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洁净煤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

宁宇

双月刊

1006-6772

jjmjs@263.net

010-84262927 84262909

100013

北京市和平里青年沟路5号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内

洁净煤技术/Journal Clean Coal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与煤炭工业洁净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经国家科委与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专业科技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载煤炭加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控制与废弃物管理等洁净煤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评述、国外技术动态和政策法规等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工艺、反应机理及调控方法

    刘金昌严作贤王欣雨解强...
    11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沥青基碳纤维是重要的工程碳纤维之一,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沥青基碳纤维制备流程长、影响因素多,归咎于对其制备工艺、反应机理及调控方法的认识不足,迄今工业化生产强度性能优异的沥青基碳纤维仍面临诸多困难.以碳纤维生产流程为主线,针对原料预处理、沥青前驱体调制、熔融纺丝、预氧化及炭化与石墨化的现状、方法、机理及调控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沥青基碳纤维的原料有煤系、石油系、生物质系、高分子系和纯化合物,原料预处理方法主要有蒸馏和萃取;沥青前驱体的调制本质是以氢转移反应和自由基反应并行的液相炭化反应,包括环化、芳构化、低聚和缩聚等复杂的反应过程.芳烃低聚物在高温下缩聚形成稠环芳烃片状大分子的基本结构单元,基本结构单元经过热运动不断聚集,形成聚集体;由于范德华力作用使基本结构单元相互堆叠,形成平行堆积体,进而通过层积、堆积等过程形成基本构筑单元聚集体.基本构筑单元聚集体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可以转变为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难石墨化结构,也可以转变为长程有序、短程有序的易石墨化结构.以煤系、石油系和生物质系物质为原料调制沥青前驱体时,因其反应活性好,通常选用设备简单、操作容易、成本低廉的热缩聚法;而当以萘、甲基萘等纯化合物为原料时,因其反应活性差,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引发自由基反应,故通常采用催化合成法.熔融纺丝宏观上起到塑型的作用,通过改变纺丝参数和喷丝板的形状分别可以调节碳纤维的直径和形状;此外,熔融纺丝对中间相沥青前驱体的重排分子作用尤为明显,使得石墨微晶更易沿轴向一维排列形成有序的石墨晶体结构.为使沥青纤维在炭化过程中不发生融化,需要将沥青纤维由热塑性转变为热固性,即通过轻微的氧化反应,让沥青中的稠环芳烃分子经历氧化、缩合、分解和脱水,从而形成特定的交联结构,最终在纤维结构中生成一定量的含氧官能团.炭化是使预氧化后的纤维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结构转变形成具有炭材料分子结构特征的碳纤维.炭化过程中,石墨微晶发生重排,非碳原子被移除,碳元素含量进一步升高;经过石墨化后,石墨晶体结构更加完整、取向度更高,使碳纤维向石墨纤维转变,强度性能更加优异.另外,针对沥青基碳纤维的突破方向,提出了从分子维度定向可控制备的思路;并为碳纤维生产过程中耗时耗能的预氧化步骤的优化改进提供了具体方法.

    碳纤维沥青基制备机理调控

    高硫无烟煤制备柱状活性炭对Cu2+的吸附规律及影响机制

    赵金柯郭子一段晨龙黄冬艳...
    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硫无烟煤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硫氧化物,破坏大气环境,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需寻求高硫无烟煤由传统燃料向高端材料发展的途径.由于活性炭制备与应用在特定领域尚无技术指标,造成制备目标模糊,活性炭定向制备问题亟需解决.采用晋城地区高硫无烟煤,通过物理活化法制备,并采用磷酸浸渍处理,得到了比表面积1 066.42 m2/g(AC-1)和1 568.79 m2/g(AC-2)的 2 种活性炭.采用FTIR、XPS、SEM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C-1 的最几可孔径为 1.688 nm,AC-2 的最几可孔径为0.718 nm,前者具有更发达的介孔结构.以Cu2+为吸附质研究 2 种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AC-1 的吸附性能显著优于AC-2,吸附行为由孔径分布和表面官能团含量 2 个因素共同决定.最佳吸附条件为pH=4,温度35℃,活性炭投加量0.30 g,吸附时间2h.动力学研究表明2 种活性炭对Cu2+的吸附过程均由化学吸附而不是颗粒内扩散控制.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等温模型不适用于AC-2,这可能与其以物理吸附为主导有关.本研究讨论活性炭孔隙分布和表面官能团含量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为高硫无烟煤定向制备具有良好水相重金属离子去除能力的活性炭提供指导.

