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甘筱青

季刊

1673-4580

xbbjb@jju.edu.cn

0792-8334007

332005

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反映教学与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其办刊宗旨是企业通过刊物,进一步总结和发表教师科研的最新成果、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有用人才;同时,也为了加强校内外的学术交流,繁荣教育事业,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本刊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双百方针,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提倡学术争鸣,办出刊物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陈鸿历史小说的叙事艺术

    边筱睿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唐时期作为唐传奇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小说家并且流传下多篇较为经典的作品.盛世的结束给予世人警示,文学家们的创作风格也趋于现实主义,时代的沉沦使得众多作家将自己的危机意识与历史认知寄托于对往昔的反思之上,历史主题小说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较为兴盛.陈鸿作为中唐时期历史小说家的代表,其作品《长恨歌传》与《东城老父传》也成为历史主题唐传奇作品研究的典范.对比《长恨歌传》与《东城老父传》在叙事结构以及主题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可见陈鸿由"史学家"到"小说家"的转变,并以此分析陈鸿历史小说的叙事艺术.

    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叙事艺术

    《西游记》渔樵攀话探析

    陈燕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九回渔樵攀话一节中借渔翁和樵夫之口,表达了自己的隐逸情怀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隐隐透露出其内心的不平.这一情节与书中其他内容前后照应,既展现了作者的隐逸之志,又表达了他对明朝社会的失望和批判.从叙事功能上看,渔樵攀话一节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诗词入小说的方式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和审美性.

    《西游记》渔樵攀话隐逸情怀叙事功能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外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及对策研究

    户晗
    75-7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文科"的边界,形成了文理融合、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新局面,推动了"新文科"这一概念的形成."新文科"的建设不仅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关系到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的成败.文章围绕地方本科院校外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立足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聚焦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外语+"课程体系等有效路径及对策.

    新文科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外语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计创新与非遗传承"双轨融合教学模式研究

    张弘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立足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需求与人才培养定位,从明确实施目的、梳理非遗资源、规划课程设计、丰富教学形式、制定协同方案等方面,对"设计创新与非遗传承"双轨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进行研究探讨.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旨在助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依托本土非遗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凝练专业特色,增强专业教学、非遗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联动互促,提升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能力.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双轨融合教学模式非遗传承设计创新

    "任昉才尽"析论

    王佩云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任昉与沈约均为南朝文坛领袖且各有拥趸,有"沈诗任笔"之称.任昉却在听闻该评后"甚以为病",甚至作诗"欲以倾沈",但仍有"才尽之谈".此中反映了中国传统士大夫政治身份与文人身份二者之间的分化和转变,表明了"诗运转关"时代下鲜明的文体意识及文人之间不同创作意识的激烈碰撞与交流.

    "任昉才尽"文人身份文笔之辨

    "滚调"与赣剧青阳腔的发展

    欧阳时来吕琼慧
    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阳腔中的"滚调"是其艺术形态成熟的重要表现.文章梳理了目前有关青阳腔和"滚调"的研究成果,探寻了赣剧青阳腔"滚调"的发展脉络;详细探讨了"滚调"的释义、分类、功能和艺术价值,并进一步阐释了"滚调"与赣剧青阳腔之间的关系,以及"滚调"对青阳腔艺术表演、戏曲艺术改革产生的重要意义.

    "滚调"赣剧青阳腔发展

    江西诗派视角下陈师曾文人绘画研究

    张甘霖谢伊雪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围绕江西诗派视角下的陈师曾文人绘画展开研究,陈师曾的父亲陈三立是同光体江西派著名诗人,师曾于诗一道承袭家学而又异于其父,诗风清和舒朗.画与诗都是陈师曾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厘清江西诗派视角下的陈师曾文人绘画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他的绘画以及诗画关系.文章第一部分试图明确陈师曾的诗学与江西诗派的关系;第二部分进一步探讨他的绘画、画论与其诗学之间的联系;第三部分从题画诗入手,具体分析陈师曾诗画相成的艺术面貌.

    江西诗派陈师曾文人绘画

    江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机理研究

    李松志王红利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西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有众多的传统村落.文章以史料为基础,借助GIS软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以江西省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的343 个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变作为切入点,研究发现传统村落具有以下空间分布特征:(1)村落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主要分为赣派、徽派、客家围屋建筑;空间分布不均衡,抚州、吉安、赣州等市的村落分布较为集中,南昌、九江等地分布较少,总体多分布在经济较为落后与交通不便利的地区;(2)村落的选址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村落的分布与地形海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受风水观念影响,绝大多数传统村落在地域分布格局上主要是依山靠水;以商贸为主导的传统村落一般位于水路与陆路的交通要塞上,人流物流齐聚于此;以防御为主的村落主要位于赣南山区,建筑形式和风格以客家围屋为主,沿山脉呈线状分布;(3)传统村落的演化则受文化特性(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村落整体的流动呈现动态平衡状态.文章旨在为江西省传统村落的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合理开发和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江西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乡村振兴提供决策依据.

    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化机理

    景村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效应分析——以吉安市青原区渼陂古村为例

    欧阳晨霞李澜曹良中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探讨景村融合对乡村发展的具体效应,能够为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重要参考.文章选取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渼陂古村为实证研究对象,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生态振兴五个维度,创新性地构建了用于衡量景村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感知效应指标体系,并据此对村民的感知效应水平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渼陂古村村民对于"产业振兴"的感知效应最为强烈,其次是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的感知效应则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村民对"农业产量增加""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改善""新农业技术的引入"以及"教育条件的改善"等表现出显著的感知效应.

    景村融合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效应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绿色经济审计绩效研究

    王小康
    11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绿色经济审计提供了宏观的理论指导和价值判断依据,而绿色经济审计则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等理念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新时代背景下,审计部门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优化和改进绿色经济审计工作,从而更好地推动绿色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绿色经济审计作为一种监督和评估绿色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其绩效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首先阐述了绿色经济审计绩效的概念及内容;随后阐释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提高绿色经济审计绩效的重要意义;最后,从把握绿色经济审计绩效影响因素、优化和改善绿色经济审计环境、重视加强绿色审计主客体的管理以及加强绿色经济审计结果的运用等角度,探讨了优化绿色经济审计工作、提升绿色经济审计绩效的有效路径.这些措施旨在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审计绿色经济审计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