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金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金田
金田

月刊

1003-0832

jtzazhi@126.com

0775-2663720

537000

广西玉林市为民路1号市政府新办公楼

金田/Journal Jin Tian
查看更多>>《金田》杂志于1973年创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的文学艺术类专业期刊,由我国大文豪茅盾先生亲笔题写刊名,由广西玉林市文联主管主办,系维普、万方、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内容丰富,印刷精美,雅俗共赏,集可读性、实用性、前瞻性、学术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略论殷商酒文化

    张乃夫
    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其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总称.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其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殷人尚酒,但殷人饮酒并非一种单纯的饮食行为,它与当时的经济基础以及宗教意识形态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殷商酒文化实际上就是整个商文化史的缩影.本文通过文献史料和考古发现进行梳理,分析商代社会酒文化.

    酒文化物质特征精神内涵商代社会

    “荆轲刺秦”故事中的利义交织

    徐语杨
    160-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荆轲刺秦”是一则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史记·刺客列传》、《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和无名氏所作《燕丹子》皆对这则故事做了不同侧重的记录.其间利义交织,《刺客列传》与《燕太子丹质于秦》“重义轻利”,《燕丹子》则“重利轻义”.“荆轲刺秦”的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皆是复杂的.

    “荆轲刺秦”利义

    清华简《傅说之命》篇章结构探析

    金鑫
    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华简《傅说之命》分为三篇,整理者认为这就是失传的古文《尚书》中《傅说之命》的母本,故把简本《傅说之命》命名为“上”、“中”、“下”.笔者根据分析认为先秦时期流传的《傅说之命》为多种,这并不一定是先秦时期的古文尚书《傅说之命》的母版.而整理者所依据并分为“上”、“中”、“下”为经过秦整理的《尚书》,时代要比简本《傅说之命》晚.所以应该将简本《傅说之命》命名为“一”、“二”、“三”(亦或是“甲”、“乙”、“丙”).并对简本《傅说之命》的性质进行了相关探讨.

    清华简《傅说之命》书序

    南北朝時期中原子部佛教文献鉤沉

    李淑芳
    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北朝時期,佛教是大、小二乘并弘,經、律、論三藏共宣.不同體系的各種學派,紛紛出现.譯經、注释,都遠超前代.佛教文獻是佛教文化的主要载體,是東方文化的重要遗產.對唐前中原佛教文事的鉤沉,有利於科學的解释和研究宗教文化现象.本文主要是根據《中原文獻鉤沉》有關文件所規定的關於南北朝時期中原子部佛教方面的三位作家進行文殖鉤沉.

    南北朝中原子部佛教文獻鉤沉

    两广总督赵弘灿略论

    支继丹
    16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弘灿一生经历从宁夏总兵到两广总督的任职过程,在两广总督职位上任职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并被康熙御赐诗句赞扬他守卫边疆的辛苦.可见,赵弘灿一生仕途顺畅.本文对其宦海生涯的顺利原因进行探析,总结来说主要是三方面的因素:显赫家世、他的民本思想、康熙朝廉政建设.

    赵弘灿仕途顺畅民本思想军功家族

    交往——人本质的实现

    汪珮玉卫雅雅
    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著称的,是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哲学,强调客观性和物质的基础性.因此,很多学者,尤其是西方的一些哲学家抨击马克思哲学,说马克思从来没有关心人本身,并讽刺马克思理论空喊高举解放人类大旗,却没有人本身.本文认为,马克思人学是最真实的人学.理由是,马克思对人本质的描述:“在其现实意义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本文将围绕这一论断进行展开,并指出人的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交往.

    实践马克思人学人的本质

    清末西藏近代化改革探析

    鲁显礼
    16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族危机加剧,为挽救危局、抵制英国侵藏,清政府积极在西藏推行近代化改革.其中,驻藏大臣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触及到了西藏旧有的统治秩序.文章以此为切入点,探讨近代西藏的改革进程及历史影响.

    清末西藏改革

    先秦越地水文化研究及其当下意义

    陈令钊
    167-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文化是催生越文化的重要基因,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本文从区域文化角度出发,解密越地水文化“唯美”的几种文学态势、越地水文化以文学态势的流变与承袭及对后世文学雏形的激发作用;探索水文化形态“苦水”喻于实、“清水”喻于情、“猛水”喻于勇在越地水文化中的演变,辨析越地水文化形态中龙、神人、大禹文化与智者文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从而探究越地水文化对当下水污染治理的借鉴意义.

    先秦越地水文化意义

    中国乡村礼仪文化场域中的礼物交换——从布迪厄的场域观念看《礼物的流动》

    黄泽兰
    169-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礼物是礼仪的载体,人际关系的维护,很大程度土和礼物的交换有关.中国乡村社会中的礼仪文化不同于城市中的礼仪社交,有其自身特点而自成一个场域.通过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礼物的流动》一书做出解读,可以看到礼物无论作为实物还是观念,对乡土社会和乡村礼仪文化场域内都有重要作用.

    礼物场域流动资本

    日本推卸二战罪责的文化传统及政治因素

    熊付
    171-17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在二战胜利后,世界各国对战争都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反省,但日本作为二战的法西斯国家,非但未对战争罪责做深刻的反思,反而不顾国际舆论美化战争而推卸罪责.日本歪曲历史推卸战争的原因既有文化传统又有政治因素,通过对日本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民族性、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环境的研究分析,发现日本是受到等级制度的禁锢,受到军国主义等思想文化的浸泡和地理地缘政治而形成的民族心理的影响,导致了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反思历史,甚至无视二战罪责.

    二战罪责历史文化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