    高硫无烟煤煤基活性炭孔隙分布铜离子净化吸附机理

    煤液化残渣萃余物浮选预处理促进机理

    解维伟穆无双闫永吉于一凡...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液化残渣萃余物(ER)是指煤直接液化残渣通过萃取手段得到重质油和沥青后剩余的物质,约占原煤量的15%.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到萃余物表面疏松多孔的结构,通过浮选手段降低灰分后,可用于制作活性炭.由于萃余物中重质油和沥青附着在未反应煤表面导致萃余物中各种物质均具有无差别的疏水性,难以进行浮选,因此采用热处理手段将重质油及沥青脱除,使萃余物整体疏水性降低,增加疏水性的未反应煤和亲水性的硅铝酸盐矿物及催化剂(Fe7S8)之间的差异性.重质油和沥青经热处理去除后,剩余的硅铝酸盐矿物及催化剂等具有亲水性,仍保留在未反应煤的孔隙和表面,因此采用超声处理手段将这些亲水性物质去除,暴露出未反应煤的疏水性表面,此时萃余物疏水性增加,煤与亲水性杂质之间的差异性增大,有利于浮选.对处理前后的萃余物进行浮选试验,结果表明:萃余物原样难以浮选,在马弗炉中260℃焙烧1h后的萃余物可以浮选.在热处理的基础上进行超声处理,随超声处理时间增加,精煤产率呈上升趋势,灰分呈下降趋势.超声处理 10 min的萃余物浮选精煤产率为 58.20%,灰分为 23.63%,相比仅经过热处理的萃余物,浮选精煤产率提高17.80%,灰分降低2.88%.热处理及超声处理均对浮选有促进作用.采用扫描电镜和DSA100 接触角分析仪分别对超声处理前后萃余物的表面特性进行检测分析.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萃余物表面黏结有大量杂质,随超声处理时间增加,表面杂质逐渐减少,接触角逐渐增大,疏水性增加.扫描电镜及接触角分析均支持浮选结果.

    残渣萃余物浮选超声处理接触角扫描电镜

    高灰煤气化细渣的油类捕收剂浮选与难浮机理

    杨哲黄根赵宇佳王陆洋...
    14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效分离煤气化细渣中的残碳和矿物是其高值化利用的前提,但气化细渣较差的可浮性成为其浮选分离面临的难题之一.以多喷嘴对置(OMB)水煤浆气化炉的煤气化细渣为对象,研究了油类捕收剂十二烷的浮选效果和气化细渣的难浮机理.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发现气化细渣中芳香结构和侧链的含量相比煤炭样品的含量较少,且气化细渣表面存在较多含氧基团;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气化细渣矿物中包含多种亲水的氧化矿物.通过低温氮气吸附和压汞试验测量了气化细渣的孔隙特性,结果表明其孔隙在纳米到微米尺寸内均有大量分布;计算得到原矿样品的BET比表面积为62.03 m2/g.通过粉末润湿试验和改进的Lucas-Washburn方程表征了水和十二烷对气化细渣粉末的润湿过程,试验发现气化细渣残碳相比水更易被十二烷润湿,而气化细渣尾矿更易被水润湿,但残碳和尾矿对水的润湿性差异较小;通过低场-H1核磁共振的T2反演图谱证明了油类捕收剂在孔隙中的吸附行为;油类捕收剂用量的增加和油滴粒径的减小导致孔隙药剂吸附量增加.油类捕收剂在气化细渣的浮选过程中大量进入孔隙而难以有效在残碳表面吸附,导致油类捕收剂的浮选作用效果差.

