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汉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汉论坛
江汉论坛

曾成贵

月刊

1003-854X

jhltzbs@163.com

027-86789435

430077

武汉市武昌东湖路165号

江汉论坛/Journal Jianghan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邦新命: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虞崇胜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政治文明发展面临着资本霸权、政治极化、文明冲突等三大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和平发展、合作发展、文明发展等三大机遇.正是鉴于这种新挑战和新机遇,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任务.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综合的政治文明形态,是人类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三位一体的新型政治文明形态.因此,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既不是简单延续中华传统政治文明的母版,也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政治文明模板,既不是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对西方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翻版.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之"新"就在于它实现了人民性发展、包容性发展、共同性发展、和平性发展.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新邦新命",需要完成对中华传统政治文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批判继承和创新超越的双重使命.

    政治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历史逻辑与内在意蕴

    张艳国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使命是社会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它既是一种精神的凝聚,也是一种物质的创造,在推进人类文化创新、文明发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历史发展的规律一再表明:任何国家、民族,乃至任何一个现代政党,担负文化使命者强,而忽视文化使命者弱,甚至自食文化沉沦苦果.中国共产党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依据严密的历史发展逻辑,是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继续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是一个内涵要素有机统一的鲜活文化体.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积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蕴含着坚持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和守正创新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原则要求和方法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使命文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考察及基本经验

    张远新王淑梅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民共富是关键和短板.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重要使命,历经破旧立新的革命奠基阶段、曲折前进的艰辛探索阶段、改革创新的加速推进阶段、脱贫振兴的跨越发展阶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并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可总结为:在政治保证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同向聚合;在力量源泉上,坚持为了农民与依靠农民良性互动;在致富方法上,坚持发展生产与制度保障协同发力;在促进方式上,坚持系统布局与重点推进辩证统一,为新时代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镜鉴.

    中国共产党农民共同富裕破旧立新脱贫攻坚

    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新质生产力的新定位、新内涵与新路径

    孟永李红亮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在原有生产力基础上孕育并突破传统形态的先进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定位上,新质生产力被确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要素,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坚实支柱,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基石.在内涵上,新质生产力理论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目标,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发展平台,以创新型人才作为主导力量,同时始终把坚持绿色发展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本质.在实践上,着力构建一体化的政策链,确保各项政策之间相互衔接、协同发力;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的创新链,持续不断地突破关键技术,进而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产业链迭代升级,实现产业链、金融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构建精准对接的人才链,大力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为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打造高效灵活的金融链,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有力的金融支撑.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问题挑战及实现路径

    彭玮罗颖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基础和支撑.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是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的重农思想源远流长,国家的兴衰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总结1949年以来"三农"政策的演变,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就是党和国家始终重视"三农"工作在实现国家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始终基于世情国情农情在不断地进行政策调整和优化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指向下农业强国、乡村振兴、农民共同富裕多目标兼容并举,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三者有机耦合而成的互有联系、彼此促进、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其内涵包括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公共服务能力的现代化以及农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还面临着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农业劳动人口快速减少、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以及农村民生领域建设滞后等严峻挑战,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以科技赋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适度规模经营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以扩链提质强化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以民生领域为重点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和以县域为重点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粮食安全

    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张天易明李霞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的重要手段.基于2012-2022年1903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明显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且企业规模越大,数字化转型的提升作用越明显;在制造业企业生产环节,数字技术因不能提高要素效能进而影响了数字化转型提高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在制造业企业决策和管理过程,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管理决策水平提升对于提高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没有直接效果;数字化技术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而对其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明显的效果;通过制造业企业内外联动,特别是以ESG为代表的联动方式,提高了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市场监督越彻底、管理越透明,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越快.因此,要加大力度支持制造业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支持数字化专业服务发展,鼓励应用场景创新和网络安全规范管理,支持鼓励企业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数字化转型创新绩效产业创新制造业企业

    论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三重批判

    颜景高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现代资本世界的重要价值导向,分配正义有着三重向度上的基础支撑,即按要素分配原则、财产所有权制度以及个人利己主义共识.囿于这三者之间的内在勾连及其共谋关系,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批判始终是三重批判,这一批判深入到"三位一体"的财富分配公式、资本支配劳动的社会权力以及浮士德精神的不断扩张之中.唯有历经这种三重批判,方有可能瓦解现代资本世界的正义意识形态幻象;唯有确立私有财产权批判的政治经济学视角,社会正义关注的坐标原点才能准确定位于普通劳动者;唯有奠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形态,才能真正开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

    分配正义按要素分配私人财产权利己主义

    当代伦理范畴争论下的马克思式完善论

    钟晨宁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内部对马克思完善论的阐释方向产生了巨大分歧.吉尔伯特、格罗夫等人推动"以亚释马"的解释路径,而莫格奇、宽特等人致力于将马克思整合入"后康德完善论"的现代思潮.与此同时,阿内森、金里卡等学者质疑马克思式完善论的立场的合理性,并企图用罗尔斯式的自由平等主义立场予以矫正.然而,马克思基于感性实践、生产的主体对称性关系以及内生性的历史辩证法的立场,不仅能有力将自身从"亚里士多德—康德"的范畴纷争中跳脱出来,而且为达成更完善的社会共识提供了动力视域.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传统完善论资源中的一支,更为伦理学的完善论思潮提供了独树一帜的解释资源.

    完善论功能论证自主性主体间

    《周易》圣人观的生生本质及意义

    唐琳乔金金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易》的生生文化给生生哲学提供了最重要的思想源泉.从《周易》的生生视角看,圣人是其中地位最崇高且最为重要的主体."崇德广业"是《周易》对圣人总特征的概括,而"崇德广业"的本质内涵就是生生之德.圣人的生生之德有三个层面:参赞化育以尽性命之理,这是生生之德的深层内涵;极深研几以随时而变、教民卜筮以趋吉避凶、观象制器以利民用,这是生生之德的具体展现;惧以终始其要无咎,这是生生之德的重要保证.以生生之德为本质内涵的圣人观,其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民众在创造历史、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其优长在于它着眼于一种人文的、日新的、创生的视角,充满了生态意识与现实关怀.《周易》的圣人观从一个侧面彰显了生生哲学的人文价值与现实意义.

    《周易》圣人生生之德人文现实

    现代职业女性"花瓶"之称及文学书写

    王桂妹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瓶"是20世纪30-40年代社会保守派对现代职业女性的蔑称,意指这些女性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只配装点门面乃至供人赏玩,由此也激发了思想界的论争以及女性为洗雪花瓶之辱所作的抗争与反思.作为一种备受热议的社会现象,"女性与花瓶"也成为文学争相描摹的对象,并受到新兴媒介的关注.由社会舆论、文学书写、新兴媒介共同塑造的"花瓶"形象既记录了中国现代职业女性的初始状态,也与当下职业女性的境遇构成了远程参照.

    现代职业女性花瓶文学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