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汉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汉论坛
江汉论坛

曾成贵

月刊

1003-854X

jhltzbs@163.com

027-86789435

430077

武汉市武昌东湖路165号

江汉论坛/Journal Jianghan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何以五千年:论中华文明的肇始及其连续性特征

    霍巍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最具特色,是唯一以国家为实体的五千年不断裂为其标志的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接续发展.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以夏王朝的建立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但这仅仅只有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可言,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此前没有文字记载.文献史料的记载固然十分重要,但考古出土材料能够以实物证据展示出蕴含着中华文明产生若干重要的内涵,并与文献史料互为补充.从长时段来考察中华文明的起源,是认识中华文明连续性特征重要的方法论,也是梳理中华文明发展内在逻辑的可行之道.

    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特征文明起源

    公平正义原则形塑共同富裕的现实指向

    郝亚光陈友伦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而且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要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我们党适时提出在新的征程上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坚持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同时也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重要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是努力践行权利的平等自由和机会均等的公平正义,这就要求在高质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更要依靠全体人民和合理的制度安排来做大分好社会福利这个"蛋糕",摒弃分配不公、权力寻租等社会弊端,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

    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分配原则中国式现代化

    产业数字化赋能共同富裕:理论机制与实证分析

    赵丹丹赵秀凤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产业数字化对驱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等可以厘清验证产业数字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果机制与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数字化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赋能作用,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与稳健性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产业数字化可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促进劳动力就业间接赋能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发现,产业数字化对东部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更为显著.门槛效应分析证实,产业数字化对共同富裕具有双重门槛效应,产业数字化超过门槛值后对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呈现边际递增趋势.因此,要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持续优化创新要素配置体系,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产业数字化共同富裕创新要素配置劳动力就业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二象性演化机制分析——基于"热气球"结构模型的验证

    范如国谢骁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经济是由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经济系统的二象,具有非线性、自组织、亚稳性、高风险性和寄生性等复杂特征.以金融为主要内容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构成一个完整动态的二象"热气球"系统,作为热气球系统底层的"吊篮"(实象)的实体经济系统与作为"气球"部分(虚象)的虚拟经济系统之间是动态演化的,二者的规模总量共同决定了现代经济的整体规模.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稳定性和仿真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规模演化存在着内在的数量关系.从现代经济"二象性"及数量关系的演化出发,要切实防范化解虚拟经济无序发展导致的金融风险,确保经济系统安全.

    经济系统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二象性"热气球"结构模型

    数字能力、数字金融能力与家庭消费

    王亚柯王一玮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居民家庭的消费产生了重要影响,居民个体的数字能力与数字金融能力决定了家庭能否享受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可以实证分析数字能力与数字金融能力对家庭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能力和数字金融能力对家庭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机制分析的结果看,收入效应、网购与缓解流动性约束是数字能力与数字金融能力促进消费水平提升的渠道.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金融能力可以显著促进消费升级,但是数字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数字能力与数字金融能力均对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提升影响更大.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展新基建,为发展数字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另一方面,加强对数字金融尤其是数字消费金融的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发挥数字金融对居民家庭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

    数字经济数字能力数字金融能力家庭消费

    农村人力资源禀赋及其健康风险治理

    蒋云贵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村产业振兴,农村人力资源作为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对农村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当前农村人力资源要素禀赋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不容乐观,且面临高不确定性的健康风险,难以持续发展.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要素取决于教育培训以及个人收入分配机制,因而,保障农村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通过以教育培训和优化个体收入分配机制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开发路径来保障和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健康风险的有效治理以保障其身体健康素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路径包括由县乡政府主导完善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机构技术人员的作用,积极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和建立农村残疾人力资源发展型救助制度.农村人力资源健康风险的治理需要优化针对遗传生育、粮食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外来损害等风险的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农村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健康风险治理

    人工智能生命:演化方式、危险与伦理考量

    舒红跃张颖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是目前人工智能研究最主要的分类之一.在存在论层面,弱人工智能是人类生存的技术手段,而强人工智能则是如同其他生命一样,可在真实世界中生存的人工的智能生命.按照生命演化史上其他生命,特别是人类的进化模式,作为生命的人工智能的演变不应是奇点式突变,而应是渐进式进化.如果说弱人工智能的威胁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新的技术威胁,那么人工智能生命的威胁则在于生命演化史上首次可能出现类人类和后人类生命,这改变了人类在生命演化史上的价值和意义.后人类生命的出现,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在人类视角和生命共同体视角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人工智能生命演化伦理考量

    劳动替代危机下人机关系的颠覆与重建

    崔中良卢艺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热潮再次引发社会普遍焦虑,主要体现为作为人类独有能力的语言与情感劳动的替代性担忧.导致替代焦虑的根源与传统的人机对立观有直接关联,即机器是作为人类主体的工具性存在,这种观点并未准确辨识人与技术的协作共生关系,难以有效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当代社会中角色的新变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重新辨析人的本质与人工智能劳动的角色,将人工智能从人类中心的权力结构中解放出来,寻求对传统人机关系的颠覆,视人工智能为与人类共生的存在者,在坚守人的本性基础上重建协同共生的人机共同体.

    劳动替代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机关系人机共生

    现代左翼文学资源在十七年文学中的艰难融入——《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论争及碧野创作文体转换考察

    肖敏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横跨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文坛常青树,碧野的散文创作较受到注意.碧野亦有相当数量的小说作品,且创作有十分明显的文体转向,即在1950年代中后期开始从小说转向散文创作.个中原因复杂,有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论争风波的因素,也有左翼文学资源的转换问题,其中涉及到十七年作家的自我改造、深入生活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碧野左翼文学资源十七年融入文体转换

    论叶梅在新时代的创作转向

    杨彬艾乐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以来,叶梅的创作发生了较为鲜明的转向,取得了新的成就.在文体上,叶梅由以小说创作为主转向以散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创作为主.在内容上,叶梅跳脱女性受压迫—女性意识觉醒—走向反抗之路的叙事套路,转而书写勇担时代大任的新时代女性,彰显新时代女性力量;她的生态文学创作由自发转向自觉,用万物共生的生态理念进行生态书写,讲述生态故事,构建生态文化;她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切入,由书写土家山寨小故事到书写中国大故事,以文学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叶梅在新时代的创作转型,展示了一个中国土家族女作家的创作新历程,也展示了一个中国作家将创作生命融入祖国、融入时代的不懈努力.

    女性力量生态文化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