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杨雪冬

双月刊

1003-3947

bijiao2008@126.com

010-66509504/402/422/518

100032

北京市西城区西斜街36号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Journal Comparative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及时、前瞻介绍转轨经济理论,刊载深度研究中国改革热点问题和政策建议的论文,发表一系列制度经济学重要文献,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它是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首选刊物,各级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决策的主要参考文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党独有难题的内在逻辑、生成动因与破解路径

    段光鹏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党独有难题作为具有大担当大胸怀大视野的政党提出的深刻问题,其中蕴含着鲜明的内在特征和丰富的基本意涵,需要通过科学研判"时"与"势"、理性辨别"大"与"小"、全面识别"干"与"枝"、正确比较"内"与"外"、辩证把握"危"与"机",从中透视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高瞻远瞩的眼界格局和未雨绸缪的政治自觉.大党独有难题的生成不是随机无序、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使命意识的淡化、调适变革的滞后、讳疾忌医的态度、制度笼子的松动等互为因果、交相融合、相互助推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之下层积累迭的.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绷紧政治建设之弦、把稳思想引领之舵、夯实长期执政之基、扎牢激浊扬清之笼、明确系统施治之策,以大党独有优势增强破解难题的整体效能,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大党独有难题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

    理论·实践·逻辑·价值: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四维阐释

    李晓兰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弘扬,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西方文化中共同体思想中有益因子的吸收与借鉴.以人民为中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立足实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求同存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实践路径与发展模式;全面超越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理论,为人类未来社会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了理念参考;推进了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迈向新阶段,为世界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渊源内在逻辑时代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西方中心论"的三维超越

    孙健宋昶儒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当前,秉持"西方中心论"的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以往在现代化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做出的贡献,霸占着世界话语权,强推带有强权政治色彩的国际关系建构标准,给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文章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西方中心论"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从构成要素、发展路径和时代价值三个维度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西方中心论"的超越,期待丰富与充实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西方中心论"内涵的深层次、多维度认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西方中心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三维超越

    多重表达主体视阈下习近平新时代外交话语分析

    王巍
    28-3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新时代外交话语具有突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话语表达主体视阈上看呈现关系中的"我"、重道义的"我"、自我约束的"我"多重聚合样态,具有多元、复合、立体形态,彰显了关系和合、充满道义、自我约束而又有责任担当的大国形象.习近平新时代外交话语表达主体样态的呈现是中国传统文化交互性、仁义观以及强不执弱理念的历史延续与现代转化,具有鲜明的历史连续性与时代创新性.从表达主体视阈探究习近平新时代外交话语有助于深刻理解其内在文化机理.

    新时代外交话语话语表达主体主体样态文化本原

    开放与科技进步:国别与历史经验的比较研究及对中国新一轮开放的启示

    刘承乾郑永年
    3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追赶科技前沿到引领科技前沿,中国该如何实现持续的科技进步?这种角色转换的背后又需要怎样的制度支撑?科技进步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两种生产活动的成果,其背后依赖智力与资本两种要素的供给.文章在布什范式的基础上,提出要素市场与研发生产双层互动下的科技进步线性模型,并选取英美苏中四国进行跨国比较与案例内比较.结果显示,缺乏开放的商品市场会延缓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这是英国失去科技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单纯的贸易往来但没有思想市场的交流融合,使得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科技发展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苏联依赖大量引进欧美技术崛起为世界第二极,但商品与思想市场的封闭最终将其引向覆灭;相较之下,美国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凭借思想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双重开放实现了可持续的科技进步.唯有继续加大内部制度开放、对外单边开放、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中国才能跨越中等技术陷阱、引领世界科技前沿.

    科技进步线性模型双向开放思想市场商品市场中等技术陷阱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态困境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基于"生产方式"的研究视角

    张涛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唯物史观关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本质规定,要求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生态困境的剖析必须透过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与恶化的表象,看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作用,进而坚持"生产方式"的研究视角.由此,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现代化生态困境的内在联系时,既要看到生产力的巨幅跃升为人类改造与征服自然所提供的前提条件,也不能忽视以资本为主导的异化生产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恶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必然影响.这种植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现代化生态困境,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通过自身调适克服的,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恰恰表现为它的自然维度.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立足于"两山理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秉持系统的生态治理观将生态法治与生态德治有机结合,破解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协同共进"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历史性难题,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态超越.

    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迈向高收入组别与社会结构转型

    闫坤唐丹彤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也在增加.我国正处于向高收入经济体迈进的关键阶段,文章以1996年至2019年全球18个成功迈入高收入组别的典型经济体为研究样本,结合我国当前内外部环境变化,实证检验了人口质量、收入分配结构以及城市化发展水平对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释放人口质量红利和提高收入分配均衡程度,将推动人均国民总收入增长;城市化发展水平整体上与人均国民总收入呈倒U型关系.文章为支持我国的社会结构转型、推动国民收入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人口质量红利收入分配结构城市化进程社会结构转型

    级差制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能否推动制造业低碳转型与稳增长协同发展

    甘行琼许启凡
    7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协调好低碳转型与稳增长的关系是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土地要素对制造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我国部分地级市2014年开始实施的兼顾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级差制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将城镇土地使用税税率引入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级差制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对制造业低碳转型与稳增长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级差制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业低碳转型与稳增长协同发展,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级差制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能够通过促进制造业技术研发创新和提高区域工业用地配置效率等渠道推动制造业低碳转型与稳增长协同发展.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征收后返还,当期直接减免的税收优惠方式对制造业的激励作用更强;当分级减免幅度差异较小、税收减免幅度设置更加平滑时,级差制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的促进效果更强.

    低碳转型稳增长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差别化减免税收优惠方式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地方财政支出、营商环境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王琳贾书真
    8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财政支出和营商环境优化是政府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抓手.文章利用2015~2021年223个地级市的数据,就地方财政支出和营商环境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应、区域特征和试点政策效果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地方财政支出和营商环境优化均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U型关系.(2)当前大部分地级市的地方财政支出和营商环境水平已跨过相应门槛,扩大财政支出水平和优化营商环境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皆行之有效.(3)地方财政支出和营商环境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化特征,且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政策的推行也明显提升了所属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授之以渔"越发重要.

    财政支出营商环境产业结构升级试点政策

    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脉络、日本经验与中国挑战

    张明刘展廷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认为,当资产价格暴跌导致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恶化时,后者会转而追求负债最小化,从而导致经济陷入持久衰退.美国和日本都曾发生过资产负债表衰退,防范中国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是经济金融体系平稳运行并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将厘清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理论脉络、梳理学界关于资产负债表衰退的争论、归纳学界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并对中国防范资产负债表衰退提出政策建议.

    资产负债表衰退日本经验中国挑战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