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学动态
经济学动态

王振中

月刊

1002-8390

010-68051607

100836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经济学动态/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类综合性理论刊物。反映国内外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促进经济理论工作的开展。辟有经济科学新论、经济热点分析、学术探讨、会议综述。辟有经济科学理论、经济热点分析、学术探讨、会议综述、学术资料、经济体制改革、调查与建议、地区经济、企业管理、中外学术交流、外国经济理论动态、世界经济、外国经济理论评述等栏目。读者对象为经济理论研究人员、经济工作者及经济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核心要义

    周文许凌云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正确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需要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考察。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理论从内涵跃升、组合创新、属性优化以及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等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又一次伟大飞跃。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理论将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般性技术进步上升至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度,把科技创新引发的生产力的发展视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形成了关于生产力认识的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完成了对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超越。新质生产力理论不仅引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还破解了"中等收入陷阱"的话语陷阱,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提供了有益借鉴,更有助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质生产力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国理论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货币政策及其不确定性对宏观价格分化的影响——基于PPI相对于CPI超调的视角

    龙少波胡晓辰
    1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宏观价格稳定都是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核心目标之一,与经济社会稳定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然而近年来,中国PPI与CPI指数多次发生明显的分化,出现PPI波动大于CPI的超调现象,并对企业生产、居民生活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进行分析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货币政策及其不确定性变动均会对中国宏观价格分化产生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将150余个宏观经济变量纳入TVP-FA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PPI超调有正向影响,但作用时间相对较短;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扩张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收缩分别对PPI超调有正向和负向影响,作用时间较长且恢复更为缓慢。另外,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PPI超调有负向影响且作用时间较短。进一步研究发现,货币政策能够影响持有工业粗产品的便利收益,进而使得PPI相对于CPI超调。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国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构建、货币政策制定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价格超调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不确定性

    重点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非合意性趋同"——基于土地市场行业偏向的视角

    刘若鸿许晏君
    3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专业化分工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土地市场行业偏向的视角,利用中央政府的"五年规划"信息,考察国家重点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研究显示,国家重点产业政策导致地方政府将土地要素优先供给至重点扶持行业,并且这种土地市场行业偏向扭曲显著促进了省内产业结构趋同。调节效应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差距、增长目标压力和地方财政压力在国家重点产业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趋同上发挥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产业结构趋同表现为"非合意性趋同",政策效应是由地方保护和政策干预驱动的,收敛于国家重点产业政策支持行业的地方产业布局并未带来显著的集聚效应,反而抑制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区域协同发展。本文结论为中央政府制定产业发展政策、规范地方政府供地行为提供参考,并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启示意义。

    重点产业政策非合意性趋同土地市场行业偏向

    服务业"成本病":理论演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再审视

    庞瑞芝李倩楠
    4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于服务业"成本病"假说,本文从提出、发展演进与争议视角系统梳理"成本病"假说的成因与观点分歧。同时,立足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对"成本病"假说展开理论再阐释。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写了"服务"这一特殊商品的供给方式、"服务"价值的传递方式、"服务"提供流程、要素组织方式、"服务"内容与企业的价值增值模式,引发"要素—组织—产业形态"多维度的颠覆性变革,从而改写了传统服务业作为劳动生产率"停滞部门"的技术经济特征和"成本病"假说形成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密集程度视角,采用我国服务部门宏微观层面数据重新审视"成本病"假说,重新认识服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最后,在对信息技术与"成本病"假说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基础上,从三方面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服务业"成本病"生产率结构性减速信息技术数字经济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时空成本与制造业空间布局

    程钦良宋彦玲张勋
    6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考虑了数字基础设施,在理论上阐述了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制造业空间布局重塑的内在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降低了制造品跨区域运输的信息"冰山"运输成本,提升了市场规模在促进制造业集聚中的作用,形成了数字基础"本地市场效应"的集聚力放大机制;(2)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降低信息"冰山"运输成本所形成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拥挤效应"的分散力弱化机制并不显著;(3)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知识的空间溢出,降低了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因获取知识而选择集聚的意愿和必要性,形成了知识空间溢出路径上的制造业分散力放大机制;(4)当前,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较大程度降低了区域间产品运输信息"冰山"运输成本,但由于数据要素流动区域壁垒的存在,数字基础设施推动知识空间溢出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因此,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降低信息"冰山"运输成本来促进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大于其通过强化知识空间溢出来推动制造业分散分布的作用,总体上推动了制造业空间集聚。

