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学动态
经济学动态

王振中

月刊

1002-8390

010-68051607

100836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经济学动态/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类综合性理论刊物。反映国内外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促进经济理论工作的开展。辟有经济科学新论、经济热点分析、学术探讨、会议综述。辟有经济科学理论、经济热点分析、学术探讨、会议综述、学术资料、经济体制改革、调查与建议、地区经济、企业管理、中外学术交流、外国经济理论动态、世界经济、外国经济理论评述等栏目。读者对象为经济理论研究人员、经济工作者及经济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经济学的早期探索、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

    白永秀闫雪培
    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学的演进历程划分为在理论引进中思索学科使命的中国经济学(萌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探索理论转化路径的中国经济学(探索)、以改革实践理论化为主体的中国经济学(发展)和以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目标的中国经济学(深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四个阶段。从历史演进规律中总结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学科建设理念从学科本位到问题导向,学科性质从单一学科属性转向多学科融合,研究对象从强调人与人的关系转向强调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研究人与人的关系,研究范式从政治经济学范式转向以政治经济学范式为基点的新经济学范式。中国经济学应立足中国实践,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既充分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合理成分,又注重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仍具生命力的经济思想,构建既具历史纵深感和理论层次感,又贴近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的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中国传统文化

    数字服务投入、行业竞争程度与劳动力要素错配

    吕延方项云王冬
    1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数字化变革契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中国应对劳动力要素优势渐趋弱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制造业投入数字服务化视角,以互补理论和不完全信息理论作为分析基础,探讨企业数字服务投入对劳动力要素错配的非线性影响,以及行业竞争程度所起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伴随数字服务投入增加,会产生企业数字服务的"初始投入期""内化调整期""深度利用期",相应阶段劳动力要素错配呈现先缓解、再加剧、再度缓解的演变特征;行业竞争程度有助于改善劳动力要素错配,但与数字服务投入的交互作用为负;国外来源数字服务、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信息技术服务在改善劳动力要素错配上更为有效。本文建议加大力度利用数字服务深化企业专业分工、优化劳动力技能结构,以持续改善劳动力要素错配。

    数字服务制造业劳动力要素错配动态半参数估计

    退税政策激励、就业动态与成本估算——增值税留抵退税改革的视角

    李震蔡宏波
    3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已成为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的有力举措,科学评估留抵退税政策的稳就业效应及其退税成本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2018年增值税留抵退税改革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劳动就业的影响、作用机制及成本估算。研究发现,留抵退税政策显著促进了企业劳动就业水平;更进一步,企业技术员工与高技能员工增加更为明显。究其原因,留抵退税政策显著增进了企业税收优惠,提升了企业营收与盈利能力,进而提高了劳动力需求;与此同时,基于行业的就业变动及动态分解结果表明,留抵退税政策的就业效应主要源于就业广延边际的贡献,后者又源于新企业进入的贡献。最后,成本收益的量化分析表明,单位劳动就业增加所需的退税成本约为1。28万元/人~1。33万元/人,并且留抵退税政策的就业促进效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的财税政策效率。

    留抵退税劳动就业成本收益分析

    银行竞争与中国企业绿色转型

    周泽将汪顺陈欣
    5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先立后破,稳步推动企业绿色转型至关重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关注金融在企业绿色转型中的重要作用,而本文则聚焦于作为中国银行市场化改革的直接成果——银行竞争结构的环境外部性。基于上市公司环保新闻文本数据以及地区银行分支机构数据的匹配数据集的分析表明,银行竞争结构具有显著的环境外部性,城市银行竞争指数每上升一个标准差,该地区企业的环保新闻文本情绪约上升7。64%。机制检验结果显示,银行竞争将通过降低融资成本、促进技术升级以及助推资产转型三条路径影响企业的环境绩效。横截面测试结果则表明银行竞争结构的环境外部性大小将受到企业信贷可获得性、绿色信贷政策以及地区转型压力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强化银行竞争这一类金融市场化改革举措同样能够助推企业绿色转型,从缓解融资约束的视角拓宽了实现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路径,也从环境外部性的角度丰富了现有银行竞争类理论文献。

    银行竞争环境外部性融资约束环境绩效绿色信贷

    公众参与与政府响应视角下的环境治理机制及效果

    蔡真万兆
    7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的完善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A股上市企业、各省、地级市、省直辖县数据,从中国公众参与与政府响应相结合的视角切入,实证分析了中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与环境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公众环境问题关切可以促进企业增加环保投资;公众有效的环保行动与政府积极的环境治理响应,是公众促进企业增加环保投资的主要作用机制;公众环境问题关切可以同时显著促进企业增加末端治理与源头控制类环保投资;公众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关切对企业环保投资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企业特征方面,国有、低融资约束、高盈利能力企业受公众环境问题关切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地区特征方面,工业企业经济贡献小、政府经济业绩压力小的地区,公众环境问题关切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为中国环境治理机制及效果提供了直接、系统的研究证据,总结了既往制度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不足,为完善多元共治环境治理体系、促进企业实施环保投资提供了 一定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多元共治环境治理体系公众环境问题关切政府积极响应

