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学动态
经济学动态

王振中

月刊

1002-8390

010-68051607

100836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经济学动态/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类综合性理论刊物。反映国内外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促进经济理论工作的开展。辟有经济科学新论、经济热点分析、学术探讨、会议综述。辟有经济科学理论、经济热点分析、学术探讨、会议综述、学术资料、经济体制改革、调查与建议、地区经济、企业管理、中外学术交流、外国经济理论动态、世界经济、外国经济理论评述等栏目。读者对象为经济理论研究人员、经济工作者及经济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及省际现状的比较分析

    简新华聂长飞
    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从高新科学技术、高素质劳动力、新型高品质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和绿色化四个维度构建了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中国2009-2022年30个省份的数据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测度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总体指数及其分维度指数均稳步提升,且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梯度分布特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机制;新质生产力指数与实际GDP、人均实际GDP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从低等级向高等级跃升的概率偏低、难度较大;各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区域间差异,尤其是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是新质生产力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新质生产力指数不存在σ收敛,但表现出明显的β收敛特征,且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本文拓展了新质生产力的定量研究,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动态演进区域差异收敛性

    如何兼顾:公共规制与财政收入稳增长

    席鹏辉刘维刚梁若冰
    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兼顾公共规制与财政收入稳增长的多元目标,是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普遍面临的公共治理难题,也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挑战.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静态均衡模型,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在公共规制和财政收入稳增长的双目标下,对单位产值含税量相对高的部门实施更低强度的规制是地方政府最优执行策略.为验证这一逻辑,本文以环境规制为例,检验了公共规制对不同行业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尽管此规制显著地减少了企业污染排放量,但单位产值含税量丰富的行业受到了更弱的影响.这一规制策略使重点行业的整体微观经济和税收效益未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也得到宏观证据的证实.本文实证结论不仅揭示了多元目标下发展中国家政府实现公共规制目标的一个权衡策略,也有益于理解中国税收高速增长及行业结构变迁特征,对当前财政紧平衡状态也具有重要解释力.

    公共规制化学需氧量财政激励可税GDP

    数字金融发展对居民社会资本积累的影响——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证据

    王修华熊鑫
    3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突破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积累的关键.本文利用2014-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传统型、跨越型和虚拟型社会资本及虚拟型社会资本实体化四个维度系统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居民社会资本积累的影响及其差异化效果.研究发现,数字金融通过提升居民的正规金融偏好和信贷可得性,减少了传统型社会资本中的私人借贷,增加了礼金往来和经济帮助行为.数字金融通过拓宽信息渠道、提升金融资产规模和社会信任影响居民的外出务工决策,促进跨越型社会资本的积累.数字金融使社会互动和经济交易的范畴延展至虚拟网络,通过拓宽信息渠道、强化社会信任和推动商业往来等方式促进居民积累虚拟型社会资本,进一步通过"电联互动"和"网聊奔现"机制,显著提升虚拟型社会资本实体化概率.异质性分析表明,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非农就业和家族文化渗透较弱地区的居民显著降低了对非正规借贷的依赖,并通过增加礼金往来和经济互助行为维系传统型社会资本,这些居民在跨越型社会资本和虚拟型社会资本的积累及其实体化方面表现更佳.结论表明,推动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打破"差序格局"的圈层隔阂,引导微观社会资本朝着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为政府制定提升居民福利的政策提供依据.

    数字金融社会资本积累虚拟型社会资本实体化

    "双自联动"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开放与创新的协同视角

    许江波贾俊伟肖土盛
    5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放与创新是新时代发展的核心主题,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联动优势和协同效应,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开放与创新的协同视角,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了"双自联动"实施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双自联动"显著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表明,"双自联动"将通过资本联动、人才联动和技术联动增加企业融资规模、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和促进企业联合创新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双自联动"的促进效果对于非国有企业和面临较高行业竞争程度的企业来说更为突出,且其对毗邻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辐射效应.本文研究为进一步激发开放政策与创新政策协同效应、为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参考.

