件激光点云补全网络PPC-Net(Power Point cloud Complete Net).该网络使用多尺度特征融合编码器提取不同尺度输入残缺点云的全局和局部特征,以避免多维度映射特征导致的电力设备部件细节特征丢失问题,并引入EdgeConv加强对点云邻域信息提取;在精细完整点云生成阶段提出DT模块整合父级点到子级点的特征传递,以保留生成点云的局部特征;设计平滑优化模块,经三级平滑采样算法输出分布均匀、表面平滑的电力设备部件完整点云.在自建电力设备部件点云数据集ELE及公开数据集PCN上实验表明,PPC-Net对残缺的电力设备部件点云有较好的补全效果,并在一般形状点云上有良好泛化性.

    图像处理点云补全电力设备部件多尺度特征点特征传递

    激光传输大气湍流效应复域仿真模拟方法研究

    赵建彤刘智姚海峰蒋青芳...
    878-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光场所受到的湍流畸变影响,提出了一种模拟激光传输大气湍流效应的新方法,利用大气湍流效应的统计学特性,实现了激光传输大气湍流效应在幅度域和相位域两个维度的联合模拟,且该方法适用于弱、中、强三种湍流情况.基于可描述不同湍流强度下光场幅度畸变的两种统计模型,采用随机微分方法得到光波幅度变化序列,光波幅度变化序列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在不同湍流强度下均较好地吻合,拟合系数均大于0.9767;基于低频次谐波补偿的功率谱反演方法,采用三阶贝塞尔函数随机曲线设计生成时变相位屏对大气湍流效应中的相位畸变进行模拟.在不同湍流强度下,采用高斯光束作为光源,通过对时变相位屏移动过程中接收光斑强度进行归一化统计,模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大气湍流效应复域仿真模型模拟的效果与实际大气湍流畸变过程吻合.

    激光传输大气湍流复域仿真幅度畸变相位畸变

    利用涡旋光轨道角动量的8进制数据传输

    黎芳李润豪杨傲申辰...
    885-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涡旋光轨道角动量特性与8进制数据编码相结合的数据传输方法.原理为将传输数据进行8进制编码,并将每个比特映射为不同大小的拓扑荷值,使用轨道角动量键控法得到相应拓扑荷值的涡旋光,并使用复二重振幅光栅进行拓扑荷检测从而得到相应的编码数据并最后进行反向解码.通过仿真验证了,相比于普通的二进制光传输涡旋光8进制数据传输具有更大的信道容量.最后通过具体实验得到实际的涡旋光九宫格图像并进行分析,验证了涡旋光8进制数据加密传输的可行性.

    光通信涡旋光8进制数据传输轨道角动量

    基于点云的马鞍形焊缝提取和轨迹生成方法

    方怡哲缪海楠茅建军高金锋...
    891-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鞍形焊缝自动焊接存在焊缝难以识别定位以及焊枪姿态难以规划的问题,为了实现马鞍形焊缝的自动焊接,选取实际装配的管类交叉结构件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点云的马鞍形焊缝识别与规划方法.根据马鞍形焊缝的空间语义特征,提出基于法向量和空间距离的紧耦合约束的方法提取焊缝关键点,之后用三次B样条曲线对关键点进行近似拟合,得到最终的空间焊接曲线.实验表明,提取出的焊缝轨迹与真实轨迹相比,最大误差为0.68 mm,最大均方根误差为0.29.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鲁棒性,可满足实际焊接的需求.此方法的实用性不仅局限于马鞍形焊缝,也能处理其他具有曲线变化的焊缝.

    马鞍形识别与规划空间语义特征法向量三次B样条

    单脉冲平顶激光清洗CFRP的多物理场特性研究

    刘国春陈光澳杨文锋李绍龙...
    899-9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平顶激光清洗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的作用机制,本研究考虑CFRP的组分对激光的吸收、反射特性差异显著,将激光载荷分层施加到CFRP的细观有限元模型上,引入热烧蚀-热应力双重作用效果,还原不同能量密度下单脉冲平顶激光清洗形貌,并完成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分层施加激光载荷较传统表面加载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仿真精度,采用热烧蚀-热应力双重判据能够进一步提升形貌还原效果,本研究模型的仿真形貌长轴贴合度不低于96.64%,面积贴合度达到80.00%,并通过高精度模型瞬时温度场分布能够指导激光清洗CFRP表面树脂的实际工艺.

    平顶脉冲激光分层施加碳纤维复合材料多物理场形貌还原

    基于TDLAS测量的痕量CO常温催化转化研究

    樊景星贺拴玲卢建彬李天旺...
    908-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CO作为火电、冶金、化工等行业产生的重要中间产物或排放物质,具有易燃、剧毒等特性,对其进行高精度在线检测对提高锅炉燃烧安全及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采用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和赫里奥特(Herriott)多次反射池实现了浓度为10-6(μL/L)量级的CO高精度在线测量,其检测限可达到0.35 μL/L.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测量系统开展了 CO催化转化性能研究实验,探究催化剂含量及CO浓度对催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揭示了在常温常压、CO浓度为10~80 μL/L下,CO催化转化效率随催化剂含量的变化规律,即催化剂含量越高,CO转化效率越高.实验结果可为采用稀释取样法测量CO浓度时提供去除稀释气中CO的方法,保证痕量CO浓度的准确测量.

    波长调制-直接吸收光谱(WM-DAS)一氧化碳(CO)在线测量催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