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任露泉

双月刊

1671-5497

xbgxb@jlu.edu.cn

0431-85095297

130022

长春市人民大街5988号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ISSN 1671-5497;CN 22-1341/T)是由吉林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以工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957年创刊。原名为《吉林工业大学学报》,由原吉林工业大学主办。 2000年,吉林工业大学合并到新吉林大学。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吉林工业大学学报》更改为现名:《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主要报道吉林大学工学门类的科学研究成果。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农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也发表国内外在上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编辑委员会现有委员 43人,其中有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他均为在相关领域有重要研究成果的知名教授和学科带头人。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为中文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被国内外多种文摘、期刊及数据库摘引和收录,国外的有 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 、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的EC、CE、CIS、EM、ESPM、MTE、CORR、SSSA数据库。中国的有《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电子科技文摘》、《汽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工程机械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China 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本刊多次在国家和省部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期刊评比中获奖。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发表的论文60%以上为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学术水平较高。本刊现为双月刊,每年单月1日出版。    通信地址:中国长春市人民大街 5988号《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编辑部    邮 编:130022 传 真:0431-5094128 电 话:0431-5095297    E-mail : xbgxb@jlu.edu.c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机共驾下的驾驶行为数据滤波方法

    高镇海蔡荣贵孙天骏于桐...
    58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低质量数据过冗余、特征数据难以挖掘以及人工记录耗时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人机共驾环境下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算法的驾驶行为数据滤波方法.首先,在Python环境下搭建了动态时间规整算法模型,实现以滚动时间窗的方式对两条序列进行实时偏差计算.然后,考虑不同距离计算方法的统计学特征设计了触发记录的偏差阈值,结合规整路径全局约束对模型进行优化.最后,进行仿真分析和实车测试,对比了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数据滤波方法,可知基于Sakoe-Chiba约束条件的本文滤波方法在数据准备阶段就能平均自动滤除53.15%的无效数据,每小时可节省1.87 TB的数据存储空间,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车辆工程智能驾驶人机共驾数据驱动动态时间规整

    压缩天然气发动机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管理优化

    赵靖华张雨彤曹派王忠恕...
    600-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一台压缩天然气(CNG)发动机试验数据,建立了CNG发动机增程式电动汽车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能够保证CNG发动机工作在高效区,但是存在电流波动幅度较大有损电池寿命的问题.为了抑制电流激变同时进一步降低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的燃油消耗,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技术,提出了一种协同燃油消耗与电池保护的能量管理优化策略.世界轻型汽车测试循环(WLTC)工况下的仿真分析表明:相比于基于规则的能量分配控制器,本文提出的MPC控制器能够进一步降低3.7%的油耗,同时抑制了电流激变,有效保护了电池.

    自动控制技术模型预测控制能量管理增程式混合动力车辆压缩天然气发动机

    基于模型预测反馈技术的救援车辆液压悬挂系统控制方法

    李文航倪涛赵丁选邓英杰...
    610-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救援车辆的液压悬挂系统存在作动器非线性、参数不确定性以及对动力学模型依赖性较强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液压主动悬挂系统控制方法——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ESO-MPC).首先,通过车载惯性导航系统实时获取车辆位姿信息,并基于位姿偏差方法计算出各个液压作动器的输出位移量.其次,完成救援车辆液压悬挂系统动力学建模,通过扩张状态观测器估计系统中的非线性扰动和未知输出信号.最后,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使每个液压作动器的输出在限制范围内对期望位移信号进行有效追踪.为验证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搭建了液压悬架整车试验平台,并与被动悬架和传统PID控制方法进行了多种路面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被动悬挂和传统的PID控制方法,本文提出的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可以降低垂向高度均方根值35%,俯仰角度均方根值17%,侧倾角度均方根值23%,显著提升了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自动控制技术液压悬挂系统扩张状态观测器模型预测控制反馈控制

    基于改变控制时域时间步长的智能车轨迹跟踪控制

    谢宪毅王禹涵金立生赵鑫...
    620-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模型预测控制设计智能车轨迹跟踪控制器存在求解计算时间长、在线实时性低的问题,借助于矩阵分块化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控制时域变步长的模型预测轨迹跟踪控制方法.通过矩阵分块化改变控制时域步长,并融入到二次规划的求解过程中,重构目标函数形式和系统约束条件,以减少求解过程中最优控制序列中待求解变量的数量,降低求解计算时间.在Simulink与Carsim联合仿真平台中,将本文方法与传统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本文方法在保证轨迹跟踪精度的前提下,平均求解计算时间降低了24.39%,最大单次计算时间降低了45.05%,采用"前密后疏"的分块矩阵,其控制器性能优于"平均化"的分块矩阵.

