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

刘树成

月刊

0577-9154

010-68034153

100836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经济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内容以政治经济学研究为主,兼及各个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反映经济界的最新成就,注重理论的权威性、经济信息的新颖性和学术成果的科学性,倡导国内经济理论研究与国际规范接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王国刚
    42-47页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

    赵昌文
    47-51页

    社会、政府和市场:基于系统观念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周颖刚
    51-53页

    数字经济发展与农村共同富裕:电子商务与数字金融协同视角

    周亚虹邱子迅姜帅帅刘猛...
    5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农村的生产生活,但是不同数字经济新业态之间的相互协同如何影响农村的收入和收入差距却鲜有文献讨论.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电子商务和数字金融的协同是否促进农村的共同富裕.借助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行研究,本文发现两者的协同显著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降低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分位数差和方差.研究进一步发现:电子商务与数字金融的协同在样本时间段内的普惠性逐渐提升,缩小了农村的收入差距;两者的协同对低收入县域(农村劳动力密集县、传统金融发展落后县和低农机动力水平县)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更强.家庭层面的研究发现,两者的协同推动了农村家庭本地就业,促进了工资收入和自营收入的提高,且降低了自营收入的差距.本文的研究对数字经济如何促进乡村振兴和推进农村共同富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电子商务数字金融共同富裕收入不平等分解

    ESG绿色溢出、供应链传导与企业绿色创新

    严兵程敏王乃合
    7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纳入供应链评估体系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供应链数据研究发现,下游客户的ESG优势可以激励中游企业进行绿色创新,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强化企业绿色意识、加大商业信贷支持以及绿色技术溢出等渠道实现.通过区分企业—客户关系特征发现,当中游企业更依赖大客户以及企业—客户的股权性质一致时,更有助于中游企业推进绿色创新,且在高环境不确定性下,"机会导向效应"发挥主导作用,企业更倾向于绿色创新.进一步分析揭示了 ESG绿色溢出的非对称传导效应和双重角色的抵消作用,说明了供需协调成本和供需关系平衡的重要性.本文也证实了下游客户ESG优势通过促进中游企业绿色创新能帮助企业实现碳减排和提升碳绩效.本文揭示了供应链ESG管理对于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的重要作用,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参考.

    ESG溢出效应非对称传导绿色创新绿色供应链

    注册制改革与债券发行利差:监管部门隐性担保视角

    黄继承朱光顺
    9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册制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最为瞩目的制度改革.本文将监管部门的隐性担保引入理论模型,揭示了债券发行制度从核准制向注册制变革可能的内在逻辑,即核准制下监管部门对低资质信用债提供了隐性担保,使得其发行利差降低,并限制了信用评级的信号作用,导致高资质债券被迫分担低资质债券的发行利差,造成"好企业融资贵"且被"挤出"市场的扭曲,而注册制改革消除了监管部门的隐性担保,缓解了上述扭曲.由此本文提出理论假说,即注册制改革将降低高评级债券的发行利差,并提高低评级债券的发行利差.基于企业债注册制改革的实证检验支持了上述假说.机制检验发现,注册制改革后债券评级的信号作用增强,发行人资质在债券发行定价中的作用得到提高.最后,注册制改革促进了低资质发行人的退出和高资质发行人的进入,发行人资质得到整体提升,这意味着注册制改革优化了资源配置.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理解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发展和变革的逻辑,对深化债券市场改革提供了启示.

    注册制信用债发行定价监管部门隐性担保

    机构投资者相机抉择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及其公司治理效应

    陆艺升罗荣华朱菲菲
    11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构投资者在深化我国金融领域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既有文献对其能否在不同情境下进行相机抉择从而发挥公司治理效应却鲜有探讨.借助我国A股市场上广泛存在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这一场景,本文发现,在当前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偏负面的情境下,机构投资者主要通过监督渠道和交易渠道发挥作用,总体上抑制了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而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有利于公司经营的情境下,机构投资者通过背书效应促进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进一步分析显示,在不同的质押场景以及不同性质的公司中,机构投资者对渠道的运用顺序和偏好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推动股权质押市场良性发展、推进公司治理现代化、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均具有重要启示.

    机构投资者股权质押监督渠道交易渠道

    机构纵向持股与商业信用扭曲治理——来自供应链层面的证据

    王垒牛文正丁黎黎
    130-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机构纵向持股现象在资本市场中普遍存在,为治理商业信用扭曲创造了可能.本文基于商业信用扭曲的表现形式,将其划分为冗余性扭曲和短缺性扭曲,然后结合共同所有权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机构纵向持股发挥协同治理作用的内在机理,最后利用2004-2022年上市公司供应链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冗余性扭曲中,机构纵向持股能够显著缩短商业信用期限,促使商业信用回流至融资成本较高的供应企业;在短缺性扭曲中,机构纵向持股能够显著延长商业信用期限,促使商业信用配置于融资成本较高的客户企业.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纵向持股治理两类商业信用扭曲的机制存在差异,在冗余性扭曲中机构纵向持股通过投资者调研与委派董监高介入治理客户企业以发挥作用,而在短缺性扭曲中机构纵向持股通过介入治理供应企业以发挥作用,并且还能为民营企业与非主板企业提供信任补偿,进一步延长其接收的商业信用期限.此外,非对称持股构成了共同机构股东的治理边界,表现为机构非对称纵向持股将商业信用资源转移至持股比例较高的企业,难以继续发挥协同治理作用.本文为共同所有权理论在供应链层面的适用性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对政府借助机构纵向持股治理商业信用扭曲具有重要启示.

    机构纵向持股共同所有权理论冗余性商业信用扭曲短缺性商业信用扭曲

    外部经贸冲击、国内要素流动与中国经济增长

    樊海潮丁关祖张丽娜
    15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部经贸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内要素在行业与地区层面的流动.据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外部经贸冲击与国内产品和要素流动的多国多部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以中美关税上升为例,定量评估了外部经贸冲击对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研究发现:(1)尽管中国实际GDP受到了负面冲击,但整体影响基本在可控范围内;(2)若不考虑行业间投入产出联系与劳动要素跨地区流动,将显著低估中国经济增长受到的负面影响;(3)外部经贸冲击对中国实际GDP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与区域传导效应:在劳动力净流出越大的地区以及对美贸易依存度越大、越位于产业链下游的行业和地区,受到的负面冲击越大.本文还模拟了中国当前可供采取的各项应对措施的政策效果,发现降低国内贸易成本畅通产品要素流通和鼓励创新提升国内技术水平是抵御外部经贸负面冲击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有助于增进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解,同时也为解决外部经贸冲击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决策参考.

    外部经贸冲击国内要素流动内外贸一体化经济增长

    工业用地出让、要素流动与地区间产出不平衡:基于地区间土地竞争的视角

    程宇丹龚六堂田文佳
    170-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同地区的土地要素配置存在很大差别,发达地区工业用地占比远高于欠发达地区.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本文从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入手,构建了地方政府的最优化模型,发现异质性的地方政府其最优的工业用地出让策略不同.在资本流动的情况下,当禀赋差距扩大时,发达地区会增加工业用地,而欠发达地区则会减少工业用地.这种差异提高了资本边际回报率的差距,加剧了资本流动,扩大了地区间的产出差距.地方政府的具体调控手段不影响结论,价格调控、数量调控和比例调控三种方式是等价的.中央政府限制发达地区建设用地指标的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地区间产出的不平衡,而土地指标的跨地区交易机制又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由此所产生的发达地区的效率损失并提高所有地区的福利.

    工业用地资本流动禀赋差距地区间差距土地市场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