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淮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淮论坛
江淮论坛

计永超

双月刊

1001-862X

rwskjhlt@188.com askyjhlt@mail.hf.ah.cn

0551-3438336、3438337

230053

安徽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

江淮论坛/Journal Jianghuai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刊物。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器"与中国古代艺术创造

    黄念然黄天飞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器"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创造之内涵界定、实践原则和精神跃迁密切相关的理论范畴.其出于形而下之形态、表象、方法的语义指向而成为艺术形象可感性与功能适用性的集中凝聚.而于具体艺术批评中,"器"则生发出以"器识""形器""器具"为中心的三个主要话语层面,分别指向艺术实践过程的素质论、构思论与表现论.此外,"器"与"道"的逻辑互通又能进一步塑造出从构成元素到表现对象再到思想资源的多重审美张力,于此张力关系中可以审视、体认出中国美学精神日愈精致与渐趋内敛的发展动态.

    "器"艺术美学张力

    分化与精进:晚清民国时期的花间词学批评

    蒋昕宇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自问世以来就成为词人摹写的典范,词学史上对花间词的批评也一直是重点.晚清民国时期的花间词学批评呈现出分化与精进的特点.新旧两派词学家论析花间词的思想基础、认识立场、评价角度都存在明显差异,形成显著分化;但两派在认识温韦词轩轾、以"别调"的视角多层次发掘花间词的内容和风格意涵等方面都锐意求进,对花间词艺术特质的把握和词史地位的论定较前代有很大推进,开创了《花间集》接受的全新面貌,是晚清民国时期词学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集中表征.

    《花间集》晚清民国词学批评温韦轩轾"花间别调"

    论新世纪美国旅华游记中的互文式想象

    王婧苏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美国旅华游记中互文式想象的方式主要有三:第一,通过仿拟式互文将中国表述为拯救性的智慧东方;第二,通过引用式互文将中国表述为唯美化的诗性之邦;第三,通过应答式互文凸显中国形象的地域性与地方色彩.其生成逻辑既包括全球化空间重组的文化空间转向之外因,又包括从自我和他者关系出发之内因,也与时策变动中的内外交往需求息息相关.其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对以往西方文学建构的中国形象的超越、对风景镜像功能的双向拓展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推进等方面.

    新世纪美国旅华游记中国想象互文性

    先秦"知止"文化观念发微

    赵昉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中国文化主体结构中的儒道两家虽然在"人道"与"天道"、社会与自然之间有着迥然不同的思想主张,但二者能够和谐互补,究其原因在于对"道"或"天"的绝对性支配力量所代表的道德宇宙的敬畏.根基于内在超越意识的"知止"观念如一根红线潜隐在早期中国的文化形态中,并具体体现在知识论的界限原则、修养论的自觉意识以及境界论的生态和谐思想等方面.而在文化视域下对"知止"概念的意涵进行再挖掘,有助于消除以往单一视角形成的误读,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知止文化观念知识论修养论境界论

    荀子哲学的元哲学标准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现代转型的一种路径

    张伟特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评价一个哲学理论建构的质量是一个元哲学难题,也是所有哲学传统(不限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面临的考验.借鉴元数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元理论评价标准探索,可以给出一个针对哲学理论建构质量之评价的元哲学标准方案(包含2大类10个指标).在此基础上,可以逻辑重构的方式重新表述荀子的哲学理论建构,并对它作元哲学评价分析.诊断和透视结果显示,荀子哲学理论的内部融贯性较差,而且形而上学和实践论两部分互为特设性假设导致统一性较差.在理论建构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中国传统哲学转型的一种"元现代化"思路:在具有普遍学理依据的元哲学评价标准引导下,安顿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独特的问题意识、方法风格、世界观选择、不可通约性的遗产,发展出具有普遍学理境界且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哲学.