    气化细渣浮选油类捕收剂低场核磁Lucas-Washburn方程

    基于煤矸石中锂、镓元素赋存状态的高梯度磁选预富集试验

    孙逢帅代世琦王磊邢耀文...
    154-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山西、内蒙古部分矿区煤矸石中蕴藏着锂、镓等战略性关键金属,其锂、镓元素富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煤矸石中锂、镓含量很低,直接浸出需消耗大量化学药剂,高效、经济的富集锂、镓元素仍存在很大挑战.为提高煤矸石中锂、镓富集效率,针对山西朔州地区煤矸石中锂、镓元素赋存状态和预富集方法展开研究.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法、矿物物相组成、矿物解离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光谱,研究了煤矸石中锂、镓元素的赋存状态,利用高梯度磁选探究通过抛除黄铁矿对煤矸石中锂、镓元素预富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煤矸石主要由高岭土、黄铁矿、石英、方解石、白云母等矿物组成,锂、镓元素主要赋存于硅酸盐类矿物中,黄铁矿中含量较少.原矿中锂质量分数146.37 μg/g,镓质量分数 25.04 μg/g.通过磁选方法抛除黄铁矿可对煤矸石中锂、镓元素预富集,1 000 mT时,预富集效果最佳,磁选尾矿中锂质量分数210.63 μg/g,为原矿中锂含量的1.45 倍,锂回收率88.00%.镓质量分数31.88 μg/g,高于原矿中镓元素,镓回收率80.07%.

    煤矸石赋存状态高梯度磁选

    沸石膜在分离烟气中CO2的挑战:沸石与载体间结合力研究进展

    梁鼎成杨录录解强谢珠璨...
    163-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电厂烟气中CO2是主要碳排放源之一,利用沸石膜孔径大小进行CO2 分离则是实现碳中和、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然而,在高温高压气体环境下使用沸石膜分离烟气时,沸石与载体结合并不紧密,易导致膜层在分离烟气过程中破裂或与载体发生剥离,为沸石膜大规模分离CO2提出挑战.综述了沸石与载体之间的结合方式以及结合力特性,并对定量表征结合力强弱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Decadodecasil 3R(DD3R)沸石具有全硅结构及介于CO2/N2分子大小的孔隙尺寸,可与经过酸处理的陶瓷载体形成相对稳固的共价键,从而形成结合紧密的沸石膜.即使在水蒸气影响下,该膜仍能有效实现烟气中CO2/N2分离;传统试验方法(如超声法、划痕法和压痕法)在研究载体、沸石和改性剂界面的结合力时无法提供详细数据,分子模拟能有效弥补这些不足,在原子尺度上模拟材料界面的结合情况并进行量化,从而为筛选最优的载体改性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沸石膜烟气碳捕集结合力改性

    H2O2刻蚀MoS2纳米片增强CO2催化加氢性能

    周维赵世熙谢欣雨陆诗建...
    173-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CO2催化加氢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是缓解温室效应,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二维MoS2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层状结构和表面丰富可调的S缺陷位,在CO2活化与转化中被广泛关注,将MoS2 催化剂用于CO2 加氢的关键在于表面S空位的构建.为开发高效构建S 空位工艺,以MoS2纳米片为基础,利用H2O2刻蚀法在其表面引入S空位,对比了H2O2刻蚀前后CO2在常压和高压下的反应性能.研究表明,H2O2刻蚀能显著提升S空位含量,且不会改变MoS2的晶相结构,也未影响S空位的化学性质,从而明显提升CO2催化加氢的转化率,但不影响产物分布.在常压条件下,S空位主要催化CO2解离加氢为CO,选择性达 96%以上;而在高压(5 MPa)低温(180℃)条件下能以较高的选择性(79%)催化CO2加氢为甲醇,升高反应温度会提升CO2转化率,但甲醇的选择性会显著降低,同时伴随甲烷的生成.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构造S空位的制备工艺,为MoS2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MoS2纳米片H2O2刻蚀S空位CO2加氢甲醇CO