    双自联动全要素生产率开放政策创新政策

    贸易壁垒、技术差距与差异化创新

    张陈宇程阳杨光
    7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贸易主体同质性框架下,难以深入探讨发达国家利用贸易壁垒制约中国创新的具体模式.本文基于贸易主体技术差异的框架,揭示了技术差距在贸易壁垒对企业创新差异化影响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理论模型阐释了贸易壁垒引发的贸易转向效应加剧了市场竞争,促使技术领先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通过技术优势逃离竞争;技术落后企业则难以通过创新建立技术优势,倾向于转移资源减少创新投入.实证分析表明,贸易壁垒增加了技术领先企业的创新规模,但集中于创新质量更低的非发明专利;贸易壁垒减少了技术落后企业的创新规模,阻碍其技术追赶.此外,本文通过机制分析,验证了市场竞争是贸易壁垒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渠道.本文的结论为理解贸易壁垒对企业创新的复杂影响提供了新视角,并对中国企业在应对发达国家技术制约为意图的贸易制裁时,具有一定启示.

    贸易壁垒企业创新技术距离

    数字经济视角下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测算及驱动因素研究

    阳立高周佩文谢锐高超...
    9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当前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基于数字经济视角,采用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EXIOBASE数据库,分析了 2013-2022年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与中国对外总贸易相比,数字经济视角下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率更高.高隐含碳排放行业主要包括重制造业、数字重制造业及能源工业.规模效应是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而碳排放强度效应则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尤其体现在重制造业及数字重制造业领域.此外,数字依赖效应对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对贸易隐含碳净值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数字依赖效应对出口隐含碳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多来源于国内数字依赖效应,对进口隐含碳增长的促进作用和对贸易隐含碳净值的抑制作用更多来源于国外数字依赖效应.

    数字经济贸易隐含碳排放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结构分解分析

    数字治理与城市经济韧性

    张蕾蕾宋林
    10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治理能力是缓解外部冲击的重要保障,数字政府建设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基于2013-2022年中国政府采购合同数据和地级市面板数据,从政府数字治理角度切入,探究数字治理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治理对城市经济韧性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数字治理能够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维护有序竞争和鼓励市场创新有效缓解市场失灵,对城市经济韧性产生积极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基础实力薄弱、制度环境较差的城市,数字治理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大.另外,数字治理的韧性提升效应因经济韧性基础而异,呈现U型特征.本研究为政府治理能力在数字时代更好地发挥经济稳定器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数字治理经济韧性数字政府建设

    实验方法在教育经济领域应用研究新进展

    殷德生吴虹仪陈琳
    128-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循证教育变革不断引领教育公共政策制定由依据经验判断向依据客观证据转变.基于自然实验的因果推断方法是评估教育政策效果的有效工具,其应用有助于促进教育研究科学化和增强教育决策的有效性.本文基于证据驱动教育改革基本行动和运行机制,总结随机对照实验及各种自然实验方法的教育因果推断工具箱,揭示其在教育私人回报率估计与不平等研究、同伴效应与社区效应等教育外部溢出效应研究,以及涉及学校、家庭、影子教育、在线教育、政府等多主体的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研究中的最新进展.本文还分析了教育多源异构大数据搜集处理以及自然实验方法优化的发展方向,展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学习与教育经济实验方法渗透融合的途径和前景.

    自然实验方法教育回报率教育外部效应人工智能

    自然利率研究新进展

    董丰王思卿徐臻阳孙浩宁...
    14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利率是衡量经济资源配置状况的重要指标,深入研究自然利率有助于理解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识别货币政策状态以及预测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本文基于关于自然利率的国内外前沿研究,全面分析自然利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自然利率估算方法及其最新拓展,并系统归纳和总结了当前我国自然利率估算的方法和结论.已有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自然利率出现下降趋势,且技术变化和人口老龄化是主要影响因素.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对细致刻画我国特征的宏观经济模型进行估算;考察气候变化、绿色金融等对我国自然利率估算的影响;扭转自然利率下降趋势的可能因素,如资产泡沫;数字经济时代自然利率的走势.

    自然利率资源配置货币政策中国自然利率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