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金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金田
金田

月刊

1003-0832

jtzazhi@126.com

0775-2663720

537000

广西玉林市为民路1号市政府新办公楼

金田/Journal Jin Tian
查看更多>>《金田》杂志于1973年创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的文学艺术类专业期刊,由我国大文豪茅盾先生亲笔题写刊名,由广西玉林市文联主管主办,系维普、万方、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内容丰富,印刷精美,雅俗共赏,集可读性、实用性、前瞻性、学术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娱乐不至死”——以热播真人秀节目为例分析

    钟其英
    10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下,媒介娱乐化正好起到了将传者本位转为受者本位,宣传本位转型为传播本位的特殊功能.电视娱乐倾向的过度膨胀,必将随着人们对电视文化的重新认识而得到调整.在此过程中,相信传媒的和受众的能动性将会起到非常大的积极良性的作用.本文主要借助个案研究法及相关数据,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希望借此探寻到媒介融合背景下,娱乐不再致死,受众开始持有自己“腔调”的证据.

    娱乐至死媒介融合媒体责任电视文化

    艺术心理的六大特征在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有机结合

    纪园园
    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艺术行为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艺术心理的引导,艺术心理贯穿于艺术创作过程与艺术欣赏的始终.艺术心理包含了艺术家的心理、艺术创作中的心理、艺术欣赏中的心理与艺术作品中的心理.艺术心理具有六大特征:意象性、倾向性、想象性、审美性、情感性与个性.同时,意象、倾向、想象、审美、情感、个性这六个基本元素组成了艺术心理系统,也是缺一不可的.以下将通过一些作品,举例阐述分析艺术心理的六大特征在艺术创作中或艺术欣赏中的有机结合.

    艺术心理六大特征艺术创作与欣赏有机结合

    浅析消费者生活与广告

    孙家兴
    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广告行业也随之迅猛崛起,各类广告充斥在我们生活之中.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广告,通过对这些广告的综合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广告的相似之处在于对于消费者的生活分析的十分透彻从而使得消费者对于广告的认同感强.

    广告生活消费者消费者生活

    关于流行音乐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棘彦焱
    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流行音乐在我国迅速发展,逐渐冲击着各个音乐市场,其前景也大有发展.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民间音乐和传统严肃音乐间的特殊文化属性,其在教育方式、制度和教学评价方面也存在相应的创新与改革.有专业人士也曾指出流行音乐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因此,培养流行音乐人才的任务将会逐渐深远,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流行音乐人才培养做出几点思考.

    流行音乐人才培养基本现状教育体系

    用“编码解码”理论解读真人秀节目——以《我是歌手》为例

    李娜
    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是歌手》是中国湖南卫视从韩国MBC引进推出的歌唱真人秀节目,由洪涛团队打造,节目每期邀请7位已经成名的歌手之间进行竞赛.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热议,取得了极大关注,收视率也节节飙升.本文以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来浅析这档节目的成功之处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编码解码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

    明清之际文人画笔墨审美趣味的发展与转变

    朱明生
    109,92页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控方证人》的人物特色

    朱晓敏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控方证人》是一部经典的法庭对抗片子,在庭上不同的人物展现出了不同的人格特质,成功的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巧妙的剧情设置以及细腻的人物刻画,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现在了观众面前.文章通过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影片中主要人物的成长经历和行为习惯等,进一步探究各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性格特征.

    《控方证人》高自尊人格犯罪心理行为

    电视纪录片解说的声音艺术赏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崔雪源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初步探讨了电视纪录片解说的声音艺术,着重分析了电视纪录片中解说声音的运用方法以及表达技巧,以期在未来对人们的研究和学习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电视纪录片解说声音技巧舌尖上的中国

    浅析浪漫主义油画《梅杜莎之筏》中的情感表现

    张媛媛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感性,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在艺术活动的全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一个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首先需要被所要描绘的事物所“感动”,只有艺术家自己与事物产生强烈共鸣,才能创作出可以感动欣赏者的作品.由此可见,情感贯穿艺术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本文主要通过情感共鸣、构图、人物安排和色彩对伟大艺术家籍里柯的代表作品《梅杜萨之筏》中的情感表现进行分析.

    “梅杜萨”情感构图色彩

    试论中国美学在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中的物化表现及区别

    耿涵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的故事偏好取向以及布景来试论二者在中国美学的物化取向表现及区别,以及二在者宗教方面的细微差别来进行浅显分析.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的美学来自哲学的一个分支.中国的美学起源更多的来自于政权的发展.“泛爱众而亲人”,可以说这是中国美学中仁的情感内化;“推己及人”则是个人到群体的转化.如果说中国美学的核心是“仁”,那么“仁”的形式就是“礼”,而“仁”向“礼”的转化,则是达到了伦理和心理的统一.美善合一,孔子在论述美的形式时着重阐述“述礼乐而分立”,后来随着儒学的政治性作用日趋强烈,儒家逐渐重善轻美.同时,道家也对中国美学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道家思想讲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大美,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类意境理论和精神追求和谐的旨趣.

    中国电影日本电影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