    弱碱性吸收剂碳捕集及CO2富液生物再生性能

    赵敏楠张佳音张新妙徐恒...
    180-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捕集转化一体化工艺能利用CO2转化过程同步实现CO2富液再生,有望降低碳捕集转化整体成本.为评价生物甲烷化与碳捕集耦合的可行性,首先,在填料塔中考察了以 4.2 g/L NaHCO3、6 g/L Na2CO3、微生物营养液配制的弱碱性吸收剂(pH=10)对模拟烟气中CO2的吸收性能;其次,在厌氧瓶内利用生物甲烷化过程对CO2富液开展 5 个周期的循环再生试验.结果表明,填料塔气体流量≤1.0 L/min时,随液体流量增加,所有试验组CO2去除率逐渐上升并能稳定在80%以上,该填料塔液体流量宜≤0.9 L/min;不同气体流量(0.4~1.2 L/min)下填料塔体积总传质系数基本稳定在 17~19 mol/(h·kPa·m3);CO2吸收导致吸收液中NaHCO3增加、Na2CO3减少,二者变量比值在 1.2~1.9.气体流量为0.6 L/min、液体流量为0.7 L/min时,在维持 80%以上CO2去除率的前提下,该弱碱性吸收剂可循环使用 6 次,此时活性组分 CO2-3 利用率达 89.5%,形成的 CO2 富液中总无机碳量为0.127 mol/L,pH为8.82,能为生物甲烷化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CO2富液循环生物再生试验表明,每次再生后的吸收剂CO2吸收量基本稳定在69.6~78.6 mmol/L,且再生期间CH4产生过程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再生试验后,Firmicutes、Actinobacteriota等耐碱性门水平细菌得到一定富集;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在再生前后古菌属中占比均接近 99%,但再生试验期间弱碱性环境导致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降低了19.5%,unclassified f Methanobacteriaceae增加了 18.7%.初步证实了碳捕集耦合生物甲烷化工艺的可行性.

    碳捕集转化一体化吸收剂CO2富液生物再生生物甲烷化

    煤矿酸性废水中硫酸盐的防治与潜在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

    张春晖章昭陈乐贻李伟宪...
    189-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炭在未来依然是中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含高浓度硫酸盐的煤矿酸性废水(ACMD)是制约其实现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ACMD是SO2-4 的一个重要工业污染来源,其主要是含硫矿暴露后的氧化作用产生.通过回顾ACMD的形成机理和危害,分析了可用于源头预防和后续处理的技术,秉持"预防胜于治理"的原则,全面分析了抑菌剂、氧气隔绝和表面钝化等预防硫酸盐产生的技术特点,后续处理阶段目前采用较多的技术包括化学沉淀、吸附、离子交换与膜技术的主动修复技术和以生物处理与人工湿地为主的被动修复技术.主动修复技术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和成本较高等问题,被动修复技术的处理时间和系统稳定性限制其广泛应用;鉴于硫酸在化学和冶金工业中市场可观,从ACMD回收硫酸的资源化前景潜力巨大,目前关于从ACMD中回收硫酸的潜在技术包括精馏、扩散渗析、电渗析、溶剂萃取和结晶等,评估了每种工艺应用于ACMD中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最后着重强调了关于ACMD中硫酸盐防治和资源化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其中包括深入研究预防技术,降低处理成本,开发新型稳定的处理和回收工艺,为煤炭行业的污染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提供新的控制策略和更广泛的研究思路.

    煤矿酸性废水硫酸盐源头预防废水处理资源回收

    重金属-PAHs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修复效果及机理

    贾建丽高小龙张犇赵燊炜...
    205-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焦化厂等土壤中铬(Cr)、砷(As)重(类)金属和菲(Phe)、苯并[a]芘(BaP)等多环芳烃(PAHs)风险高、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缺乏等突出问题,以黑麦草-玉米-食醚红球菌(Rhodococcus aetherivorans,BW2)开展植物微生物联合.结果表明,63 d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组土壤中Cr、As、Phe和BaP浓度分别下降9.63%、5.28%、45.14%和26.87%,其中重金属的去除主要依赖于植物作用,而PAHs去除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生物与植物的共同作用;植物主要吸收可提取态重金属,63 d后不同修复组土壤中可交换态Cr平均下降2.19%,而As则由于降解作用使修复过程中可交换态增加;可交换态Cr和碳酸盐结合态Cr与土壤中放线菌门呈强正相关,2 种形态As则与拟杆菌门、装甲菌门、FBP菌门和浮霉菌门呈正相关.污染物去除效率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同时受酶活性和不同功能微生物丰度的动态影响,反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也在土壤污染物种类、浓度及理化性质等综合作用下发生改变.

    重金属-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食醚红球菌黑麦草-玉米联合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