    目的地收入与中国出口企业高技能劳动需求

    陈鸣陈雯李锴
    8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模式是否有助于我国人力资本的持续提升和长期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出口目的地特征对企业行为影响的视角出发,聚焦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变动如何影响出口企业的劳动技能结构。首先,将出口目的地特征纳入企业技能选择的理论模型,通过比较优势和质量偏好机制解释出口目的地收入与企业高技能劳动力需求之间存在U型关系。其次,利用2004年和2008年中国工业企业、海关进出口企业和工业普查的技能结构数据进行检验,并通过内生性以及稳健性检验保证该结论的准确性。最后,通过实证检验了理论模型中质量偏好机制和比较优势机制的存在。此外,还使用上市企业数据,将结论拓展到2015年,保证了本研究的外部有效性。本文的研究结论从新的视角阐释了出口目的地特征对我国出口企业高技能劳动使用的影响,表明在继续加强与高收入经济体贸易往来的基础上,扩大与中低收入经济体贸易活动的必要性。

    技能结构出口目的地比较优势质量偏好

    供需平衡视角下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效果

    周博赵绍阳
    10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应对失能风险是我国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利用多源数据刻画了中国长期护理市场的特征事实,并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分别检验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效果。通过研究发现,需求侧方面的非正式照料是失能人员的主要选择,但随着少子化趋势的加剧,该模式将不可持续;供给侧方面则呈现养老机构床位过剩与专业养老护理员不足的特点,而新增床位的补贴政策和养老护理员的"工资惩罚"是其重要原因。长期护理保险在总体上增加了家庭的非正式照料,但保险给付模式的差异影响了失能人员对正式照料和非正式照料的选择。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对供给侧养老机构数量、从业人员、机构床位数以及入住价格在短期内均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促进长期护理市场发展和优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提供了经验证据。

    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侧效应供给侧效应

    数字劳动的概念界定与核心议题

    李直肖伊琪陈一鸣
    12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厘清现有研究中所使用的"数字劳动"概念及相关的核心议题,本文首先根据不同数字劳动研究中试图回答的核心理论问题,界定了三类主要的数字劳动概念,它们分别用于分析核心数字企业的资本积累、数字技术条件下的新用工形式和资本主义整体特征这三类问题。随后,本文围绕着数字劳动研究的两大核心议题,即数字劳动的价值创造属性和劳动过程控制形式,以上述三种分类为叙述框架,对不同研究所持有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梳理。其一,针对最具有争议性的第一类数字劳动的价值创造属性的讨论,可以分为"价值创造论"派和不认可价值创造论的"租金论"派,而前者在是否认可劳动价值理论上具有分歧。其二,从劳动过程的控制形式来看,不同类别的数字劳动的劳动过程控制形式发展出了新的特征,但在总体上都体现出了劳动者较强的不稳定性,并且还带来了潜在的高技能劳动的去技能化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数字劳动相关研究未来可能拓展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数字经济的相关分析提供一个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数字劳动生产与非生产劳动数字产品劳动过程

    数字劳动的理论化研究新进展

    杨静郑嵘
    14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外学者主要以"数字劳动"这一术语来涵盖在数字技术变革背景下出现的在线产消实践和经过数字技术改造的传统劳动实践。数字劳动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动态的一把新钥匙,将数字劳动这一新现象进行系统的理论化,是数字经济时代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外社会科学界涉及数字劳动理论化研究的最新进展,从国外数字劳动理论化研究的三个重要方面来进行归纳总结和深入分析。首先,扎根理论学者从对数字劳动现象的直接经验观察中建构扎根理论模型,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主要对零工平台与数字劳动者之间的互动实践进行多维度理论阐释,以填补既有社会科学理论无法对数字劳动新实践提供直接适用理论的空白。其次,传播政治经济学者主张复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以此来解释在线产消实践与社交媒体平台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之间的关系,并引发了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相关争论。再次,劳动过程理论学者主张将数字劳动研究的焦点转移到零工劳动实践上来,在独立的劳动过程理论框架下研究零工劳动者遭受的平台控制及其反抗实践。最后,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数字劳动扎根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劳动过程理论

    书讯

    封2,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