    车辆工程智能车辆控制时域变步长模型预测轨迹跟踪矩阵分块化

    内部废气耦合点火对甲醇燃烧和排放的影响

    李晓娜解方喜赵靖华刘宇...
    631-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自主开发的液压可变气门机构,研究了内部废气再循环(EGR)耦合点火策略对甲醇发动机节能减排的改善潜力.结果表明,随着排气门升程的降低,内部EGR率增大.内部EGR增大导致缸内压力和缸内燃烧温度峰值下降,燃烧重心推迟,燃烧持续期延长,燃烧循环变动增加.适当地调整点火正时,甲醇发动机在42%内部EGR下仍能使燃烧重心分布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平稳运行.另外,内部EGR结合点火正时在不同负荷下对油耗和排放的改善效果不同,在 20%负荷下有效热效率和燃油消耗率改善效果最佳,分别提高了 3.2%和12.7%;在40%负荷下对NOx和HC排放改善效果最佳,分别降低了64.25%和20.8%.

    内燃机可变排气门升程废气再循环燃烧特性排放特性

    基于喷雾冷却的发动机排气系统减阻

    张成春辛振涛于海吴玉峰...
    641-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电加热喷雾冷却减阻试验台,系统研究了喷雾流量、喷雾倾角、气流温度、气流速度影响发动机排气系统减阻性能的规律;采用基于离散相模型(DPM)的数值模拟,阐释了喷雾冷却大幅降低排气阻力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喷雾流量为12~24 mL/s时,减阻率随喷雾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喷雾倾角由45°增加至90°时,减阻率先保持不变后减小,45°和60°喷雾倾角时的减阻效果均为最佳;气流温度为200~300℃时,随着气流温度的升高,减阻率呈增大趋势;气流速度由20 m/s增大至30 m/s时,减阻率逐渐下降.排气系统喷雾后阻力大幅度减小的原因是喷雾后气流速度降低,湍流强度降低,局部阻力和摩擦阻力显著减小.

    流体力学排气系统喷雾冷却减阻

    转向架用SMA490BW钢不同焊接区域裂纹扩展速率

    回丽金磊宋万万周松...
    650-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高速列车转向架用SMA490BW钢对接焊在不同应力比和不同焊接区域下的裂纹扩展速率,分析了SMA490BW钢焊接接头不同焊接区域和不同应力比下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结果表明:在相同应力比下,SMA490BW钢不同焊接区域(焊核区、热影响区)对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不大;应力比对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较大;在相同应力强度因子下,应力比R=-1时的裂纹扩展速率明显高于R=0时的裂纹扩展速率;应力比对Paris公式里的c参数的影响较大,对m参数的影响较小.

    机械工程SMA490BW钢焊接接头裂纹扩展速率应力强度因子

    基于层次分析过程的厚板T形接头弧焊焊接位置自主决策

    何银水肖贺罗沧海张宇...
    657-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过程的T形接头多道平角焊焊接位置自主决策方法.首先,利用视觉传感检测坡口的特征点,并将其他特征点与最右侧特征点之间在水平、垂直方向的相对距离作为因素,建立了层次分析模型.其次,基于平角焊腹板角变形控制经验设计了一种比较矩阵元素计算方法.最后,基于最大后验权重原则建立了焊接位置自主选定方法.不同板厚的多道填充焊焊接位置自主决策试验显示,本文方法在满足接头角变形控制的前提下,决策的正确率达到90%以上,抗干扰能力强.

    T形接头层次分析过程焊接位置决策角变形控制视觉传感

    氟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膜的导热和电绝缘性能

    杨超姚青云唐双美陈其龙...
    663-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的导热和电绝缘性能,通过超声剥离制备了氟化石墨烯纳米片,采用热压取向制备了具有水平定向导热特性的氟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膜,研究了氟化石墨烯添加量对复合膜导热和电绝缘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加氟化石墨烯添加量能提高复合膜的面内导热系数,氟化石墨烯质量分数为30%时,复合膜的面内导热系数为2.4 W/(m·K);氟化石墨烯添加量增加时,复合膜的直流耐压性能略有降低,但复合膜表面耐电痕性能增加,原因在于声子在复合膜中传递效率提升.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制备高导热系数、高电绝缘性能的复合膜提供参考.

    复合材料氟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导热特性电绝缘性能

    镍-钴硫/磷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用于析氢反应

    魏素凤孙殿东张君宇王瑜喆...
    674-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寻求廉价、性能优异且反应稳定的碱性析氢催化剂以代替贵金属,以过渡金属Ni、Co为研究对象,通过一步煅烧处理得到Ni-Co硫/磷化物催化剂,借助X射线检测和能谱分析等方法验证了催化剂的成功制备.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由于阴/阳离子之间的协同作用,所制备的Ni-Co硫/磷化物的催化活性和电荷转移速率均超过Ni-Co氢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Ni-Co硫/磷化物仅需要 106 mV的过电势就可以达到 10 mA·cm-2 的电流密度,循环寿命超过20 h.

    过渡金属催化剂析氢反应硫磷化物异质结构协同作用