    元哲学标准荀子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转型

    论冯契的"智慧说"对中国传统哲学汇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代利刚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哲学汇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汇通不但面临着"中国传统哲学特殊论"的阻断,而且面临着"以儒代马"和"以马代儒"的两极化论断的阻碍.冯契的"智慧说"使用了"超胜式"汇通方法,避免了以上两极化倾向,面对现实问题,以王船山的"境"对勘马克思的"实践",融通知识和智慧.对分散的文本话语的深度分析表明,此种汇通契合和显现为一种对话诠释学方法:基于现实主体,敞开"我-你"关系的平等对话,以"穷通"方法达成视界融合.方法提升的目的在于观照现实,沿袭冯契的对话方法,用王船山的"太虚本动""气善论"来"穷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社会定在"、人性观,或可给出解决现代性抽象虚无主义问题的方法.方法论的提升或许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所借鉴.

    中国传统哲学汇通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学王船山

    《牟子理惑论》之论理辨

    张立英
    13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问答体的《牟子理惑论》包含大量反驳、说理与论证的案例,是珍贵的逻辑学分析素材.《牟子理惑论》熟练使用了演绎推理的规律,还基于"上下周极含血之类物,皆属佛焉"等预设,广泛使用举例和比喻等非演绎方式进行说理与论证,并强调情境对推理结论和行为的影响,探讨了为什么使用譬喻等元论证问题.这些论证实例有助于澄清说理与论证的关系:说理是一种带理论预设的论证,其可靠程度与预设理论的强度具有强关联;并帮助重新理解举例、类比和比喻:当下对举例、类比和比喻的界定依赖背后的分类,这些分类预设是可拆卸调整的.从逻辑学角度研究《牟子理惑论》提示了一种分析古代文本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并对现代中国哲学、现代哲学批判继承中国古代逻辑思维具有启发意义.

    《牟子理惑论》比喻说理论证预设

    "双碳"目标立法的安全维度考察

    张梓太张叶东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双碳"目标立法工作,必须重视安全维度,助力"双碳"战略行稳致远.立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结合《国家安全法》相关条文解释,通过梳理"双碳"目标安全立法的历史源流,考察我国"双碳"目标立法从能耗双控的能源单一安全维度到碳排放双控的多元安全维度的发展历程,进而厘清经济、能源、社会、生态和气候五项安全维度各自的价值定位.未来我国在开展"双碳"目标安全立法工作过程中,必须贯彻五横三纵的安全维度,即以经济、能源、社会、生态和气候五个安全维度为横向,以国家目的、国家目标和国家任务三个层面为纵向,开展"双碳"安全的相关法律制定和法典编纂工作,在立法过程中充分考量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将"双碳"安全的价值贯彻其中,从而明确相关主体、法律内容和法律后果,并厘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双碳"目标"双碳"安全"双碳"目标立法

    环境公益诉讼中的社会科学证据审查认定标准及适用研究

    钭晓东肖庚奇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运用社会科学方法所形成的专家证据近年来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然而我国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尚未形成对社会科学证据的系统认识,鲜有从证据规则的角度对环境公益诉讼中所涉及的社会科学证据的审查和认定问题进行探讨,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此类证据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司法机关在公民诉讼领域有关社会科学证据的司法审查和认定标准及其相关的证据规则,从专家意见审查认定规则体系的角度,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有关社会科学证据审查认定的规则体系.

    环境公益诉讼社会科学证据专家证人证据规则

    再认识与再出发:中国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之道

    方印付秋池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法学研究与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故中国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必要在全面把握与客观评价既有环境法学研究成果基础上,摸清既有环境法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尽管既有环境法学研究为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丰厚养料,但体系化程度尚不圆满.当前环境法学研究中存在旨趣分散、内容碎片、定位模糊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环境法学研究者在追求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目标实现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合力缺失""体系性不足""图景不明"困境,故有必要采取化"散"为"聚"、化"碎"为"整"和"独特"与"共通"兼备的应对策略逐一破解上述困境,实现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目标.

    环境法学研究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主要问题现实困境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