    数字基础设施时空成本制造业空间布局LS模型

    小微企业减税难减负现象及其原因探究

    尹恒马凯莉
    8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2009年实施的小微企业增值税减税为政策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小微企业的减税效果。研究发现:存在减税难减负现象,即小微企业增值税减税能够有效减轻其流转税税负,但与之相伴随的是所得税税负和社保费用负担同步加重。综合结果是小微企业的总税费负担并没有显著变化,从而导致其减税获得感不明显。减税难减负的原因在于减税引起财政压力和存在征管空间:地方政府因减税导致的财政压力加大,会利用存在的企业所得税和社保费用征管空间,加强征管力度,导致企业所得税税负和社保费负担增加。财政压力和征管空间越大,企业所得税税负和社保费负担增加越明显。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改善减税效果、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减税减负政策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小微企业增值税减税总税费负担财政压力征管空间

    数字的代价: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税负

    詹新宇张艺龄靳取
    9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方向,研究其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本文在数理建模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2011-2021年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税负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赋能生产-扩大税基"与"加大征管难度-降低有效税率"两条路径影响企业税负,其中,赋能生产-扩大税基产生正向影响,加大征管难度-降低有效税率产生负向影响。综合两种效应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了企业税负水平,并且这种效应在企业规模小、融资约束程度高、内部控制差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政府数字化转型尤其是税收征管数字化的推进,能够有效应对这种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减税效应"。最后,本文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促进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缓解企业外部融资约束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税负政府数字化转型

    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与公共服务可及性

    邓仲良程杰
    11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提供了 一个公共服务可及性影响流动人口留居预期的理论解释。以医疗等公共服务为例,利用2014-2017年匹配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研究表明,与户籍挂钩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制约了公共服务可及性,显著降低外来流动人口的留居预期,流入地参加本地医保和养老保险占比增加10%,仅提高流动个体平均留居概率0。978%,但在考虑工资和居住成本后,人口流动仍具有净收益。工具变量法、控制流出地和流入地等稳健性分析证实了基本结论。异质性分析表明流入地公共服务可及性对中部和西部地区、流入本市2年到4年的30岁以下、城市户籍和具有5年以上长期留居意愿的流动个体影响更大。进一步,以流动个体是否有居住证、异地缴纳医保行为分别验证了公共服务提供制度差异对留居意愿的作用机制。本文为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共同富裕背景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人口流动提供了政策启示,即提高常住地公共服务可及性和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制度统一。

    人口流动留居预期公共服务供给和可及性

    城市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进展

    魏守华吴海峰钱非非
    13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梳理城市经济学理论模型和实证方法的脉络,本文尝试厘清当前的系列前沿问题,其中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演变为多中心、城市发展从单一均衡到城市体系(城市间)均衡、微观集聚模式从同质性主体转变为异质性主体,以及实证方法逐渐从简约式估计演进为结构式估计。本文首先概述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的机制、驱动因素以及经济社会效应;其次,阐释从单个城市均衡到城市间均衡的演变过程,探讨城市体系演变的驱动因素和相关议题;再次,剖析最新的异质性主体集聚理论,探讨异质性集聚的驱动因素和研究进展;最后,在实证方法上,概述从简约式估计到结构式估计转变的背景和研究进展。未来研究中,可关注远程办公、创新集群以及都市圈(城市群)一体化等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经济学多中心结构城市体系异质性集聚量化空间经济学

    菲利普·施特拉克对行为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贡献——2024年度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

    罗俊汪晓辉
    15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菲利普·施特拉克巧妙地运用数学工具将与信息相关的概念模型化,并运用到动态环境下的学习和信息传递等模型中,刻画了个体决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学习偏误和过度自信等情景对决策的影响,显著推动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其构建的用于刻画信息成本函数和隐私等概念的公理化方法,在理性疏忽、决策理论、序贯抽样的瓦尔德模型、动态信息获取模型和概率论等方向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也代表了信息设计领域的研究前沿。其开发的主序化约束下的求极值点问题的方法可以分析很多机制设计领域的基本问题。本文通过梳理施特拉克关于信息、隐私和学习等概念的数理化构建与模型拓展,概述相关公理和方法在行为经济学、信息设计和机制设计等方向的应用。施特拉克的学术贡献不仅仅从技术方法论上为以上研究领域提供了新见解,而且还突破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局限并拓展了研究边界。

    菲利普·施特拉克行为经济学机制设计信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